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互动_以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为中心_吴国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互动
)))以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为中心
吴国武
摘要北宋儒学的学术转型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传统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儒学转型主要表现为经学新变和理学形成。

我们认为,传统儒学一直呈现着两种重
要的学术形态:一为经学,二为儒家诸子学。

经学每当出现新变的时候,往往与某种学术思潮
互动。

这种性质的经学新变可以称之为经学的子学化过程,北宋经学新变也是如此。

可以
说,北宋诸儒的经学既是一种新经学,又可视作儒家诸子学。

北宋理学实际上是经学子学化
的产物,是子学形态的儒学。

关键词北宋经学儒家诸子学理学经学子学化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8)04-0052-08
作者:吴国武,男,1971年生,湖南沅江市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讲师。

北京
100871
我们知道,从古代目录的分类体系来看,经学之书与儒家诸子之书早期是不分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论焦点在/礼0,而儒家基本上是维护宗周礼制的。

其中,/六艺0之书保存了大量远古三代礼制。

自然,当时所说的儒家诸子都是以后世所谓经学为根基的,故汉初司马谈在5论六家要指6中指出:/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0¹这正是后世经学子学化的内在因素。

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经书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

两汉之际,刘向、刘歆父子就把/六艺0之书划入5六艺略6,相当于后世的经部;把儒家诸子之书划入5诸子略6中的儒家,相当于后世的子部儒家。

稍后,班固在5汉书#艺文志6中也说:/儒家者流,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0此处标明/游文0,正是儒家诸子学与经学的不
¹5史记6卷1305太史公自序6,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同。

自那以后,儒学一直存在两种重要的学术形态:一为经学,二为子学。

二者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经学往往是子学产生的源泉,而子学反过来又促进经学的发展。

北宋儒学的学术转型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传统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儒学转型主要表现为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笔者拟以此为中心考察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的互动。


东汉王充说过:/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

0¹这是将儒家学者分类的开始:前者指儒家诸子,后者则指经学家。

所谓/文儒0一词,与班固的/游文0之儒相似。

近人梁启超由此也说:/汉儒流派繁多,综其大别,可分为两种:(一)说经之儒;(二)著书之儒。

0º所谓说经之儒,即世儒;所谓著书之儒,即文儒。

反过来,世儒致力于经学,文儒致力于儒家诸子学。

然而,真正从目录类例上来讲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区别的是章太炎。

他解释道:
有商订历史之孔子,则删定5六经6是也。

有从事教育之孔子,则5论语6、
5孝经6是也。

由前之道,其流为经师;由后之道,其流为儒家。

5汉书6以周、秦、
汉初诸经学家,录入5儒林传6中;以5论语6、5孝经6诸书,录入5六艺略6中。


由汉世专重经术,而儒家之荀卿又为5左氏6、5谷梁6、5毛诗6之祖。

此所以不
别经、儒也。

若在周秦,则固有别。

且如儒家巨子如李克、宁越、孟子、荀卿、鲁仲
连辈,皆为当世显人。

而5儒林传6所述传经之士,大都载籍无闻,莫详其事。


儒生以致用为功,经师以求是为职。

»章氏将/世儒0易为/经师0,/文儒0易为/儒家0,其贡献在于初步区分了经师与儒生,勾勒出两种学术形态各自的基本特征。

但是,他还没有提到经学、子学的高度,也没能讨论二者的相互关系。

说经之儒(即/世儒0),多从事于经书的考订和传授。

汉代之所以以经学著称,大体与世儒传经有关。

章太炎说:/说经之学,所谓疏证,惟是考其典章制度与其事迹而已,其是非且勿论也。

欲考索者,则不得不博览传记。

而汉世太常诸生,惟守一家之说,不知今之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迹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

故孔子删定六经,与太史公、班孟坚辈初无高下。

其书既为记事之书,其学惟是客观之学。

0¼基于古文家立场,章氏强调的#
53#略论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互动)))以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为中心
¹
º»王充:5论衡#书解篇6,四部丛刊初编本。

梁启超:5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6,转引自冯天瑜等编著5中国学术流变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¼ 章太炎:5论诸子学6,见朱维铮等编5章太炎选集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1)362,357页。

