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和语典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典和语典大全
诗要用典,尤其是古典诗词创作,更要讲究用典。

所谓“典”,其实有两种:就是事典和语典。

一般读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典上,却可能并不知道语典实际上比事典更为重要。

写古典诗词可以不用事典,但不可不用语典。

一、先说事典
事典就是通常所说的典故。

诗中用典故,可以使得诗意更深邃,诗境更典雅,诗格更厚重。

古代的杰出诗人,对典故都是运用自如的。

且不说学力见长、“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即以自然取胜、“清水出芙蓉”的李白,也不乏用典的佳构。

以他的《行路难》三首为例: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的“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分别用了吕尚与伊尹的典故。

吕尚是武王灭纣的功臣,伊尹则是商汤立国的首辅。

李白以两人自况,反映的是他不切实际的政治追求。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此诗除了首尾两联,可说是通篇用典了。

“羞逐”两句,暗指唐玄宗曾
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

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歌谣;“弹剑作歌”用的是孟尝君门客冯谖的故事,事见《战国策》;接下来是韩信和贾谊两位悲剧性的人物;然后是郭隗说燕昭王“五百金买骏骨”的事情;剧辛、乐毅都是受昭王知遇之恩的名将;“更扫黄金台”,隐含的典故则是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折节相待,亲自扫除道路迎接,以示恭敬。

这些典故融于一体,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作者感叹“怀才不遇”的主题也因此显得十分明确。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此诗一上来就连用两个典故:许由颍川洗耳和夷齐首阳食薇。

然后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纷纷登场,目的在于说明“功成不退皆殒身”的道理。

“华亭鹤唳”语出陆机,他遇害前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事见《晋书》;“上蔡苍鹰”则典出《史记》,说李斯“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最后用的是张翰张季鹰“莼羹鲈脍”的故事。

据《宋书》:“(张翰)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为由辞官而归。


当然,凡事必有度,用典也不能用得过多、过僻、过生硬,在阅读上人为的制造不必要的障碍。

此等风气李商隐已开其端,如他的《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的典故到底有几个,实在是难以说清。

因为有的明典暗典并用,有的甚或一语数典,所以只能说出个大概来。

一是泰帝破瑟:
《汉书·郊祀志》:“泰帝(伏羲)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二是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欤),不知周(庄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惊疑之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欤)?蝴蝶之梦为周与(欤)?”
三是望帝啼鹃:
《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杜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四是鲛人泣泪:
《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人鱼),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五是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关于玉生烟,另有一说,是指萧史弄玉的故事,《列仙传》:“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对这首诗,我们即使了解了诗中的典故,还是很难理解诗意。

所以金代
的元好问批评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诗中的“西昆”,即是指宋初的西昆派诗人,他们是一批学者,在编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的工作之余,凑在皇家图书馆(西昆)一起酬唱诗歌。

他们学的是李商隐,却又把李商隐朦胧艰涩的一面推向极端,成为用典过度的典型。

二、再说语典
特别要讲的是语典。

语典,就是有出处、有来历的词语。

如果我们把一首诗比作一座建筑,那么词语便是构成这座建筑的建材。

建材的优劣,建材的风格,直接关乎整座建筑的质量。

由此可见词语的重要性。

古人写诗,十分注重所用词语的出处,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历”的。

我们以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为据,对杜甫诗歌中的词语作一番例举性的探源。

例一:题张氏隐居二首之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第一句,春山,庾信诗:春山百鸟啼;无伴,刘琨诗:独生无伴;相求,《周易》:同气相求。

第二句,伐木丁丁,《诗经》: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山更幽,南朝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第三句,涧道,王台卿诗:飞梁通涧道;余寒,朱记室诗:叠夜抱余寒;冰雪,《世说》:范逵投陶侃宿,于时冰雪积日。

第四句,石门,谢灵运诗:披云卧石门。

斜日,阴铿诗:翠柳将斜日。

林丘,谢惠连诗:落雪洒林丘。

第五句,不贪,《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金银气,《史记》:败军场,破国之墟,下有积钱,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

第六句,远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麋鹿游,《史记》:麋鹿游于朝。

第七句,乘兴,《世说》:王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杳然,《庄子》:杳然难言之矣;迷出处,沈佺期诗:此中迷出处。

第八句,对君,庾信诗:对君俗人眼;虚舟,《庄子》: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褊心之人不怒。

虚舟,谓空无所系。

例二:郑驸马宅宴洞中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第一句,主家,《汉书·东方朔传》:董偃出入主家。

注:公主之家也;阴洞,《拾遗记》:洞穴阴源,下通地脉;烟雾,鲍照诗:重拾烟雾迹。

第二句,留客,戴暠诗:挥金留客坐;夏簟,江淹《别赋》:夏簟清兮昼不暮;青琅玕,《灵异兼图》载:琅玕青色,生海底,以网挂得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击之有金石之声,与珊瑚相类。

