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传播效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重在告知,人际传播重在劝服。
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 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议程(议题)设置理论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 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 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 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 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沉默的螺旋理论包括三个命题: 第一,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 过程。本命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 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 表达观点或者隐藏自己的观点; (5)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 公众观念。
本章小结
• 介绍了关于传播效果的四个研究阶段,及其 主要观点和代表性研究。 • 传播媒介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传 播者的意图与受众的期待、反应之间契合度 较为复杂,往往引起各种传播效果。 • 知识沟理论揭示了人群的经济差距实质上是 知识的差距,而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社 会公共舆论又是如何形成的。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不是态 度的加强; 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 传播效果; 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 角度考虑。
三、适度效果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应从受 众和长期这两个角度来衡量。
大众媒介缩小知识沟的效果
大众传播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知识差距。 大众传播可能使得所有人的知识水平提高。 但是不同群体的提高水平是不一样的,而社会的知识沟 有增大的趋势。
四、 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 大的效果。 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宏观的 影响。 /v-4f8f4c1e-40b611e1-89a1-001e0bd5b3ca.html
第八章
传播效果
教学目的: •了解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 • 掌握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 果论的代表性观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 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论 的主要观点; • 知识沟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一节
传播效果概述
一、概念 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引起受众 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1. 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 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传播活动在多大 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 不管传播者有没有明确的传播意图,他们所 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受传 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 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对沉默的螺旋的研究和评价:
1.趋同行为发生受两个条件制约: 有无他人支持,只要有一个支持者,趋同行为发生 概率会大大降低。 个人对自己信念确信程度。 2.在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可以 产生强大的社会压力;在技术性、程式性问题上, 未必有效;争议问题与自己的厉害关系,也决定了 人们对多数意见的服从或抵制。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及发展阶 段的制约。封闭的保守型社会,多数意见压力强大; 而开放性的多元社会,多数意见未必能支配人们的 行为。 4.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 贯性和表明态度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强烈 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多数意见。
第二,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 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 加,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 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 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 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 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沉默的螺旋
第三、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 (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 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 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 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6、知识沟假说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里恩:《大众传播流动和 知识差距的扩大》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 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 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 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v_show/id_XMjE0MzI5MDgw.html
导致知识沟的因素 1. 文化程度有差距,基本的信息处理工作有差距。 2.信息积累数量存在差异。 3. 社会交际圈的信息量。 4.缺乏穷人适合的公共事务信息。 5.大众媒介系统总体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知识沟缩小的条件
议题存在冲突,则知识沟可能缩小。 名人参与信息传播有助于缩小知识沟。 电视(媒介)可以抑制知识沟扩大。 寻求信息的动机越强烈,知识沟越缩小。
一战 二战
理论基础: 1、社会学大众理论;
大众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大众传播发 展的结果,脱离家庭、血缘、土地等传统纽带,相 互依赖却又彼此陌生。其特点是规模大、分散(无 结构和组织性)、匿名和无根性,面对有组织的说 服和宣传软弱无力。
2、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 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反应。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
代表性研究: 1、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 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 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 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德国女学者保罗.纽曼, 1973《重归大众 传播的强力观》,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 在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上,人们试图判断自己的 意见是否与大多数的人站在一边。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是站在少数人的意见一边, 他们就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 他们越是保持沉默,则其他人越是觉得某种特 定的看法不具有代表性。 大众传媒表达的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 的人数日益增加,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
• 枪弹论的缺陷:
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忽略了受众的 主观能动作用,片面强调了大众传播的 效果。
二、有限效果理论(1941--1960)
强化效果论、微弱效果论、最低效果论 大众传播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影响有限, 传播效果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强化。