是经学的文献学、考据学性质,基本上排除了其思想史意义。

然而,即使在汉代,今文学家寻求义理的倾向很明显,古文家也并非完全不讲义理。

此外,世儒传经的内容、形式往往为当时的选举规定所影响。

至于汉以后,经学义理、经济之学从未中断。

北宋之时,经学的新变、理学的形成无疑与义理之学、经济之学的开掘有关。

著书之儒(即/文儒0),不汲汲于经书的考订和传授,更注重经义发挥和通经致用。

章太炎说:/若诸子则不然。

彼所学者,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

既立一宗,则必自坚其说,一切载籍,可以供我之用,非束书不观也。

虽异己者,亦必睹其籍,知其义趣,惟往复辩论,不稍假借而已。

是故言诸子,必以周秦为主。

0¹此处,章氏重在论述儒家以外的诸子,并没有集中阐述儒家诸子学的特性。

事实上,先秦的5论语6、5孟子6、5荀子6等书,正是儒家诸子学的重要代表。

汉唐间,子部儒家之书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东汉扬雄的5太玄6、5法言6,隋代王通的5文中子6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便是班固所言/游文于六经0、/留意于仁义0。

至北宋,儒家诸子学蓬勃发展起来,理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

我们认为,儒家经学和子学有区别更有联系。

区别是从形态上来讲的,联系则是从内容上来讲的。

如果以经学为基点,子学可以视作群经之通论。

近人马一浮曾借佛藏术语把经部之书分为/宗经论0和/释经论0两个部分。

他特别强调:/宗经、释经区分,本义学家判佛书名目,然此土与彼土著述大体实相通,此亦门庭施设,自然成此二例,非是强为差排,诸生勿疑为创见。

0他同时举例说:/孔子晚而系5易6,5十翼6之文,便开此二例,5彖6、5象6、5文言6、5说卦6是释经,5系传6、5序卦6、5杂卦6是宗经。

0所谓释经,大体相当于儒家经解之书;所谓宗经,大体相当于儒家诸子之书。

他又说:/六艺之旨,散在5论语6而总在5孝经6,是为宗经论。

5孟子6及5二戴6所采5曾子6、5子思6、5公孙尼子6诸篇,同为宗经论。

5仪礼#丧服传6子夏所作,是为释经论。

5三传6及5尔雅6亦同为释经论。

5礼记6不尽是传,有宗有释。

5说文6附于5尔雅6,本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之遗。

如是则经学小学之名可不立也。

0º传记之书有释经、有宗经,恰好反映了其出入经解、诸子的特性。

自汉以来,经学成为儒学的主要形态,说经之儒也就成了儒家的主体。

但是,经学的子学化又是儒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比如,扬雄的5太玄6,根植于5周易6,却不同于孟喜、京房、郑玄、荀爽等人的章句训诂,而是杂之以子学形式来发挥经义。

这不仅拓展了传统易学的解释空间,而且本身也成为后世诸子争相注释的文本。

又比如,王通的5文中子6,乃拟5论语6之作,不拘六朝以来的集解义疏,致力于通经致用。

至北宋,当时经学与儒家诸子学的互动最为明显。

钱穆曾说:/宋儒之意,多贵于独寻遗经,戛戛自造一家之言,则#
54#孔子研究 2008年第4期
¹º章太炎:5论诸子学6,见朱维铮等编5章太炎选集6,第358页。

马一浮:5泰和宜山会语6,新世纪万有文库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于汉儒经说自不重视,故可谓宋之经学,实亦是一种子学之变相。

0¹这是从儒家诸子学来讲的。

他又说:/宋儒之学不专在经,文史百家之业与经学并盛,故可谓至宋儒,乃成为一种新儒学,经学仅占其一部分。

,,宋儒经学,,重要在创新义,发新论,亦可谓宋儒经学乃是一种新经学。

0º这是从经学发展来讲的。

钱先生的说法,恰好反映了宋代经学与儒家诸子学的关系。

后来,韦政通总结钱先生的意见时说:/(依钱穆氏)汉儒乃经学之儒,而宋儒则转回到子学之儒,,,这是以子学的心态讲经学。

0»他又说:/针对汉人之传经为儒,新儒家(即理学)之所以为新,钱先生撇开宋儒个人之间的差别,直就共同的心态上而言,由经学之儒转回到子学之儒,这个看法是比较近理的。



本来,经学以经部群经之书为主,与子部儒家之书有差别。

但是,北宋经学的义理化倾向以及北宋儒家诸子的崛起,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间的差异性不断缩小,经学的子学化也日益凸显。

