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中的“变与“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思维中的“变与“不变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科目,需要秉持着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思考习惯、思维方式的教学原理,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从而做出教学改变。
本文将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科目,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思考的“变”与“不变”思维方式,并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运用到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去,去理解数学知识在不同思维方式下发生的不同变化。
1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数学思维的必要性
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就是在培养小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思考数学问题变化与不变化所产生不同结果的思维方式。
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前提保证,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就好比在一道数学计算题
“1.25×17.6+36.1÷0.8+2.63×12.5=()”中,为了使计算简便,先把÷0.8变成×1.25,然后运用积不变的规律,将2.63×12.5转化成
26.3×1.25(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不变),最后运用乘法分配律写成1.25×(17.6+36.1+26.3)=1.25×80,快速算出答案100,(这就是数学思维中的“变”与“不变”。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有
效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小学生注意数学思维的变化过程,让小学生学会通
过数学思维的变化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让教师从教学的领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给予小学生足够的思考
空间,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学好基础。
要抛
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即过于注重学生计算结果和学习结果的错
误观点,改善小学生在传统法数学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过程的教学弊端,
教师要耐心的等待学生完全把知识吸收消化掉,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
思维活动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拥有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思考的
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感,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
学中的参与积极度,让小学生在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中完善数学思维,进
而有效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
2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现状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也
是为小学生今后长久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黄金时期。
然而,我国小学生的
数学思维培养,由于受到了各方面不利因素的较大影响,总体的教学情况
并不乐观。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唯成绩论”的错误教学方式却是被更多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承认的一
种教学理论,长期受到错误教学理论所影响的小学数学教学,无论是教师
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习惯,都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
的教学根本目标相去甚远,“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磨灭了大部分小学生的
自主探索思维与发散式思维方式的形成,更不用提“变”与“不变”数学
思维的有效培养了;其次,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意识薄弱、学习理解
能力差等原因,本身不具有独立培养并完善数学思维的能力,再加上小学
数学教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意识的薄弱,使得小学生自己很难从数学
知识的学习中出规律,来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导致许多小学生在学
习加减法时,教师刚讲过24+7的计算方式,只要两个数换成33+9,许多
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掰手指的掰手指,挠头的挠头,这就是数学教
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变”与“不变”数学思维的后果;最后,在传统小
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教师更愿意把教学时间留给学生的解题练习,秉持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师,只知道让学
生通过题海战术来巩固学过的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认为将大量教学时间花在帮学生寻找解题思考规律上,是一件“得不偿失”,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使得小学生在数学思维形成与完善的道路上,
都受到了极不利的学习阻碍,严重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形成。
3培养学生“变”与“不变”数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3.1利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将课堂的教学主导权归还到学生的手
中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数学思维的
第一步,就是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引导数学教师认识到培养小
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利用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抛弃传统的教学
理念。
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将课堂的教学主导权归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假设宠物店有
白色的猫咪28只,橘色猫咪的数量比白色猫咪多四分之一,请问橘色猫
咪有多少只?”这样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白猫数量+白猫数量的四分之一”的方法,和“白猫数量乘以一加四分之一的和”这两种方法进行计算,来引导小学生将数学思维向“变”与“不变”之上靠拢;然后让学生根据
教师提出的“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方式,来进行几道分数乘法的解
题练习,从中感受数学思维的变化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2利用先进的科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
传统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既不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建设,也没有
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放在心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课堂
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科技教学手段,并积极吸收小学数学的教学新思路、新观点,丰富自己教学手法的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关于数学思维培养与变
化的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引导小学生培养正确的“变”与“不变”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将一个圆形纸片“剪”成若干偶数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和圆形面积相等,来推导出S=∏r²的圆形面积计算公式。
让
学生在“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的变化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变”与“不变”,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变化思维,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數学学习能力。
3.3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
维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
教学会随着一堂课的结束而结束,教师只要求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学习结果,而不会注重学生在本堂课结束之后的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
出间断性,不能将学习的知识很好的连接起来,也阻碍了数学思维的有效
培养。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抓起,并运用生活化
的教学设计,有效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
思维,除了需要教师给予足够教学重视之外,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
考学习空间,用引导的方式,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小学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