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白仙风汤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miR-146a、HMGB1、CXCR16水平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针灸配合白仙风汤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miR-146a、HMGB1、CXCR16水平的影响
陈汉玉;冷冬月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白仙风汤剂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miR-146a、高迁移率族蛋白l (HMGB1)、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RA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和运动指导等
基础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白仙风汤
剂治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手握力量、晨僵时间、15m步行时间、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临床疗效、miR-146a、HMGB1、CXCR16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晨僵时间、
15m步行时间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
手握力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
后RF、ESR、CRP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4%,显著高于对照组80.60% (P< 0.05);两组治疗后miR-146a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MGB1、CXCL16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
灸配合白仙风汤剂可有效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调节miR-146a、HMGB1、CXCR16水平,提高临床疗效.%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aixianfeng Decoction on peripheral blood miR-146a,HMGB1 and CXCL16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A).Methods:134 cases with RA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67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were given basic intervention,such as health education,diet and exercise guidance.On this basi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wann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bined with Baixianfeng Deco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CM symptoms scores and the degree of pain,hand grip,morning stiffness,15 rmin walking
time,rheumatoid factor (RF),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and C reactive protein (CRP),clinical effect,miR-146a,HMGB1,CXCR16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treatment,TCM symptom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 < 0.05),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VAS,morning stiffness,15 min walking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 < 0.05),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Holding pow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
0.05),and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After treatment,RF,ESR and CR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
0.05),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54%,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0.60%)(P < 0.05).miR-146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P<0.05),and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HMGB1 and CXCL16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0.05),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aixianfeng Deco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miR-146a,HMGB1,CXCR16,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RA.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7(026)012
【总页数】4页(P2097-2099,2129)
【关键词】温针灸;白仙风汤剂;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miR-146a
【作者】陈汉玉;冷冬月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慢性病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慢性病康复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等,多发于中年女性,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不及时可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造成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是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目前西医多采用非甾体类抗
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可缓解疼痛症状,但长期服用可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各种不良反应,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2]。
中医从整体出发进行辨证论治,在改善RA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温针灸配合白仙风汤剂治疗RA患者,旨在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3]中
关于RA的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
证分型》[4]中关于RA的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者;年龄≥18岁;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依从性好,配合本次研究者。
4)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针灸禁忌症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膝骨关节炎等其他风湿病者;合并心血管、脑血管、造血系统等疾病者;焦虑症、老年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者;患有失语、视听等躯体功能障碍等疾病者;自身有传染性或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RA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41例;年龄39~81岁,平均(58.67±10.24)岁;病程 1~7 年,平均(4.59±1.21)年;关节功能分级分别为Ⅰ级23例,Ⅱ级29例,Ⅲ级15例;临床分期分别为早期17例,中期31例,晚期19例;体质量53~75 kg;平均(64.59±6.22) kg。
对照组男性 24 例,女性 43 例;年龄 37~82 岁,平均(58.72±10.36)岁;病程2~8 年,平均(4.62±1.19)年;关节功能分级分别
为Ⅰ级21例,Ⅱ级30例,Ⅲ级16例;临床分期分别为早期15例,中期32例,晚期 20例;体质量 51~77 kg,平均(64.60±6.38) kg。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功能分级、临床分期、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3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等基础干预,内
容包括详细介绍RA发病征兆、机制、治疗方法、预后等,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坚持合理运动。
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
主穴:遵循痛点循经原则,辅以足三里、气海、委中穴、阳陵泉、肝俞。
上肢:合谷、阳溪、曲池、肩髃、腕骨等。
背部:夹脊穴、腰阳关、身柱等。
下肢:梁丘、合阳、环跳、三阴交、昆仑、解溪穴。
使用碘伏对穴位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使用0.30mm×40mm毫针分
别采用提插补法和平补平泻法针灸主穴和辅穴,得气后将插于针柄处的长约2 cm 的艾条点燃,使用厚纸板隔垫贴于皮肤,并保持艾条距皮肤约3 cm,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
留针20min,每日1次,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
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白仙风汤:威灵仙、青风藤、黄芪各30 g,白芍、牛膝、桂枝、生姜、知母各20 g,当归、茯苓、伸筋草、防风各15 g,羌活、炙甘草、川附子各6 g。
上述药物加水500 mL并浸泡4 h,大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煎至250mL,早晚饭后温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1)中医证候积分。
将主症与次症按照症状正常、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记为0分、2分、4分、6分,分值越高,则患者症状越严重。
2)疼痛程度。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5]进行评估。
3)手
握力量、晨僵时间、15m步行时间。
4)临床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和 C 反应蛋白(CRP)水平,采集患者外周
静脉血5mL,分别采用乳胶颗粒凝集法、魏氏法、免疫单扩散法进行测定。
5)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结合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估,其中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临床痊愈: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且<95%。
有效: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中医
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之和与总例数比值。
6)miR-146a、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CXC 趋化因子配体 16(CXCL16):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miR-146a、HMGB1、CXCL16水平,采集患者空腹时外周静脉血5 mL,分别采用实时定量
聚合酶链反应、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下同。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手握力量、晨僵时间、15 m步行时间比较见表2。
治疗后两组VAS、晨僵时间、15 m步行时间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
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握力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手握力量、晨僵时间、15m 步行时间比较(±s)?