于是,汉唐以来的传统经学开始发生大的变化,乃至衍生出新的理学形态。

关于北宋前期经学的新变,章太炎指出:
问者曰:/宋世儒者之说经,其皆以己意变乱邪?0章炳麟曰:/始自邢昺、杜
镐、孙奭之流,所习不出5五经正义6,上不足以理群经,下犹不入(孔)颖达、(贾)公彦之室,学愈嫥陋,以滋后生口实,变固其分也。

如刘敞之徒,然否参半,
不失博通裁量之士。

其后诬罔渐多。


章氏虽未明言经学子学化,但所谓/以己意变乱0即各逞其说,可视为子学化之开始。

其实,邢昺之前诸儒已逐渐不循注疏。

比如,太祖时,王昭素/尝召令讲5易6,其书(即5易论6)以注疏异同互相诘难,蔽以己意。

0¾太宗时,柳开/凡诵经籍,不从讲学,不由疏义,悉晓其大旨,注解之流,多为其指摘。

0¿至于邢昺等人,也多据当时时事说经。

比如,/邢昺在东宫及内庭侍上讲论5孝经6、5礼记6者二,5论语6十,5书6十三,5易6三,5诗6、5左传6各一。

据传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深被嘉奖。

0À尽管如此,传统经解形式如注疏、音义在当时仍为主流。

像孙奭5经典徽言6、种放5蒙书6这样的释经之作,还是少数。

检#
55#略论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互动)))以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为中心
¹»½¾¿Àº 钱穆:5朱子学提纲6,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25)26页。

¼ 韦政通:5中国思想史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41,643页。

章太炎:5检论6卷45通程6,见刘凌等编校5章太炎学术论著6,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02页。

孙猛校注:5郡斋读书志校注6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柳公行状6,5河东先生集6附,四部丛刊本。

5玉海6卷26,上海,上海书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宋史#艺文志6子部儒家,徐铉5质论6、刁衎5本说6属杂家之类,许洞5演玄6属5太玄6之注,真宗5正说6、贾同5山东野录6则偏于政事。

此时,经解与儒家诸子学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结合。

至仁宗庆历之际,/异先儒之说0成为一时风气。

刘敞的5春秋6五书、5七经小传6(5遂初堂书目6列于子部儒家)自有新说,其体亦不似注疏,多议论之气。

又有5公是先生弟子记6,乃以子学形式解经之典型,可与稍后理学家的语录相媲美。

其实,刘敞之前的宋初三先生已有意于经学的新变。

比如,孙复在经筵讲经,/其讲说多异先儒0¹,所著5春秋尊王发微6/大约本于陆淳而增新意0º,其体式已不同于注疏。

胡瑗在太学讲经,所著5五经口义6虽/不出章句诵说0»,然其/明体达用之学0¼已有理学之气象。

当时,李觏有句话说:/岂徒解经而已哉!惟圣人君子知其有为言之也。

0½足见解经已不在于注疏,而在于各抒己见。

各派学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热衷著书立说,儒家诸子学起而复苏。

此时的子部儒家之书,大致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有关唐以前诸儒之书的注解,比如章詧的5太玄经解6、阮逸的5注中说6、宋咸的5过文中子6等。

第二类,发挥己说的子书,比如黄晞的5聱隅子虚欷琐微论6、王开祖的5儒志编6等。

但是,儒家学术形态的主体仍然是经学。

神宗熙丰间,颁行5三经新义6,经注又重新定于一尊。

熙宁元年(1068),程颢上5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6吁经训统一。

他说:/古者一道德以同俗,苟师学不正,则道德何从而一?方今人执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

0¾此说为当时诸儒共同的心声。

所以,王安石也指出:/古者一道德以同俗,故士有揆古人之所为以自守,则人无异论。

今家异道,人殊德。

0¿熙宁五年,宋神宗对王安石说:/经术今人人乖异,何以一道德?卿有所著,可以颁行,令学者定于一。

,,举人对策,多欲朝廷早修经义,使义理归一。

0À次年,置经义局始修5三经义6并立于官学。

至此,北宋前期/家为异说0的风气在经注上渐趋单一。

此后,旧党诸儒多以子学形态表达经学,疏离于经学形态,逐渐形成了新的理学形态。

对此,陈登原指出:/性理学者,以论理治经学也。

0Á所谓/以论理治经学0,就是经学子学化。

章太炎曾论及程颐治经的情况,他说:#
56#孔子研究 2008年第4期
¹º»¼½¾¿ÀÁ
5宋史6卷1915儒林传6,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续资治通鉴长编6卷13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朱熹集6卷385答薛士龙6,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3页。

