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人教版
一. 教材分析
《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认识方法,学会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和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对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仍停留在直观层面,缺乏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测量图形大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误差,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提高图形认知能力。

2.学会使用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测量图形的大小和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会用工具测量图形的大小
和长度。

2.教学难点:对图形进行准确测量,减小误差。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
重要性。

2.演示法:老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各种实物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3.准备PPT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和测量方法。

4.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PPT展示各种实物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吗?怎样才能准确地测量它们的大小和长度呢?
2.呈现(10分钟)
老师通过实物演示,讲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等。

同时,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等。

3.操练(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个实物图形,用所学的方法测量其大小和长度,并记录结果。

期间,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
老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评和分析,指出测量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分享测量经验。

5.拓展(5分钟)
老师提出一些有关图形认识和测量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正方形?在测量长度时,如何减小误差?
6.小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图形认知和测量能力。

7.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一些有关图形认识和测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测量家里某个物品的长度、宽度、高度,并记录结果。

8.板书(5分钟)
老师根据讲解内容,板书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以上教学过程共计40分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 教学情境
在《6.2.1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6这一节课中,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1.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如课本、铅笔、橡皮等作为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问题情境:在呈现环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
特征和性质吗?怎样才能准确地测量它们的大小和长度呢?”这个问题激发了
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3.实践情境:在操练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选择一个实物图形,用所学的方法测量其大小和长度。

这个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 教学活动
1.观察与思考:在导入环节,学生观察各种实物图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演示与讲解:在呈现环节,我通过实物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个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

3.实践与操作:在操练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实物图形的大小和长度。

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交流与分享:在巩固环节,学生互相展示测量结果,并进行讲评和分析。

这个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评价能力。

5.思考与讨论:在拓展环节,我提出一些有关图形认识和测量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总结与反思: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这个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 课堂反思
1.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实践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采用分组实践、交流分享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不足之处: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没有很好地掌握测量方法。

此外,在课堂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四. 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改进措施
1.问题: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测量误差较大。

解决办法:老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纠正错误。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改进措施: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测量技巧的讲解和练习,让学
生更好地掌握测量方法。

2.问题:在课堂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思考题的回答不够深入。

解决办法: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同时,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答案的深度。

改进措施: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思考题的示范解答,让学生了
解如何回答得更深入。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在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
些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改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认识和测量的知识。

教学实录:
镜头一:我拿着一些实物图形走进教室,学生们看到后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学生A:“老师,这个是正方形!”
学生B:“这个是长方形!”
我微笑着点头,鼓励学生们继续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镜头二:在呈现环节,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示范了测
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点头或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

镜头三:操练环节,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小组1:“我们选择的图形是圆形,我们用量角器测量了它的直径和半径。


小组2:“我们测量了长方形的对边长度,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学生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互相交流心得。

镜头四:在巩固环节,我选取了几组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评和分析。

我:“我们来看一下小组3的测量结果,他们测量了一个长方形的长度,得出
了20厘米。

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测量方法有误,因为他们没有从同一个起点开
始测量。

所以,我们在测量长度时,要注意起点的一致性。


学生们认真聆听着,对于测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展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的角色。

教师通过实物图
形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呈现环节,教师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操练环节,教师给予了学生们足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巩固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了讲评和分析,指出了测量方法中的错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改正并加深理解。

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对于本节课的改进建议:
1.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纠正错误,
并引导学生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2.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鼓励
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答案的深度。

3.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图形认识和测量的示范解答,
让学生了解如何回答得更深入。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真和投入,学生们
也在积极参与中提高了自己的图形认识和测量能力。

希望教师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