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编稿:张爱华责编:陈敏
考点提示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清单
知识梳理
(一)洋务运动
①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②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外患:列强的进一步侵略。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③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④方法、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体西用”
⑤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奕
⑥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口号性

重要企业
创办近
代军事工业自强









创办者企业特点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

时间最早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

规模最大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设备最先进
崇厚
天津机器制
造局
北方“洋务”中心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目的口号


重要企业
解决军事
工业资金、
燃料、运输
等方面的
困难
求富








创办者企业地点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
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
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汉阳
张之洞湖北织布局武昌
工业,带有封建残余
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在10年之间,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⑦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⑧评价:
积极意义: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

局限性:失败,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发展阶

时间背景表现影响特点
夹缝产生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①自然经济逐步解

②洋务运动引进先
进技术的诱导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大部分是轻工
业,主要分布
在上海、广东、
天津等沿海地
区,主要有
“三厂一
坊”:广东继
昌隆缫丝厂、
上海发昌机器
厂、上海洪盛
机器碾米厂、
天津贻来牟机
器磨坊。

民族资产阶级
诞生,推动了
中国近代化;
抵制了列强的
经济侵略
资金少、规模
小、技术力量
薄弱、发展不
平衡
初步发展19世纪

①甲午战争以后,帝
国主义对中国进行
资本输出,进一步破
坏了中国社会的自
然经济;②清政府为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
危机,放宽了对民间
设厂的限制,出现兴
办工业的浪潮(1903
年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
投资总额增
长;商办厂矿
数量增加,地
区扩大
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
发动领导了维
新变法运动,
其中下层革命
派发动和领导
了辛亥革命。

短暂春天一战期

1912-19
19
①内部条件:辛亥革
命的推动,临时政府
奖励发展实业政策,
人民的反帝爱国运
动,实业救国思潮
②外部条件:列强忙
于一战,放松对华侵

轻工业发展较
快(面粉业、
纺织业发展最
快)
四大实业家:
张謇、周学熙、
荣宗敬、荣德

无产阶级壮
大,登上历史
舞台
带有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特
征;时间短暂;
发展不平衡
迅速萧1919-19世界大战的结束打
条27 断了民族工业的发
展势头。

这说明帝国
主义侵略是阻碍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根本因素(特别是在
近代前期)。

快速发展国民政
府统治
前期
1927-19
36
①国民政府建立
②国民经济建设运

新兴工业部门
的发展;国民
生产总值逐年
增加
日益萎缩抗日战
争时期
1936-19
45
①日本侵华战争、经
济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统制
经济
民族资本萎缩
陷入绝境解放战
争时期
1945-19
49
①官僚资本的压制,
苛捐杂税,通货膨
胀;
②美国的经济掠夺。

国民党为了进行内
战,出卖国家主权,
同美国签订《中美友
好通商航海条例》,
导致美国货充斥中
国市场,民族工业受
到沉重打击。

民族工业陷入
绝境,工厂、
矿山、店铺纷
纷倒闭
获得新生新中国
成立
1949-19
52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
合理调整工商业,使
资本主义经济在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领
导下得到恢复和发
展。

消亡三大改
造人民政府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纳入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
民族工业走上
了社会主义道
路。

1956 之中,社会主
义的工业化全
面展开。

知识经纬
单元知识构建
要点精析
1、如图所示,思考: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哪些经济成分?
经济成分特征
A:自然经济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
(封建社会开始至1952年土改完成) 相结合,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的特征,是晚清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 :洋务经济
(19世纪60年代到清政府灭亡)
军事企业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机器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840-195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 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860-1956)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
E :官僚资本主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没收官僚资本) 垄断性、买办性、封建性、反动性
典例透析
1、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B 、C 起点错误,应为最低点即产生;B 、D 的终点错误,应为最低点。

答案:A 。

2、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和自产自销的经济,是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从事产品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的生活消费需要,而不是以满足社会上他人需要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形式。

●完整地说,中国封建经济包括封建地主经济和农民个体经济(小农经济)两种形式。

●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不断发展, 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至新中国成立后消亡。

(1)封建小农经济的特点、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其影响
●特点: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形成条件: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普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运动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发展过程中的有利条件:
①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②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小生产者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因而小生产者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只能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以及社会的动荡往往会使小农破产。

●影响: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缓的重要原因;
②它也是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牢固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④成为近代中国反动政府的经济基础,同时其存在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①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强烈冲击作用;
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
③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

●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解体的表现:
①传统手工业(主要指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落,且与农业分离,即“织”与“耕”分离;
②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影响:
①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等),其进一步解体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

典例透析
2、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
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考查内容为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各则材料的含义。

选项C中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机成布”的输入、销售冲击了“女布”的生产,即冲击了家庭纺织业,使得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故选项C可作为题中观点的直接证据。

选项A强调的是19世纪末“土布”冲击“洋布”;选项B为20世纪初某人对商业发展造成结果的看法;选项D为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强调厦门的棉织品滞销,均不符合。

答案:C。

3、总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
推动因素:
①外来先进生产方式传入(西方列强的入侵)
②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③各届政府鼓励
④反帝爱国运动
⑤实业家爱国心
阻碍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因素)和三重压迫。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主要因素)
②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③后天畸形。

资本少,力量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在沿海和通商口岸地区,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失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政局动荡。

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典例透析
3、(2010年江苏单科)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
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

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并未获得经济赔偿,A项错误;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早已中断,B项错误;货币大量增发造成通货膨胀、经济衰退,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力,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护的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不可能推动中国货币的大量增发,D项错误。

答案:C。

4、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①从企业的产生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起来,不是由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②从地域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广大西部和内陆地区极少;
③从部门看,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
④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⑤从发展过程看,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矛盾又依赖,发展艰难曲折。

典例透析
4、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④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民国初年,实业(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与之相关的因素有,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为迅速,重工业发展较为缓慢。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张謇创办的近代企业发展很快,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由此排除②,正确答案应为C。

答案:C。

5、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的新经济因素,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②从政治上看,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地位),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实力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这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完成中国的近代化。

典例透析
5、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A.为戊戌变法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B.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
C.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
D.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解析:19世纪末民族工业实现了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变法图存的救国实践,因此选A不选B;C不属于社会影响;D的变化开始于鸦片战争后。

答案:A。

6、结合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谈谈认识和启示:
①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②要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坚持对外开放。

③要调整经济结构,开拓创新,科教兴国。

④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⑤民族工业应加强联合,优化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

⑥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

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⑧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典例透析
6、《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马关条约》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条款,欧美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享有同样的特权,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故选D。

答案:D。

7、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妥协性。

史料研习
(2010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4分)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00年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闵春茶店
1982年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解析:本题是一道图表材料解析题,节选自2010年的高考试题。

本题以茶叶为切入点,考查了古今中外、经济、商贸、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维度要求。

现在讲一讲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对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注意“四要、四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

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

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

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辐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

高考阅读评分是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

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而要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规范化。

解题技法:
(1)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

(2)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

具体到这道题目上来,发展阶段划分是关键。

划分阶段时把握好特殊信息。

如1956年公私合营、1992-1999年的茶叶公司、股份制等。

2002年扩建为饮品责任公司。

第二小问,选一个阶段即可,切忌多选,按题目要求做答。

参考答案:
发展阶段: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00~1925年创业阶段
1925~1956年扩展阶段
1956~1999年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00~1925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9~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00~1956年私营企业
1956~1999年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