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当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的
职能。
3、贮藏手段:当货币暂时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的时候,它就执行贮藏手段,或者执行
价值积累和保存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在实际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如偿还赊购商品的
欠款、上缴税款、银行借款、发放工资、捐款、赠与。
5、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会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从而在国际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叫做世界货币。
二、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优缺点
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了解的信用。
2、缺点(局限性):
(1)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
(商业信用的最高界限不过是全社会现有的资本。
)(2)商业信用有较严格的方向性。
(只能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给产品的需求者。
)
(3)信用能力有局限。
(商业信用的信贷行为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出卖商品的人比较确切地了解需求者的支付能力。
相互不甚了解对方信用能力的企业间不易发生商业信用关系。
)(4)商业信用在管理和调节上也存在局限性。
(债务链形成后,如果某一企业到期不能支付所欠款项,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触发信用危机。
)
3、优点(作用)
(1)商业信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情况,商业信用的存在,使经营者有可能需要随时发生信用了解,相互间补充必要的资金。
如果商业信用制度完善、运行健康,本来难以做成的生意就会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增长。
(2)商业信用的合同化、票据化使分散的商业信用统一起来。
商业信用的票据化是用法律来约束商业信用的,保证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
(二)银行信用优缺点
1、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额信用。
2、优点: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间接信用,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和信用期限上的局限,其产生标志着已过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具有广泛性,是一种间接信用,具有综合性,与经济不景气循环不完全一致。
——强调银行信用的优点和商业信用的缺点。
(三)消费信贷
1、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和金融机构直接向消费者发放贷款,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汽车和支付旅游费用等。
2、作用:
(1)消费信用的发展扩大了需求,刺激了经济发展。
(2)消费信用的发展尤为经济增长了不稳定因素。
消费的盲目发展使一部分人陷于沉重的债务负担之中,易造成需求膨胀
三、信用工具的特征
1、偿还性: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在到期时要承担偿还责任的特征,或者说债权
人或投资人可按信用凭证上所记载的应偿还债务的时间到时收回债权金额的特征。
2、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一般来说,流动性和偿还期成反比,即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差。
3、收益性:即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小通过收益率来反应。
4、风险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证程度。
四、基准利率和名义利率
1、基准利率:通常是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指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生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基准利率的两重含义:一是基准利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是金融机构系统指定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有价证券利率的依据。
二是基准利率表明中央银行对当前金融市场货币供给关系的总体判断,基准利率的变化趋势引导着一个国家利率总体变化方向。
2、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对物价变动因素未作剔除的利率,通常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社会公布的挂牌利率。
名义利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风险因素的补偿。
五、收益资本化和利率市场化
(一)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这习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二)利率市场化(详见P70-76):
1、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形成多样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利率体系。
2、内涵:A.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B.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选择
C.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是市场的基本指针
D.中央银行通过间接手段影响金融资产利率
六、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经营原则
(一)职能
1、充当信用中介
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一切限制的货币资本,然后又通过放款把这些货币资本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
2、变居民的货币收入和积蓄为资本
3、充当支付中介
银行为资本家办理各种通货币资本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时,充当支付中介。
4、创新信用流通工具
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劵和支票。
(二)业务经营原则:
盈利性:为了获取利润。
安全性:要使银行资产避免风险损失。
流动性:银行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
七、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一)传统的中间业务有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同业往来、代客买卖业务、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
1、汇兑业务:是银行代理客户吧现款会给异地收款人的业务。
2、信用证业务:是有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可以解决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
3、代收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根据各种凭证代替客户收取款项的业务。
4、同业往来:是银行之间在进行各项业务时建立的往来关系。
5、代客买卖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买卖有价证券、贵金属和外汇的业务。
6、信托业务:是银行受客户的委托,代为管理、营运、处理有关钱财的业务。
7、租赁业务:是银行通过所属的专业机构将大型设备出租给企业使用的业务。
(二)其他新的中间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咨询和信息服务业务、电子计算机服务业务、银行卡业务。
八、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一)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经营的此种业务不记入资产负债表中,因而不构成资产负债总额,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表内业务。
(二)分类:
1、.提供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
商业银行为债务人提供担保,如果债务人不能及时付款,由担保人承担责任。
2、提供承诺
承诺是未来特定时期内,向客户提供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发出一定数额贷款的承诺。
就银行而言,承诺不一定履行,但凭借信誉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3、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股票、债券、货币等资产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九、存款的创造过程
在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的前提下,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中的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客户取得借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
接受这笔新存款的银行在存款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准备金。
它在保留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可将超额准备部分用于发放贷款。
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
