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死了”——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反基督的宗教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帝死了”——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反基督的宗教观
作者:吕天威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6期
吕天威[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西安710128]
摘要:作为一部宗教意识浓厚的作品,《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文本中诸多细节都有《圣经》的影子,对《圣经》进行了戏仿,对基督信仰进行了质疑和批评。
通过这种颠覆性的戏仿,作者嘲弄和解构了传统宗教价值,使上帝虚无化,使宗教虚无化,展示了反基督的宗教观——“上帝死了”。
关键词:《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后现代主义文学反基督宗教观
一、引言
谈起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我们不得不提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Венедикт Ерофеев)的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它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a,被当代俄罗斯文学史学家尊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最主要的艺术、哲学宣言和俄罗斯地下文学的一个传奇”b。
时至今日,中外研究者仍然没有把目光从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上移开。
语言学家穆拉维约夫指出,“《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是一本宗教意识极其厚重的作品”c,作品中的诸多细节都有《圣经》的影子。
虽然“诸多情节与《新约》中的事件相雷同”,但
“它们的滑稽可笑是被故意设置的”d,这种戏仿是“非同于一般传统的从头到脚的颠倒”e。
小说不是简单地重复和模仿《圣经》,而是对其中的故事进行了质疑、批评甚至进行反讽。
通
过这种颠覆性的戏仿,作品塑造了韦涅奇卡这一前期对基督极度虔诚、后期完全反叛的“反基
督的勇士”f形象,旨在嘲弄和解构传统宗教价值,使上帝虚无化,使宗教虚无化,以展示自
己反基督的宗教观——“上帝死了”。
二、反基督的宗教观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是一部宗教意识浓厚的作品。
主人公韦涅奇卡旅途所经历的诸多
情节都有对《圣经》故事的戏仿痕迹,文本中很多句子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圣经》文本。
小说
一开始,在《莫斯科·去库尔斯克车站的路上》一节,韦涅奇卡醒来后发现自己“坐在门洞从
下往上数的第四十级台阶上”g。
数字“四十”则是《申命记》中摩西对以色列人的讲话“你的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h中的“四十”,自此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在
旷野中漂泊了四十年。
数字“四十”同样暗合《圣经》中耶稣受魔鬼试探在旷野中禁食四十昼
夜这一情节。
通过这些暗示,小说从一开始就预示了韦涅奇卡的旅行将是充满痛苦与磨难的。
韦涅奇卡为表达对拥挤人群的反感,还引用了耶稣对自己母亲马利亚的话:“就拿救世主来说吧,他对自己的母亲说:‘你是我什么人?’是啊,确实,这些空虚、叫人恶心的家伙跟我有
什么关系?”《约翰福音》中耶稣对寻求帮助的马利亚说的原话是:“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i耶稣之所以对自己的母亲如此冷漠,是因为他对世间众生的大爱高于对父母的爱。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曾说过:“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j 韦涅奇卡在此处蔑视众人,就是要强调基督对世人的爱是真正的大爱,是高于一切的爱,他自
己对基督的信仰也是高于一切的。
在《列乌托沃——尼科利斯科耶》一节,韦涅奇卡这样形容
佩图什基:“在佩图什基,鸟儿从未停止歌唱,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在佩图什基,茉莉花从未
停止开放,不管春秋还是冬夏。
”这些美好愿景暗合了《出埃及记》里上帝对以色列人“应许
之地”的描述:“(我)领他们出了那地(埃及),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
”k韦涅奇卡将佩图什基视为上帝许诺的“流奶与蜜之地”,他遵从上帝的指示前往佩图什基,前往他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天国,寻找自己的完美的天国女王。
在《铁道车站——乔尔诺耶》一节,韦涅奇卡交代了自己的出行日期:“今天是第十三个周五了。
”“十三”是西方社会最忌讳的不祥数字,出席“最后的晚餐”的人数正是十三人,而耶稣又是周五被钉上十字架,这暗示了韦涅奇卡最后如基督受难般痛苦的结局。
在《33 公里——煤电城》一节结尾,韦涅奇卡道出了自己对上帝的崇拜:“它无所不能,我们只不过是些吓得发抖的牲畜。
它——就是那高举于我们头顶之上的神的正义之手……所以,你们要像你们天上的父一样完满。
”韦涅奇卡在这里引用耶稣的话,是为了说明自己对耶稣是完全赞同的,他认为世间众生都是不完满的,唯有上帝是全知、全能、完满的,这里看出韦涅奇卡对耶稣的极度崇拜。
《煤电城——43 公里》一节中,“我信我主就是善……他是善。
他引导我从痛苦走向光明”再次表明了这种崇拜。
在《乌萨德——105 公里》一节中,即使韦涅奇卡面对撒旦死亡的诱惑、面对孤独和黑暗,仍然选择相信上帝,他说:“等到我那第十三个星期五的曙光到来的那一刻。
”可以说,在这之前,韦涅奇卡对上帝是无比崇拜的,上帝给了他信仰和希望。
如果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韦涅奇卡是一名十分虔诚的基督徒,然而小说并没有结束。
随着情节的发展,韦涅奇卡对上帝的态度发生了颠覆。
在《105 公里——波克罗夫》一节,韦涅奇卡受到了斯芬克斯的捉弄,斯芬克斯告诉他“没人到得了佩图什基”,他开始产生悲观的情绪。
在和公爵夫人、男仆彼得、复仇女神对话后,他的悲观情绪加重。
在《佩图什基·月台》一节,他被米特里达梯连刺几刀,四处逃命,“身边除了风儿、黑暗和冰冷,一无所有”。
绝望和疼痛摧残着他,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假如今后我的每个礼拜五都是今天这样,那我宁愿在礼拜四把自己吊死!”之后的韦涅奇卡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开始直接对上帝表达质疑和嘲讽。
面对追杀,在巨大的无助和恐惧面前,他产生了背叛上帝的念头。
为了论证自己即便是背叛上帝也是无罪的,他举出实例:“在鸡叫之前,使徒背叛基督三次。
”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对上帝表现出了怨恨,并表达了要彻底背叛上帝的决心:“如果他们现在拷打我,我会出卖他七七四十九次甚至更多……”当他在无名门洞里垂死挣扎时,他试图最后一次寻求上帝的救赎,他像耶稣临死前呼喊的那样喊道:“主啊,你为何抛弃我?”然而他没有得到回应,“主在沉默”,“天使们却哈哈大笑”。