1960年约瑟夫· 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 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 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 响而起作用。 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中介因素包括选择性过程、群体过程、群 体规范以及舆论领袖。
代表研究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李和李的《宣传的完美艺术》
背景
1.对大众媒介的恐惧:电影、广播、电视的神奇威力 美西战争 2.战争中的宣传 3.火星人入侵地球 4.学者们的研究 战时宣传、报刊的消极作用、电影的影响
/v/b/69378507-2515833700.html /v_show/id_XMzU1MzU4OTU2.html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枪弹论 (1914--1940) 强大效果论
(1973--1980)
适度效果论
(1961--1972)
有限效果论
(1941--1960)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历程
一、 子弹论(1914--1940) 皮下注射器理论、刺激—反应理论、媒介万能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而受众是陌生 人社会中的孤立个人,媒介信息能够左右人们的态 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1、使用与满足
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讯息当 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的满足。 1974年,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社会和心 理根源 需求 对大众媒介或 其他信源的期 望 媒介披露的 不同形式 最后导致需求的 满足 以及其他(往往是 非有意的)结果
2、创新与扩散
1962年,罗杰斯《创新的传播》
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者假 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 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 1、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社 会化的影响上。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现实问题及 其重要性的认识。 2、大众传播影响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文化,并 促进各种群体的融合。 3、大众传播能促进社会变革和产生新文化形式。 它帮助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并形成了大众文化。
/opinion/world/201010/fc8a27bd-bdb94c2c-b443-09d6e378d8c7.shtml /v/110046348
4、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cultivation theory )
格伯纳等: 电视成为观众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电视教导了 共同的世界观和共同的价值观。 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 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 共鸣:关于某一问题,大量看电视的人的看法会趋于一 致。
二、传播效果的过程和层次
1.个体的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和层次 • 认知层面:关注、记忆、知识 • 态度层面:认可、观念、爱憎、立场(支 持/反对) • 行为层面:行动 2.社会的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和层次 • 个人 • 群体 • 社会
三、传播效果的类型
• • • • • 预期和非预期 短期和长期 直接和间接 显在和潜在 微观和宏观
大众传播有三个特质:累积性、普遍性和 共鸣性,三者综合变产生对民意的巨大效果。
诺伊曼 提出“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 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 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 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 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 “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 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 见”——舆论的诞生。
大众传播对于初期采用者比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 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议程(议题)设置理论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 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 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 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 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沉默的螺旋理论包括三个命题: 第一,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 过程。本命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 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 表达观点或者隐藏自己的观点; (5)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 公众观念。
本章小结
• 介绍了关于传播效果的四个研究阶段,及其 主要观点和代表性研究。 • 传播媒介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传 播者的意图与受众的期待、反应之间契合度 较为复杂,往往引起各种传播效果。 • 知识沟理论揭示了人群的经济差距实质上是 知识的差距,而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社 会公共舆论又是如何形成的。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不是态 度的加强; 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 传播效果; 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 角度考虑。
三、适度效果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应从受 众和长期这两个角度来衡量。
大众媒介缩小知识沟的效果
大众传播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知识差距。 大众传播可能使得所有人的知识水平提高。 但是不同群体的提高水平是不一样的,而社会的知识沟 有增大的趋势。
四、 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 大的效果。 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宏观的 影响。 /v-4f8f4c1e-40b611e1-89a1-001e0bd5b3ca.html
第八章
传播效果
教学目的: •了解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 • 掌握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 果论的代表性观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 • 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论 的主要观点; • 知识沟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一节
传播效果概述
一、概念 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引起受众 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1. 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 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传播活动在多大 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 不管传播者有没有明确的传播意图,他们所 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受传 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 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对沉默的螺旋的研究和评价:
1.趋同行为发生受两个条件制约: 有无他人支持,只要有一个支持者,趋同行为发生 概率会大大降低。 个人对自己信念确信程度。 2.在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可以 产生强大的社会压力;在技术性、程式性问题上, 未必有效;争议问题与自己的厉害关系,也决定了 人们对多数意见的服从或抵制。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及发展阶 段的制约。封闭的保守型社会,多数意见压力强大; 而开放性的多元社会,多数意见未必能支配人们的 行为。 4.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表现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 贯性和表明态度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强烈 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多数意见。