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的存款。
十、派生倍数的修正
公式:P101(打不出来。
)
由此可知,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现金流出银行、超额准备金、定期存款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分母的数值越大,则派生倍数的数值越小。
十一、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按照中央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划分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是指它拥有发行银行券的特权,负责全国本位币的发行,并通过调控货币流通,稳定币值。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所谓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银行,即主要同商业银行发生业务关系,集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提供信用。
主要业务往来:
A.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
B.办理商业银行间的清算
C.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
(二)按照中央银行的性质划分
1、调节职能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手段,调节全社会的信用总量,对全国货币、信用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影响和干预国家宏观经济,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2、管理职能
包括制定金融政策、法规;管理金融机构;管理金融业务。
3、服务职能
中央银行向政府、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划拨清算、代理业务等方面的金融业务。
十二、中央银行的作用
(一)调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
1、控制货币供给量
2、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3、对金融市场进行管理
(二)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三)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
(四)促进国际金融联合,推动国际经济发展
十三、金融市场的功能
(一)充当资金融通媒介的功能
实现经济资源跨时间、跨地区、跨行业的再配置。
(二)为国民经济提供风险管理机制的功能
(三)信息处理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信息密集的,金融市场运行是由信息驱动的,在运行的过程中,金融市场既是信息的需求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管理者。
金融市场的信息处理包括:1生产信息,服务于各种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2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弱化信息需求。
(四)公司治理的功能
在股票融资或债务融资中,在出资人和融资人企业之间都存在利益不一致基础上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资人要确保自己资金被有效利用并获得必要收益,就必须加强对融资企业的激励和监督。
这些激励和监督是出资人公司治理功能的体现。
十四、货币市场的主要品种
(一)同业拆借市场
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
(二)回购市场
是一种同业拆借紧密关联的短期资金融通形式。
(三)商业票据市场
是指在西方发达国家由具有高信用等级的大企业和财务公司发行的短期无担保债券,是一种纯市场融资工具,期限从2天到270天,一般只有发行市场,少有二级市场。
(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是由大银行以大面值(通常在100万美元以上)发行的课转让定期存单,14天到12个月不等,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卖出,交易最小量为100万美元。
可以通过贴现方式或到期还本付息方式发行。
(五)国库券市场
是短期政府债券发行和流通的市场。
十五、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M=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V
(商品价格总额=代售商品数量Q 乘商品的平均价格P)
即M=P*Q/V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P229
十六、货币层次的划分
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划分货币层次。
当时划分货币层次主要是为了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十七、基础货币
(一)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二)基本特征:
1、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2、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3、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4、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三)基础货币的公式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四)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2、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
3、对政府债权净额。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
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
4、其他项目(净额)。
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
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十八、货币创造总公式(乔顿货币乘数模型)
用来计算广义的货币乘数。
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称为狭义的货币乘数,广义的货币乘数,可根据乔顿货币乘数模型计算.
m为货币存量,B为基础货币,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t为定期存款比率,e为超额准备金比率,k为通货比率。
十九、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一)概念: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货币当局就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
(二)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1、可观测性:通过这种指标能够观察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和实施进度,反应这种指标的数字资料能够比较容易且迅速地获得。
2、可控性:即这一指标必须能够由中央银行控制,要能直接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之内。
3、相关性:作为中介目标的指标必须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了解。
二十、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
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二十一、货币政策时滞
(一)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
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二)分类:
1、内部时滞:
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
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
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A.认识时滞:指经济金融情况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货币当局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承认需要调整货币政策间的时间间隔。
B.行动时滞:指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调整货币政策到实际采取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2、中部时滞
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以至对金融机构发生影响,是金融机构改变其利率或其他信用状况,以便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力的时间过程,有时也称信用市场时滞。
3、外部时滞
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至对是指经济产生影响所用的时间。
分为决策时滞、生产时滞。
二十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
指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减少会影响到银行的资产变化,使银行的贷款供给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到实际的经济水平。
由于银行体系承担着组织资金融通的任务,所以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十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
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
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
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
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