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姓氏制度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12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12-03
中日姓氏制度的比较
郭 婷 婷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姓氏是家族的标志,姓氏的演变能从侧面反映出社会性质的转变。
姓氏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是区分各种不同类型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
本文通过比较日中姓氏的发展历程和来源分类,既可看出中日文化的差异,同时也能体现出人类思维的共性。
关键词:中日姓氏;演变;来源;共同点;不同点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原始社会,人类共同生产,共同分享劳动果实,人人平等,没有私有财产。
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出现剩余,人们有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并开始用符号等方式作为记号来区分私有财产。
后来,这些符号就逐渐演变成了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姓氏又不断地得以发展完善,并流传后世。
中日两国的姓氏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基本固定下来。
要研究两国的姓氏,必须要从它的历史和起源着手。
一、中国人的姓氏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的国家,中国的姓萌生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
中国姓氏的数量要远比“百家姓”的100种多得多,《中华姓氏大辞典》[1]内收录的古今姓氏达到了近12000个。
“姓氏”一词包含“姓”和“氏”两方面,指的是家号、族号、宗号。
秦代以前,“姓”和“氏”是分开来用的,含义不同,各有所指。
“姓”最开始是避免近亲结婚的标识;而“氏”则是地位的象征。
(一)中国姓氏的起源及演变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同一姓代表着拥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说文解字》[2]中是这样解释姓的:“姓,人之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
”这表示姓与女性生子有关,它指的是同一母亲所生育的后代。
女性繁衍后代,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
把同一个女性的后代与别人加以区别,就产生了姓,所以最早的一批姓多带女字,如“姜”、“姚”等,同族以姓为标志形成了部落集团。
随着子孙繁衍,人丁兴旺,部族中又分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特殊的记号作为标记,这就是氏。
这样,姓成了旧有的族号,氏成了后起的族号。
《左传·隐公八年》中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具有区别血缘关系的生物性功能,所以人皆有姓;而氏则不同,氏是特权和地位的象征,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写到“氏所以别贵贱,贵族有氏,贱民有名无氏”。
周代晚期,氏和姓的区别逐渐被打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封制瓦解,氏与姓融为一体,不再分开,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
到司马迁《史记》时,姓和氏已合二为一,统称为姓。
(二)中国人姓氏的分类
中国姓氏的来源比较复杂,综合起来,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最初的居住地、居住地的特征为姓。
(2)诸侯以封国为姓,卿大夫以封地或居住的地名为姓。
(3)以爵位和官职为姓。
(4)以祖先的族号、谥号或字为姓。
(5)以技艺或职业为姓。
(6)以原始崇拜物、祖先的图腾为姓。
收稿日期:2012-11-07
作者简介:郭婷婷(1982—),女,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日本文化。
(7)因避讳、避祸而改换姓氏。
(8)因民族大融合或皇帝对有功的大臣赐姓而改姓。
(9)由少数民族的姓氏音译而来的复姓。
(10)特殊情况。
因事而得姓;以颜色名为姓;以金属名称为姓;从宗教信仰方面来取姓;以天干地支、排行、数字为姓。
二、日本人的姓氏
日本人口虽然不多,但姓氏数量却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姓氏大辞典》[3]内收录的姓达到了29万个。
日本人的姓千奇百怪,有的非常有趣,如“猪鼻”、“牛尾”;有的又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解其意,如“波波伯”、“凸凹丸”;有的非常美丽文雅,如“丰扇花”;有的又略显粗俗,如“御手洗”(在日语中是洗手间的意思)等。
(一)日本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据史书记载,日本的姓氏起源于公元四世纪的氏姓制度。
公元四世纪末,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就是氏姓制度。
氏是赐封,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当时称氏的都是皇族或者贵族、豪族。
后来,大王家按照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对隶属于朝廷的许多氏分别赐予了“姓”。
这个“姓”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它只是一种荣誉称号,用以标志贵族的等级尊卑,带有爵位的世袭性质。
十九代天皇按照“姓”对氏族进行了分类、分级;四十代天皇即位后,又重新编制了姓,即为“八色之姓”。
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时废除了世袭的称号,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了意义,氏与姓合二为一,有一部分成为流传到现在的姓,但这时氏和姓仍然是贵族的专利品。
公元815年,五十二代天皇编纂成《新撰姓氏录》,将氏分为皇别(由皇族降为臣籍的氏族)、神别(附属于天皇的地方豪族)、诸藩(大陆归化的人们)3类。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大的氏又有了许多分支,这些分支为自己起了“苗字”,意思是嫩芽、分支。
苗字是从氏中分离出来的,对拥有同一祖先的血缘集团的称呼,也就是现在的姓。
平安时代以后氏姓很少使用,冠在名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苗字。
明治维新后,政府感觉到没有姓,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非常不方便,这才号召大家都取姓。
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平民苗字许可令》,作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可是竟然没有多少人响应。
于是政府不得不在明治八年(1875年)颁布了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规定了“凡国民,必须起姓”,这时候人们才匆匆忙忙找起姓来,全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的热潮。
到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一直发展到今天。
