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并举,唇齿相依——结合课例浅谈“文”与“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3理论创新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同样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既要保证学生理解文言意思,又要使其领略文采,教师就要正确处理“文”和“言”的关系。

关键词:文言关系;教学难点;分类处理
与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对于高中文言文有更为明确的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高、宽、活。

“高”,是指要求高,力求探求古诗文的价值内涵;“宽”,是指所选文本范围宽和文本内涵理解宽。

“活”是指文言文教学过程活,重在阅读领会中的举一反三。

鉴于此,如果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停留在落实古文言基础知识上,那么落实传承文化形成底蕴的“高”要求,就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下面结合文言文教学具体实践,谈一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明确文与言的关系
我想,如果“言”是迷失在外的孩子,“文”就是固守一方的家园。

只见孩子,不知其家,何以判定孩子的身份、了解家对于孩子的特殊意义?只知其家,不见孩子,何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知道孩子的气质禀性?同样,学习文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文意,也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展开。

所以说,“文”“言”并重,水乳交融;“文”“言”并举,唇齿相依。

二、确定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就是语言障碍。

一般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让学生弄懂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然后挖掘文本内涵。

艰深难懂的文本,更要如此。

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江苏版,必修三)中的有些句子就特别难理解。

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等句子,如果不先让学生弄清楚它们的意思,就大讲特讲居安思危的重要作用、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怎样居安思危这些内容,那么老师是在隔靴搔痒,而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言”在“文”先,扫除文字障碍,才能让学生迈出把握文意的第一步。

三、因“文”制宜,分类巧处理
对于艰深的文本类作品,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单疏通字面意思一项就够费时费神,哪有时间再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但我要说,文言文教学首先应该考虑怎样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忍痛舍“帅”保“卒”,舍本逐末。


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岂不遗憾万分!文本比较艰深的还有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战国时期庄子的《逍遥游》(江苏版,必修五)等,对于《报任安书》这篇文章,单单整理通假字、常见实词虚词,我们怎能了解司马迁受辱之因、遭辱之痛、忍辱之由?仅仅记住古今异义词、常见文言句式,我们怎能体会司马迁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在厄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庄子笔下,大有鲲鹏,小有野马尘埃;蜩与学鸠能言,冥灵大椿长寿。

如果老师只限于疏通文字,而不结合其创作背景、生平经历解读文本,那么对学生来说,庄子是陌生的,庄子的作品也是遥不可及。

学生只能望“庄”兴叹!是啊,“万物皆有所待”,但庄子追求的是“无所待”的境界,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不挖掘文意,何以了解庄子浪漫外衣包裹下的苦闷心灵?
对于浅易文本类作品,是否就可以忽略“言”,只注重“文”呢?答案是否定的。

仍要“言”“文”并举,不可偏废。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苏教版,必修三)为例,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内容易于把握。

在教学的处理上我的做法是“文”在“言”先,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带动语言的理解与积累。

比如在让学生尽可能地详细复述文本内容这一环节,复述时提到渑池之会中“秦御史前书曰”这句,有位学生这样理解:“秦国御史在前面边写边说……”等学生复述完毕,在内容上做了点评后,首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解决了“曰”字落实的问题;然后在本段中找出含有“前”的两个句子“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缶”,进行比较;最后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和作用上来分析名词“前”的活用情况。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在诵读揣摩中总结归纳常见文言句式特点,不失为一种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知识迁移;“文”的积淀,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加强。

“言”“文”并重,方能让新课标的高、宽、活落到实处;“言”“文”并举,方能让学生在古代文学宝库中,快乐采撷。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中学)
•编辑司楠
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我在物理教学及教育教学中对创建和谐课堂的一点体会,我想在集体中,教师、学生彼此之间多一些坦诚,多一些沟通,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份和谐。

和谐,如春天,阳光灿烂,和风阵阵;和谐,如夏天,充满生机,热气腾腾;和谐,如秋天,漫溢丰收的喜悦;和谐,如冬天,给人以祥和。

和谐的校园,给师生以极大的对话空间,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苏州新区第一中学)
•编辑司楠
5--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