赵曰:诗家多以琅玕比竹。

第三句,春酒,《诗经》:为此春酒;琥珀,陶隐居曰:松脂入地千年,化为琥珀。

第四句,冰浆,陆机乐府:渴饮坚冰浆;玛瑙,魏文帝《玛瑙赋序》曰: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因以名之。

第五句,茅堂,谢庄诗:访德茅堂阴;江麓,服虔曰:麓,大林也。

第六句,风磴,鲍照诗:既类风门磴,复象天井壁;云端,陆机诗:飞
升蹑云端。

第七句,秦楼,殷谋诗:秦楼出佳丽;《扬子法言》: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

郑朴,字子真,汉成帝时人。

第八句,声珊珊,宋玉《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

例三: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第一句,青蛾,宋南平王《白纻曲》:佳人舞袖曜青娥;皓齿,宋玉《笛赋》:摛朱唇,耀皓齿;楼船,《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

第二句,横笛短箫,江总诗:横笛短箫吹复咽。

远天,谢朓诗:巉岩带远天。

第三句,信,任也,任其自动也,如“冥搜信客旌”,“鞍马信清秋”,皆如是解;牙樯,《哀江南赋》:铁轴牙樯。

第四句,迟日,《诗经》:春日迟迟;锦缆,庾信诗:锦缆回砂碛。

第五句,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出于《列子》。

鱼吹、燕蹴,暗用其意;细浪,唐太宗诗:船移分细浪;歌扇,阴铿诗:莺呼歌扇后,花落舞衫前;摇,指水中扇影。

第六句,飞花,梁简文帝《筝赋》:玩飞花之度窗;舞筵,陈后主诗:上舞复依筵。

第七句,楼船容与,故须小舟送酒。

晋歌词:一船使两桨。

第八句,百壶,《诗经》:清酒百壶。

酒如泉,《前汉书》有酒泉郡。

注:俗传城内有金泉之味如酒。

裴秀诗:有肉如丘,有酒如泉。

仔细品味上述杜诗及其“详注”,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才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能真正了解语典的重要性了。

三、今人如何用典
今人用典,还是要分清事典和语典在诗歌中的不同作用。

我们认为今人写诗,事典是可用可不用的,而语典则是不可不用。

这个原则是古今相通的,因为有无事典并非衡量一首诗优劣的标准,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通篇不着一典,却是公认的好诗。

李商隐好用典,人称“獭祭鱼”:“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宋吴炯《五总志》)但他同样也有不少不用事典的佳作名篇:“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今人写旧诗,不应该诗必用典,尤其不应该为典而典。

但反过来也不应该排斥用典,那种认为用典即是卖弄学问,即是迂腐的观点也是非常错误的。

用典用得好,不仅可使作品增色,而且也完全可以为当代的重大题材服务。

请看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即用了“霸王沽名”的典故:鸿门宴上,军事上绝对占优的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就是为了这个所谓的“义”,没有杀刘邦,铸成大错,最后自刎乌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其中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毛泽东借用这个典故,阐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必要性。

至于语典,便是不得不用的了。

因为今人写旧体诗词,如果不用语典,
通篇大白话,即使协韵合律,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打油诗。

我以为,诗词的韵味比格律更重要,而韵味主要是通过词语体现出来的。

词语的雅俗、文野、高下,直接决定诗词的韵味。

所以,我不主张在旧体诗词中大量使用过于现代、过于白话的词语,诸如沙发、灯泡、伊妹儿之类。

至于鲁迅批评的除了自己谁也看不懂的生造词,那更是等而下之了。

或许有朋友会说,古人写诗,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不也也间或会用一些当时的新词语吗?事实的确如此,从诗经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新词语在诗歌中的出现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有一点必须明白,那些变化都是发生在当时的文言框架之内,“无伤大雅”的;今人写诗,情况就不同了,如果不加选择地大量使用白话新词,就会与原来的格律诗的语言系统发生矛盾,形成“文白杂糅”,从而破坏诗歌的总体协调性和原有的美感。

或许有朋友会担心,用语典写诗,会不会影响当代诗词的创造性,从而使其失去生命力。

我认为这种担心并无必要,因为继承与发展从来就是不矛盾的。

大家都知道,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正是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而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则一字不差地来自于李贺。

这些青出于蓝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当然,今人写旧体诗词,也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一味地求古。

我曾说过,如果把你的诗放到古人集子里,一点都分别不出来,那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情。

今人写旧体诗词,既要有旧体诗词的古味、雅味,又要有新时代的元素,这是必须明白的道理。

作为长期从事诗词创作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地进行了探索,在事典和语典的运用上,也为大家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比如我的
七律藏头诗《赞临港新城》,每句第一字组成“临港新城美不胜收”:
临海平湖百丈深,港湾烈日烁黄金。

新陈变幻人迷眼,城郭崔嵬我动心。

美极楼船浮滴水,不停笑语荡遥岑。

胜情胜景忘言处,收得佳篇随意吟。

通过对事典和语典的讨论,我们应该更加明白,旧体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她绵延不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而加深对事典和语典的理解,只是这个重大课题中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