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名词活用现象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花园地2013-12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
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本文试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并结合初中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词进行分析,使这一问题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
一、文言文名词活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但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的判断
王力先生提出了一个通过普通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其用作状语的标准,他认为:“用作状语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的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从王力先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状语一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这个名词必须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或者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第二,这个名词必须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第三,这个名词必须用以修饰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
(二)名词用作状语的类别
1.表示动作行为的情况,有比喻修辞色彩,可译为“像……一样”。
例: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着)《狼》
2.表示动作行为的规格或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
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侍奉)《鸿门宴》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用……”,“按……”。
例:船载以入(用船载着)《黔之驴》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方式、时间。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
例:上使外将兵(在外面)《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例:岁赋其二(每年)《捕蛇者说》
二、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一)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
关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用这一特殊语法现象,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中是这样表述的:“凡是被助动词、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带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有‘所’,或者前后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可以认为,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充当动词拥有三个基本的判断特征:第一,这个名词之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第二,这个名词后面有一个表示人名、地名、物名之类的名词或代词,并对它们发出一个动作,共同构成一个动宾词组;第三,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这三个基本特征具备其中之一,即可将这一个名词判断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类别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1)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用眼看)《陈涉世家》
“指目陈胜”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指”活用作动词,作动宾结构中的动语部分。
(2)非显者刺(投名帖)《于园》
“显者刺”是主谓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名词“刺”活用作动词,做主谓结构中的谓语部分。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富人于五所园也(修建园子)《于园》
“园”是园子,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修建园子”。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人不得上(上去)《于园》
“上”本是方位名词,受能愿动词“不得”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上去”。
上文关于名词作状语用和名词作动词用的基本语法特征和类别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阅读文言文,并有益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中一些语句的真正意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的这些基本特征和类别,并引导
初中文言文名词活用现象浅析
文/周建
摘要: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考时常涉及的一个考点。
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文言文练习中注意积累这些标准和类别,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判断,解决这一现象就很容易。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特征;类别
152--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12百花园地
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名词是不是活用,那么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初中文言文全解[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M].中华书局,1981.
[3]马汉麟.马汉麟古代汉语讲义[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编辑张耀华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
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成才,上名牌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
因此,在孩子的学生时代尤为关心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学龄前就开始学习小学课程。
上了学,更是不惜一切精力和财力,首先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买资料、参加各种补习。
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学历高、文化好,但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合作精神,甚至自私自利、品质不好的人。
其实,拥有健康的心理比拥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学识更重要,它是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之人的先决条件。
而青少年的成才与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观、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孩子个性形成、心理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
父母对自己老人孝敬,孩子也会学着做,和睦的家庭让孩子觉得温暖,教会他把爱带给周围的人;对孩子溺爱、千依百顺,只能助长他们的骄横、任性、不负责任,形成不良习惯。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因扰乱课堂纪律,被停课做检查,家长知道后,到学校给孩子说情,希望学校能够照顾孩子的自尊,免于检讨。
学校不同意就宁可转学也不让孩子“丢面子”,这本是一个教孩子敢于承认错误、培养责任心的好机会,由于家长的袒护,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只能使他错上加错、是非不分,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因此,家长也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形成一定的兴趣、能力,同时也是使学生形成理想信念、气质、性格及健康心理的重要环境。
学校的管理方式、办学方向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学生的心理都有很大影响。
一些学校由于市场化的冲击,生源不足,校与校之间竞争激烈。
有的学校为了拢住学生、防止流失,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放松了管理。
结果在学生中造成这样的影响:我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谁得罪我,我就走人,砸他的饭碗。
一个学校如果靠这种方式求生存,又怎么会办好呢?不但办不好,还会误人子弟,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
因此办学者首先自己应摆正心态,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引导学生走成才之路。
三、社会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接触也逐渐多起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到什么场合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
作为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起来。
另外,广播、电视、书报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很大的。
尤其是电视家家都有,人人都看,因此在节目的选择上,应选择健康、有益身心的内容。
电视说法节目中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大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打扰了教授讲课。
教授批评他说:你在这里浪费时光,不如回家种地去。
该生以“回家种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为由,将教授告上了法庭。
这件事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和法律的探讨,但更多人表示出的却是一种担忧和不理解。
它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在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如何维护自己,单单强调自己的理由,而不去明辨是非。
现在类似事情在许多学校都有,这也是教师叫苦学生难管的原因之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不同的是有了错误之后,能够正确对待,分清是非,勇于改正。
通过媒体曝光,引发人们的讨论,并进一步引起大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
但是,若把握不当也会起负面影响。
电视上曾播过一个节目:某高一一对学生在自习课上接吻被录像曝光,学生不服,以侵犯个人隐私为由状告学校。
这件事给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警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应以维护学生自尊、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为底线。
但节目中一位教育专家的看法,我实在不敢苟同。
他列举了一些国外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行为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我觉得,中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吸取外国的东西,也要有选择,不能把自己的传统都丢掉。
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这样的行为不应得到肯定,我们的学生毕竟是中国人,尽管他们表面上接受了一些国外的东西,但骨子里却仍把它当作“隐私”。
因此做评论不可以断章取义,正如不能以美国的人权来衡量中国的人权一样。
评论者这样的“注解”对这样的行为无疑是一种鼓励。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慎重地利用媒体的导向作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为其创造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张耀华
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文/王淑珍
摘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环境;心理健康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