2.3 两组治疗前后RF、ESR、CRP水平比较见表3。
治疗后两组 RF、ESR、CRP
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RF、ESR、CRP水平比较(±s)?
2.4 两组治疗前后 miR-146a、HMGB1、CXCL16水平比较见表4。
治疗后两组miR-146a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MGB1、CXCL16 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RA的病理基础是关节软骨和骨破坏、关节滑膜细胞聚集等,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内分泌、免疫功能、遗传、感染、炎症等因素有关。
miRNA
属于非编码RNA,所含碱基较少,对基因表达转录后调控,进而参与炎症反应、
免疫等各种生物学过程。
大量研究证实[7],在RA患者关节滑膜组织和成纤维
细胞中,miR-146a呈高表达状态,其与免疫细胞生成有关,并在炎症环境中过度表达。
另有研究发现[8],miR-146a在RA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
CXCL16属于趋化因子,在脂质代谢与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显示[9],在 RA 病理过程中,CXCL16具有重要参与作用,其可激活淋巴、单核等
细胞,促使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并参与免疫应答。
HMGB1是新型炎性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疾病等均存在密切联系。
研究证实[10],HMGB1是RA致死效应的关键因子。
其在RA患者滑膜组织中水平明显升高,通过与糖基化
终末产物受体结合,刺激机体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关节炎发生。
表4 两组治疗前后 miR-146a、HMGB1、CXCL16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与对照组比较,△P<0.05。
?
中医学将RA归于“痹证”范畴。
《素问·痹论》中指出: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灵枢·邪客》中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
血气虚则受风湿,发为痹证。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卫外失固、肝肾亏虚、气化乏源、痰瘀内生、发为顽痹。
该病治疗原则是培本固元、舒经活络、健脾益肾等。
温针灸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温经通络、扶正祛邪之功效。
以痛点循经为主穴,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症状,辅之以阳陵泉等穴位,可行气活血、健脾益肾。
足三里是“长寿穴”,刺激该穴可调节消化功能,并具有镇痛效
果[11]。
借助艾灸温热,可有效刺激神经体液系统,散寒除湿,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从而改善患者关节僵硬、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
白仙风汤剂属于经验方剂,方中羌活性温,具有消炎镇痛、行气活血之功效;防风可祛风解表;当归善温经散寒、濡养筋骨[12];白芍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之功效;伸筋草善补
精填髓、强筋健骨;黄芪可消肿利水、补肝益气[13];上述药物共奏温经散寒、舒经活络、健脾益肾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4],黄芪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白芍总苷可双向调节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促进免疫细胞增殖[15]。
青风藤含有多种生物碱,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通过降低miRNA 等表达,从而有效治疗RA。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VAS、手握力量、晨僵时间、15m步行时间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配合白仙风汤剂可有效减轻RA患者疼痛,改善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
RF、ESR、CRP是判断RA患者病情程度和炎症活动的重
要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发现,观察组RF、ESR、CRP水平优于对照组,提示二
者联合可有效缓解RA患者病情。
本研究进一步对与RA相关的因子进行检测,并观察治疗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 miR-146a、HMGB1、CXCL16、总有效率优
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有效改善患者miR-146a、HMGB1、CXCL16表达,
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配合白仙风汤剂治疗RA患者,可有效减轻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降低RF、ESR、CRP 水平,改善 miR-146a、HMGB1、CXCL16表达,提高临床疗效。
但由于样本数量限制,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将重视扩大样本数量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冬波,范波鸥.温针灸联合叩刺拔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新
中医,2017,49(2):135-137.
[2]蒲卉明,赵凌艳,程建明,等.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11(4):711-714.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
杂志,2010,14(4):265-270.
[4]陈龙全,陈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3):469.
[5]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125-12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2-83.
[7]冯佳,夏燕,陈安平,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miR-146a及miR-155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10):8-11.
[8]龙瑞文,周烨,吕蔚然,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miR-146a、miR-155、Ets-1 以及 IRAK1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免疫学,2017,37(02):115-120.
[9]孙安民,王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XC趋化因子配体16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7):2922-2923,2927.
[10]何蛟,贾治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HMGB1及TGF-β1的表达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7(2):148-150.
[11]练剑锋.温针灸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5,31(10):34,36.
[12]林婉敏,吴垚.温针灸对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改善程度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5,28(2):376-377.
[13]何力,沈艳莉.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2016,36(1):22-23.
[14]史进萍.中药熏蒸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0):1599-1600.
[15]钱鑫,孙志岭,魏刚,等.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371-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