第二,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 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 加,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 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 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 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 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沉默的螺旋
第三、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 (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 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 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 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6、知识沟假说
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里恩:《大众传播流动和 知识差距的扩大》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 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 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 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v_show/id_XMjE0MzI5MDgw.html
导致知识沟的因素 1. 文化程度有差距,基本的信息处理工作有差距。 2.信息积累数量存在差异。 3. 社会交际圈的信息量。 4.缺乏穷人适合的公共事务信息。 5.大众媒介系统总体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知识沟缩小的条件
议题存在冲突,则知识沟可能缩小。 名人参与信息传播有助于缩小知识沟。 电视(媒介)可以抑制知识沟扩大。 寻求信息的动机越强烈,知识沟越缩小。
一战 二战
理论基础: 1、社会学大众理论;
大众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也是大众传播发 展的结果,脱离家庭、血缘、土地等传统纽带,相 互依赖却又彼此陌生。其特点是规模大、分散(无 结构和组织性)、匿名和无根性,面对有组织的说 服和宣传软弱无力。
2、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刺激—反应理论。 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反应。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
代表性研究: 1、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 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 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 者综合,对民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德国女学者保罗.纽曼, 1973《重归大众 传播的强力观》,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 在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上,人们试图判断自己的 意见是否与大多数的人站在一边。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是站在少数人的意见一边, 他们就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 他们越是保持沉默,则其他人越是觉得某种特 定的看法不具有代表性。 大众传媒表达的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 的人数日益增加,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
• 枪弹论的缺陷:
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忽略了受众的 主观能动作用,片面强调了大众传播的 效果。
二、有限效果理论(1941--1960)
强化效果论、微弱效果论、最低效果论 大众传播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影响有限, 传播效果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强化。
1960年约瑟夫· 克拉珀《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 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 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 响而起作用。 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中介因素包括选择性过程、群体过程、群 体规范以及舆论领袖。
代表研究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李和李的《宣传的完美艺术》
背景
1.对大众媒介的恐惧:电影、广播、电视的神奇威力 美西战争 2.战争中的宣传 3.火星人入侵地球 4.学者们的研究 战时宣传、报刊的消极作用、电影的影响
/v/b/69378507-2515833700.html /v_show/id_XMzU1MzU4OTU2.html
四、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枪弹论 (1914--1940) 强大效果论
(1973--1980)
适度效果论
(1961--1972)
有限效果论
(1941--1960)
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历程
一、 子弹论(1914--1940) 皮下注射器理论、刺激—反应理论、媒介万能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而受众是陌生 人社会中的孤立个人,媒介信息能够左右人们的态 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1、使用与满足
传播效果:指受众能从大众传播的讯息当 中得到什么样的需求的满足。 1974年,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社会和心 理根源 需求 对大众媒介或 其他信源的期 望 媒介披露的 不同形式 最后导致需求的 满足 以及其他(往往是 非有意的)结果
2、创新与扩散
1962年,罗杰斯《创新的传播》
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者假 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 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 1、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社 会化的影响上。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现实问题及 其重要性的认识。 2、大众传播影响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文化,并 促进各种群体的融合。 3、大众传播能促进社会变革和产生新文化形式。 它帮助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并形成了大众文化。
/opinion/world/201010/fc8a27bd-bdb94c2c-b443-09d6e378d8c7.shtml /v/110046348
4、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cultivation theory )
格伯纳等: 电视成为观众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电视教导了 共同的世界观和共同的价值观。 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 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 共鸣:关于某一问题,大量看电视的人的看法会趋于一 致。
二、传播效果的过程和层次
1.个体的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和层次 • 认知层面:关注、记忆、知识 • 态度层面:认可、观念、爱憎、立场(支 持/反对) • 行为层面:行动 2.社会的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和层次 • 个人 • 群体 • 社会
三、传播效果的类型
• • • • • 预期和非预期 短期和长期 直接和间接 显在和潜在 微观和宏观
大众传播有三个特质:累积性、普遍性和 共鸣性,三者综合变产生对民意的巨大效果。
诺伊曼 提出“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 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 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 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 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 “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 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 见”——舆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