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传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文晶晶,李墨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6年第8期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机4G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与方式。

微传播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
会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新态势,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微传播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当前,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包括QQ、SNS、微视频、论坛等微传播方式在青年大学生中
广为流行,青年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充分互动、获取信息并不断传播,而微传播媒介所传递的
信息内容正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着潜移默化、十分重要的影响。

微传播最主要的特点
是内容短小精悍、传播便捷快速、受众广泛参与。

在微传播媒介平台,大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
择关注对象,自主选择浏览内容,还可以自主选择转载、分享以及发表个人评论,传统的单向
传播成为了双向沟通和交流。

其中强大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便是微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
要因素。

微传播是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它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形态方面的性质,却可以承
载任何意识形态与价值形式,进而对人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作为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微传播的兴起为各种信息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
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微传播也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提供了契机和途径,为大
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

做好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必须正视
这一传播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这一传播方式,充分掌握其传播特点与规律,进而开展有效传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微传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冲击
教育者的“意见领袖”权威受到挑战。

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大多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微传
播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新兴的媒介,与各类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直接互动和对话,分
享各种以往没有的资源,同时大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年龄、所处区域等因素
的不同,活跃在不同的“网络社区”,处于不同的舆论氛围巾。

相较于工作职责单一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同龄人或某领域专家的影响。

便捷的信息获得渠道,使得大
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各种多样化甚至芜杂的信息。

在某些时候,很多新观点、新名词,学生们早
已熟知,教育者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闻所未闻,传统教育资源掌握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而当大
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时更容易滋长不良情绪,挑战思政教育者的主体权威,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
困难。

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者对传播内容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并通过高校权威的渠
道进行宣传和教育。

微传播环境下,传统单一的主流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单向传播逐渐发展
为与多元化新媒体共存的局面,这种以多向交流互动为主要特点的传播,其信息发布极具自由
性和随意性,传播速度迅速、受众范围更广,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相关监管部门的控制。


种新媒体的多元化、分众化强化了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也使得各种社会思潮和“主义”在网上
传播开来。

各种意识的蔓延与扩散,尤其是一些故意迎合青年大学生现阶段心理需求,肆意宣
扬美化的西方价值观念,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信息源,使马克思主义意识
形态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

微传播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思考
要消除微传播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紧密结合微传播的特点,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科学构建微传播体系,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权与权威性。

传统的思想
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跟上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更新换代的步伐,只有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新传媒,
科学构建微传播体系,才能抢占话语权、稳固“意见领袖”地位。

为此,从主管大学生思想政
治工作的部门到具体实施教育的高校,都应加强传播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通过引进专业人才,
扩充思政教育团队,并结合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培养提高利用微传播媒体的理念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微传播时代的宣传者同时也是接受者,接受者同时也
是宣传者,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意见领袖”地位不能靠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维护,而是要
真正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通过真正的思想交流与引导来实现。

作为直接肩负教育责任的大学,要通过创建学校、二级学院、部门甚至班级微传播平台,全面构建校园微传播体系。

在功能设
定上,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提升学生对校园微传播平台的关注度与认可度;
在内容设置上,要紧密结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相关话题的设置、策划宣传和引导;在语言风格上,应注重使用与微传播媒体相符的
语录体、评论体、段子体等,将硬道理软化,增强大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信息分析评判能力。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
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评估以及根据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大学生媒
介素养主要包括正确识别信息的能力、批评性分析信息的能力、恰当评判信息的能力、有效利
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规范传播的能力。

微传播时代,信息繁杂、良莠不齐,各种思潮纷
至沓来,只有让大学生学会面对各种微传播媒体信息时如何去伪存真,对各种信息有一个正确
的判断,才能形成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力。

为此,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应开设专门课程,以案
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分辨信息的真伪,如何避免盲从,如何在别有用心的信息面前
保持清醒的认识。

此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文明上网、理想思考的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
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用正确的传播伦理规范白己,将微传播作为推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
的有效载体,而不是沦为发泄扩大个人情绪、被别有用心者加以利用的工具。

大力推动微传播媒体治理法制化和微传播自律监管机制建设。

从宏观层面讲,大学生主流
意识形态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大环境的治理是消除微传播乱象的关键举措。

为此,应加大对
微传播媒体的管控与治理,尽快出台专门的“微传播媒体治理条例”,把治理和监督落到实处。

通过加快培养微传播媒体管理人才,成立微传播媒体24小时不间断举报和监督平台,在第一时间做出适当判断与正确引导,及时引导公众舆论向理性、客观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还应探
索建立一套有效的微传播媒体自律机制,尤其注重提高新闻从业者、网络红人、官方微博微信
的白律意识。

一方面要求官方微博运营商加强监管,成立专门的组织,培养专门人员,密切关
注“微”媒体动态并及时纠正网络谣言,促进微传播媒体信息的自我净化。

对于恶意散布不实
谣言并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的,追求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关的技术保障,通过
建立海量数据和统一数据处理平台,综合运用搜索引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分析等技术,对
海量信息进行自动获取和分析,满足对微传播媒体不良信息的追踪工作。

(本文系石家庄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6QN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