5宋名臣言行录6前集卷10引刘彝之语。

5李觏集6卷55周礼致太平论序6(作于庆历三年即1043),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页。

5二程文集6卷1,见5二程集6,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48页。

5临川文集6卷755与丁元珍书6,文渊阁四库本。

5续资治通鉴长编6卷229/熙宁五年正月戊戌0条。

5中国文化史6(二),新世纪万有文库本,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89页。

九流之儒,与儒林诸生本异官,诚不必训说六艺。

儒家之学,虽多本六经,然主
大义而已。

前世惟有荀卿传经,而无传记故训之书。

孟子、鲁连,且不传经矣。

汉初陆贾、郦
生,末有扬雄,最后徐幹、荀悦,大端相似。

且其意多同异,合之或与本经违害,二程之
更5大学6则是矣。

然于他经,犹守古文大义,未若后进之好诬也。

观其榷论
5诗6、5书6,上尊仲尼、卜商之序;说5易6乃崇信5十翼6,徵之人事,大义皆举,
不以图书变怪之言纷拏,同时不取永叔、尧夫,而下与元晦绝远。

程叔子5经说6盖
本安定。

安定笃诚,故叔子亦无专己可怪之论。

,,叔子虽未治小学,其徇齐可以达神
旨。

,,弟子或考古文铜器,扬诩张有,以明王氏5字说6之诬,则其支流游波。

故曰:程氏之学,所包络者广也。

¹章氏认为,/九流之儒0不必注经,而程颐之学虽不以/训说六艺0见长却能明大义,以至于广大精微。

这些,正是儒家诸子学的特点。

于是乎,继庆历诸儒之后,又有/道学六先生0。

他们/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0,作为子学形态的理学应运而生。

此时,儒家诸子学有了新的发展。

首先,发挥己说之书与经学的结合更为突出。

比如,司马光/不治章句,必求其理0º,其5致知在格物论6、5中和论6便释5大学6、5中庸6之理。

邵雍/以六经为本,,,平生不为训解之学0»,其5皇极经世书6即以5周易6、5春秋6为本。

周敦颐有/文所以载道0之论,其5通书6、5太极图说6乃借5周易6发明/道体0。

张载主张/正经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0¼。

其5正蒙6、5经学理窟6诸书借六经来讲/义理0。

其次,更有语录、遗书之书出现。

比如,与邵雍有关的有张岷所记5观物外篇6,与张载、二程有关的有5洛阳论议6、5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6、5戌冬见伯淳先生洛中所闻6(收入5二程遗书6),与徐积有关的5节孝语录6等。

另外,有关唐以前诸儒之书的注解和仿作也不少,比如司马光的5潜虚6、5法言集注6、5家范6,范祖禹的5帝学6等。

至哲宗即位,尤其在元祐更化期间,旧党各派对经学形态有短暂回归。

比如,司马光有5孝经指解6,孙觉有5尚书解义6、5易解义6,范祖禹等有5尚书讲义6,吕大临有5礼记解6。

绍圣以后,旧党各派又转入民间,不满5三经义6,疏离经学形态,理学成了合乎逻辑的结果。

比如,杨时自5中庸6、5大学6出,有5龟山语录6。

谢良佐虽精5论语6,却重在讲/仁0,有5上蔡语录6。

又比如,刘安世虽精5中庸6却无经学著作,有5元城语录6、5刘先生谈录6、5道护录6。

晁说之虽留意六经,亦有5儒言6。

此外,先秦诸子在北宋经学的子学化过程中作用也很大。

所以,钱穆先生说:/尤可#
57#略论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互动)))以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为中心
¹
º»
¼章太炎:5检论6卷45通程6,第101)102页。

5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6卷645颜太初杂文序6,四部丛刊本。

5邵氏闻见录6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5页。

5正蒙#中正6,见5张载集6,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9页。

注意者,乃北宋诸儒之多泛滥及于先秦子部。

0¹第一,5孟子6的影响。

钱先生说:/即就儒家言,唐韩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庙。

而同时如李觏之5常语6、司马光之5疑孟6,皆犹于孟子肆意反对。

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并称,与汉唐儒之并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

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整个学术思想史上一绝大转变,此风虽始于韩愈,而实成于宋儒。