小说结尾,韦涅奇卡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
从韦涅奇卡的整个旅行经历来看,他一开始笃信基督,坚信上帝能带他到“流奶与蜜之地”,并虔诚地遵从上帝的指示前往有他“天国的女王”的佩图什基,即便面对撒旦的诱惑,他也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
当他面对冰冷和死亡的威胁,求助上帝,希望得到救赎,上帝却沉默不语时,他开始咒骂上帝,选择了彻底的背叛。
宗教在俄罗斯文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成为人们关于真、善、美、丑、恶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渗透到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深深融入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
自公元988 年基辅罗斯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俄罗斯民族一直是信仰上帝的民族。
别尔嘉耶夫在其著作《俄罗斯思想》中指出:“俄罗斯民族,就其类型和就其精神结构而言,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
俄罗斯的无神论、虚无主义、唯物主义都带有宗教色彩。
”l对基督的笃信成了人们的普遍信仰,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成为统治阶级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基督教信仰以耶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
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根据,是人类的认识之光,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价值依据”m。
《圣经》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经典,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圣经》支配了西方人的思想和行为长达数千年,它构成了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基础。
这种唯上帝和《圣经》为绝对权威的宗教观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督教成为维护稳定的国家机器,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层向人民的头脑中灌输现存制度正当且合理的思维范式,让他们回避斗争,接受妥协,甘愿受苦
受难,甘愿接受“上帝的惩罚”。
《圣经》“一方面成为规范人行为、伦理道德的典籍;另一
方面又被历代专制统治者、强权者所利用,成为制约和统治劳动人民的合理化工具,成为束缚
和羁绊个体行为自由、压抑个人思想、心灵自由甚至扼杀个人生存的一个合理化的手段”n。
韦涅奇卡由笃信上帝到对上帝的质疑、背叛的过程,是对《圣经》故事的解构,也体现了
小说反抗一切权威,反对一切中心、本质、真理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文化主张意识形态的
多元性,宣称不存在涵盖绝对真理的宗教信仰或世界观,亦不存在‘全然客观’的解释。
”o
在韦涅奇卡眼里,不存在任何绝对真理,上帝是可以被质疑的,宗教是无价值的,“他以纵酒
狂欢的行为蔑视任何强权对人的肆意压制,以叛逆的圣徒姿态指责上帝的绝对权威、强权的非
正义和统治者的残酷”p。
他挑战了社会生活的“唯一真理”,这种挑战“既是对一种僵化的概念化的文化思想、思维模式的挑战,也是对当时主流一元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威的否定和对抗”q。
作者叶罗费耶夫试图通过韦涅奇卡的旅行经历向世人阐明:死亡面前,宗教毫无用处,上帝毫
无意义,上帝已死。
三、结语
当代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说:“新的俄罗斯文学毫无例外地怀疑一切。
”r《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通过对《圣经》的戏仿,由主人公韦涅奇卡笃信上帝到对上帝质疑、批评
和背叛,旨在嘲弄和解构传统宗教价值。
基督教体系下最高理想价值的神话被打碎,怀疑主义
之下的上帝不复存在,基督信仰毫无意义,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反基督的宗教观——“上帝死了”。
a Богданова О.В.:?Постмодернизм в
контексте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圣
彼得堡国立大学,2004:37.
bd Лейдерман Н.Л. и Липовецкий
М.Н.:?Современная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Книга 2. 1968—1986?,ЕдиториалУРСС,2001:267,268.
c Ге н и с А . :? Б л а г а я в е с т ь :Венедикт
Ерофеев?,?Звезда?,1997(6):227.
e Шафранская Э.Ф.:?Изучение поэмы Вен.
Ерофеева〈Мо с к ва - П е ту ш к и〉в 11 к л а с с
е ?,? Р у с с ка ясловесность?,2000(6):20.
fp 温玉霞:《醉酒、疯癫的“圣愚”——论小说〈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主人公形象的
内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 年第4 期,第121 页,第120 页。
g 〔俄〕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张冰译,漓江出版社2014 年版,第6 页。
(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hijk 和合本《圣经》,中国基督教两会2010 年版,《申命记》第8 章第1 节,《约翰
福音》第2 章第4 节,《马太福音》第13 章第50 节,《出埃及记》第3 章第8 节。
l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245— 246 页。
m 何仁富:《上帝之死和虚无主义——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和工具》,《社会科学研究》1999 年第4 期,第47 页。
nq 温玉霞:《解构与重构:俄罗斯后现代小说的文化对抗策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06 页,第106 页。
o 梁工:《读者反应理论与圣经批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6 期,第134 页。
r Ерофеев В.:?Русские цветы зла?,Подкова,1997:13.
作者:吕天威,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编辑:赵斌 E-mail:mzxs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