(二)日本姓氏的来源
1. 日本早期姓氏的起源
(1)皇族的赐姓:当有些皇族从天皇一族中独立出来时,天皇就会为他们赐姓,“源”、“平”、“藤”、“橘”四大皇族赐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古代豪族:除天皇一族外,日本各地还分布着一些势力强大的地方豪族,如大和地方的“苏我”、“物部”等,这些姓氏多来源于地名或时任官职。
(3)渡来人(移民):四世纪后,中国及朝鲜半岛上受战争之苦的人流亡到日本,他们带来了自己国家的先进技术,被称为“渡来人”。
如“高丽”、“秦”等,这些姓氏主要来源于渡来人的母国或者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技能。
(4)从事祭祀等法事的神官:在日本的古代,宗教与政治密不可分,全国较有势力的神社中,都有专门的一族从事神事一职。
例如“宇治神宮”的“宇佐”氏、“出云大社”的“出云”氏。
2. 日本人姓氏的分类
(1)以地名、住所、出生地为姓。
(2)以地形、方位为姓。
(3)来源于祖先的官职或职业。
(4)随着家族发展而分化出来的姓氏。
(5)来源于宗教。
(6)来源于传说。
(7)以数字、尺度、量度为姓。
(8)其他来源。
与事件、变故、原由等相关的姓氏;以季节、时间、日期为姓;以器物、动植物名称为姓;以色彩、形状为姓;以天象、自然现象为姓;以古代的武士名为姓;因避讳或避难而改姓;把原来的姓拆开或合在一起取姓;由人名发展而来的姓氏;使用表示祥瑞、优雅之意的嘉字为姓。
三、中日姓氏的比较
(一) 中日姓氏的共同点
1. 两国姓氏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姓”和“氏”两个称呼,都被区别使用,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2.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不论中国还是日本,早期的“姓”和“氏”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是统治阶级的专有
13
物。
3. 中日两国的姓氏来源中,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的情况是最多见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两国都有地区不同,姓氏的分布也不同的情况出现。
中日两国都有强烈的祖先意识,人们认为家族的根源就在祖先所居住的地方,用地名作姓,能直接反映了其家族的祖先在此生活过的事实。
例如在中国的台湾省和广东省,“陈”姓约占人口的10%以上;山西省姓“王”、“张”、“赵”的人比较多。
日本的群马县“新井”、“星野”等姓氏较多;栃木县“福田”、“菊池”等姓氏较多。
4. 两国的姓氏起源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比如都有来源于官职、技术、职业的姓氏,都有来源于动植物名称的姓氏,都有来源于宗教信仰的姓氏,都有用数字、事件做姓的情况。
(二)中日姓氏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1. 两国姓氏快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姓”和“氏”产生的顺序、含义不同。
中国姓氏的发展中,出现了两个高峰。
一次是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采取分封制,将周氏皇族王公派往各地,担任诸侯国国王,各诸侯国遂以所任命之地为氏,产生了大量的氏。
另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井田制、宗法制等的解体,姓氏发生合流,产生了大量的姓,现代所使用的姓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此。
后来经历了民族大融合,我国的姓氏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改变。
中国先有“姓”,用来区分血缘关系;后有“氏”,用于区别贵贱;并在春秋中后期合流为“姓氏”,沿用至今。
日本姓氏的发展也出现过两次高峰。
一次是大化革新时期,天武天皇仿效唐朝的氏姓制度,制定“八色姓”,使得“姓”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次是在明治时期,政府出台强制性命令,要求所有国民必须拥有姓氏,此后,日本迎来了庶民取姓的高峰,《日本姓氏大辞典》内收录的大部分姓是出现于1875年《苗字必称令》颁布之后。
日本先有“氏”,区别血缘;后有“姓”,区分贵贱;再有“苗字”,并与明治时期合流为“苗字”,沿用至今。
2. 政治力量推动了日本姓氏的形成、发展。
日本姓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十代天武天皇即位后颁布了“八色之姓”,促进了姓的发展;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即位后编纂成了《新撰姓氏录》,推动了氏的发展;明治维新后政府颁布了《平民苗字许可令》和《苗字必称令》,使日本的姓氏实现了平民化,并最终促成了现代日本姓氏的形成。
3. 中日两国姓氏制度的社会功能不同,主要体现在:中国姓氏具有的宗法性、稳定性与日本姓氏具有的社会性、可变性。
中国姓氏具有稳定性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对宗法制度、血缘关系的重视和维护。
同一祖先的后代构成了宗族,中国人继承父姓并以父系方式把它传给下一代,在财产继承上,中国人既重视“纵向”血缘,也重视“横向”血缘,采取的是“诸子均分制”。
为了体现对祖先的尊重,守护家门的荣誉,除一些政治原因以外,如皇帝赐姓、因避祸、避讳而改姓,中国历史上改姓的情况并不多见。
中国的女性即便是结婚之后也不会改姓,至多是在自己的姓氏之前冠上夫家的姓。
日本人是以家业为中心的家族共同体,家的本质不是血缘关系,而是具有经济职能的经营体。
在日本,家的延续不仅仅是血缘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家业的延续。
[4]为了让家业延续下去,日本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除嫡长子之外,其他人都得不到家产,也无权使用家名。
分家之后,除长男之外,其他的孩子都要搬到新的住处,改用新姓。
如果没有亲生的孩子,或者亲生的孩子没有出息,则收养养子,由养子来继承自家的家名和家业。
养子继承别人的家产之后,就得改姓别人的姓,这是日本历史上非常流行的做法。
日本改姓的情况比较多见,日本的女性结婚后都要从夫姓。
4. 中国的皇室有姓氏、中国的姓氏具有民族性,日本却正好相反。
中国的皇帝、皇族全部都有姓。
历史上的日本天皇都只有名而没有姓,因为在古代,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没必要有姓的。
除了天皇,皇后和天皇的子女也都是没有姓的(天皇的女儿出嫁之后,可以姓夫家的姓)。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姓氏都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姓氏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中国人常说“十个回回九姓马”,由此可见,“马”姓是回族人的大姓;另外,“朴”是朝鲜族代表性的姓氏;“爱新觉罗”是满族代表性的姓氏。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姓氏不具备民族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战慧.日本姓氏与中国姓氏发展之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2006,3:58-59.
[2]耿铁珍.日本人姓氏起源及其中国文化烙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25-126.
[3]王银芳.中日姓氏数量的差异性及其原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179. [4]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