0º至于张载、邵雍、二程等人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其后学莫不如此。

至南宋,5孟子6的/超子入经0»正是经学子学化的反向回归。

第二,儒老百家的影响。

钱先生又说:/其他如徐积有5荀子辨6,范仲淹以5中庸6授张载,苏洵闭户读书,当时号为通六经百家之说。

及其子轼,父子为文,皆法孟子,兼参之5战国策6,有纵横家气息。

轼尤喜庄子,其弟辙则喜老子。

0¼其中,老庄之学常为北宋诸儒所采撷。

此外,汉魏以来的佛教对经学子学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历来,子学之儒就是经学之儒的补充,有时候甚至与经学之儒相辅相成。

然而,直到北宋,子学之儒才有掩经学之儒之势,汇合成新的儒学形态)))理学。

从学术形态来讲,北宋理学基本上属于子学形态,但是与经学的天然联系仍旧存在。

本来,经学以经部书为主,理学以子部儒家为主。

而北宋主要理学家的著作成为理学经典,类似于群经之传记,可谓子学中的/经学0。

南宋胡安国曾说:/本朝自嘉祐以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弟颐,关中有张载。

此四人者,皆道学德行,名于当世。

,,今雍所著有5皇极经世6书,载有5正蒙6书,颐有5易6、5春秋传6;颢虽未及著述,而门弟子质疑请益答问之语,存于世者甚多,又有书疏铭诗,并行于世,而传者多失其真。

臣愚伏望陛下,,乃诏馆阁裒集四人之遗书,委官校正,取旨施行,便于学者传习。

羽翼5六经6,以推尊仲尼、孟子之道,使邪说者不得乘间而作,而天下之道术定,岂曰小补之哉!0½
北宋时期,经学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子学化倾向。

而这种子学化在当时形成共同思潮,北宋理学就是其代表。

从这个意义上讲,理学无疑属于子学形态的儒学。

子学之儒有两个特点:第一,子学之儒往往学派林立、思想各异。

经学之儒虽有不同的治经进路,但多有家法、师法之类,子学之儒则更强调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解经上的传承。

北宋理学就是如此,思想家很多,学派也不少。

比如,有二程兄弟所代表的洛学,张载所代表的关学,司马光所代表的朔学。

第二,子学之儒与官学若即若离,民间色彩浓重。

经学之儒,往往从#
58#孔子研究 2008年第4期
¹»
½º¼ 钱穆:5朱子学提纲6,第11,11)12,12页。

邱汉生:5四书集注简论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5伊洛渊源录6卷45胡安国奏状6,文渊阁四库本。

属于官学,即使有异端思想也没有超出经学形态。

子学之儒,则多能摆脱官学的束缚,寻求经学以外的表达方式。

北宋理学就是如此,半官方或民间色彩鲜明。

比如,程颐本为布衣,经解仅有5易传6、5春秋传6,程颢更是无经解问世,却以5二程语录6为其传;张载虽有5易说6、5论语说6等,却以5正蒙6为其传。

当然,子学之儒无论如何自异于经学都离不开经学这个基础,否则便失去儒学的性质。

北宋理学更是如此。

赵宗正说:/宋代兴起的理学,其最首要的特点,就是将经学与子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经学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通过子学解释儒家的原典。

0¹这里所谓的经学与子学结合,主要针对作为新儒学的理学。

这种结合,第一,经部之书实为子书。

比如程颐的5伊川易传6,钱穆先生称:/其书乃若欲与5五经正义6争席,确然仍是经学传统,而在伊川本意,则其书非为传经,乃为传道。

0º第二,子书的经学色彩明显。

比如周敦颐的5通书6、张载的5正蒙6所具有的易学性质。

钱穆先生称:/要之厝此两家书于先秦子籍中,亦见杰出,决无逊色。

窥此两家著书意向,竟可谓其欲各成一经,或说是各成一子,回视汉唐诸经儒,犹如大鹏翔寥廓,鹪鹩处薮泽。


我们认为,北宋理学其所以是子学形态的儒学,因为经学的理学化还只是刚刚开始,直到朱熹才最终完成。

也只有经学理学化,作为子学形态的理学才会与理学化经学结合成新的儒学。

#59#略论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互动)))以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为中心
¹
º刘蔚华、赵宗正主编:5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6,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03页。

» 钱穆:5朱子学提纲6,第13,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