压力压强变化分析解题思路小结——沪教版(上海)九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压强变化分析计算思路小结 9.27
一、压力压强的计算问题
计算题:综合分析,图形结合,分类讨论,列式求解。
*固体先压力后压强;(柱状固体也可先压强后压力) 液体先压强后压力。
(柱状液体也可先压力后压强)
*相关公式:ρ=m /V ,G =mg ,V =Sh ,p =F /S ,p =ρgh 及其变形。
1、固体产生的压力压强计算
柱状
F =
G 或F =pS
P =F /S 或p =F /S =ρgh
非柱状
F =
G P =F /S 切割
叠加
F =
G 总 P =G 总/S
P =ρgh [不变] F =G ’[变小] F =pS =G ’[变小] P =G ’/S [变小] 2、液体产生的压力压强计算
柱形
p 液=ρ液gh 或p 液=F 液/S F 液=p 液S 或F 液=G 液
非柱形
p 液=ρ液gh F 液=p 液S 3、柱状容器中放入物体类
不溢出
△h =V 排/S
有溢出
△h =(V 排-V 溢)/S 或△h =h 容-h
液体对容器底部 p 液=ρ液g (h +△h )
F 液=p 液S △p 液=ρ液g △h
△F 液=△p 液S =F 浮 △F 液=△p 液S =F 浮-G 溢 容器对地
面
F 容=
G 总=G 容+G 液+G 物 P 容=F 容/S △F 容=G 物 △P 容=G 物/S
F 容=
G 总=G 容+G 液+G 物-G 溢 P 容=F 容/S △F 容=G 物-G 溢
△P 容=(G 物-G 溢)/S
*切割类压强:竖切不变横切小,斜切就看头和脚,头大大脚大小。
△h → h →
△h → h →
溢出
无溢出
*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与重力的关系:柱形等,口大(G 液)大,底大(G 液)小。
二、压强压力的变化分析问题
方法:公式推导(定性、定量)、数学比例、极限法、赋值法等 1、公式法:结合以上关系,用公式进行推导。
2、比例法
gh
S
hSg S Vg S mg S G S F p ρρρ======
,F =G =mg =ρVg =ρhSg ; p 或F 与m 、V 、h 都可能成正比,此时p 或F 减少量或增加量与它们(m 、V 、h )都是成比例变化;
h
h F V V F m m F h h V V m m ∆=∆∆=∆∆=∆∆=∆∆=∆∆=∆F F F ,p p p p p p 或或或或 P 或F ,原来大,减小的比例(
h
h
V V m m ∆∆∆或
或)小或等(增大的比例大或等,或剩余的比例大),则后来的也大;【下同,其余情形大家自行分析】
原来等,减小的比例大,则后来小;减小的比例等,则后来等;减小的比例小,则后来大; 原来小,减小的比例大或等,则后来小; 3、极限法
当h (或V 或m )不同,截取相同h (或V 或m ),则h (或V 或m )小的先截完(p 和F 都为零),将此时压力或压强关系与原来的压力压强关系作比较,得出变化趋势。
三、压力压强等实验问题(答题方向)
1、明确探究的内容(目的),与相应的物理规律(公式)相联系;
2、联系现象分析数据,采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影响因素。
分:相关性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依据、条件和结论缺一不可,能归纳到高级结论的,不能回答成中级结论;能归纳到中级结论的不能回答成初级结论,能比较大小的一定要比较出大小,否则就是“合理但不完整”。
3、单位相同可能加减(和差),不同可能乘除(乘、比)。
初态F 、p
变化量△F 、△p ,增加量或减少量
末态F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