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清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想象的共同体,还是具有同一性的历史单位?对于这点,我赞成葛兆光的说法,把“中国”看成一个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经过不断叠加与凝固而形成的共同体。

共同体的形成,表明其各个组成部分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同一性,有一个超越了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

在早期中国政治——文明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周人以“成周”为中心,规划了四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夷夏之辨”的产生。

为避免“夷夏之辨”所带来的封闭性,周人专门设置了掌管音乐的四夷乐官和掌管语言的译官等官职来处理夷夏之间的关系。

首先,四夷之乐对以雅乐为主的周代来说是一种异质性的存在,但周人仍通过取风、采诗、雅译等方式将其纳入礼乐系统中,更多是出于政治文化方面的考量。

在周代的礼乐体系中,乐首先是从属于礼的,郑玄说:“凡用乐必有礼,用礼则有不用乐者。

”故作为周礼的组成部分,四夷之乐的演奏本就有“别异”的政治功能。

四夷乐官在乐官系统中身份最低,四夷之乐的演奏场地又被设置在四门之外等,都是这一政治功能的外在呈现。

而作为与礼相提并论的概念,乐又有“合同”的政治功能,为了弥补“别异”所带来的政治差别,四夷之乐的制作,更多是出于“合同”的考虑。

周人设置的这种四夷乐官制度,本就是为了加强四夷之人的心理认同感,夷乐用于礼仪,一是象征天下归一,四夷宾服;二是使用四夷之乐可增强四夷之人对周文化的认同。

故从这一角度来说,周代礼乐体系对四夷之乐的容纳,体现了华夏文明体系在保持秩序性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再者,四夷之言的传译和雅言书面语在四夷族群的推广,不但保证了夷夏之间保持着畅通的交流渠道,而且对于构建华夏文化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人在处理夷夏关系时,在基本官职设置上,针对不同的族群设置了不同的译官,他们除了负责各种礼仪场合的现场传译外,还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四夷方言、传译四夷文本,这就使雅言及其书写系统在尽量保持同一性的同时,可以吸收来自不同文化的语言元素,丰富自己的语汇和表达形式,进而形塑了华夏文化共同体最为重要的认同条件——文化经典。

与此同时,雅言作为一种公共性的书写语言,又不断地渗透到其他族群的语言文化之中,这对于构建华夏文化共同体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夷族群出于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积极融入到汉字文化圈中,从而使雅言书面语所承载的礼乐知识、思想体系和信仰系统等,能够突破方言口语的歧异,对四夷族群形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将其不断地凝聚到华夏文化共同体中。

综上所述,在处理夷夏关系时,周王朝在基本的职官制度设计方面保证了怀柔四夷的文化策略,突破
了“夷夏之辨”所带来的文化封闭性。

而音乐“合同”的政治功能及语言文字的文化凝聚功能,有效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以及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摘编自付林鹏《周代的文化认同与文学交流——以音乐制作、语言传译为中心》)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文明共同体的形成,可以表明其各个组成部分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具有了高度的相似性和同一性。

B.音乐“合同”的政治功能以及四夷之言的文化凝聚功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C.夷乐用于礼仪既象征天下归一,四夷宾服,更是为了增强四夷之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华夏文明地位。

D.出于政治文化等方面考量,周人通过取风、采诗、雅译等方式把四夷之乐纳人礼乐系统,成为周礼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周代设置四夷乐官和译官对华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作用。

B.文章末段用对比论证,论述周代在职官设置上突破了“夷夏之辨”带来的文化封闭性。

C.文章在论述雅言与四夷之言的关系时,着眼于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具有辩证性。

D.文章引用郑玄“凡用乐必有礼,用礼则有不用乐者”的观点意在说明:乐从属于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同体的形成是华夏各种文明渗透、融合的结果,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B.文化经典作为华夏文化共同体最重要的认同条件,既体现主流文化价值,又能产生凝聚“四夷”的文化向心力。

C.四夷之乐的演奏体现了“别异”的政洽功能,而其制作是为了弥补“别异”所带来的政治差别,以求“合同”。

D.早期政治——文明共同体的形成中,周人以“成周”为中心规划了四夷体系,直接导致了“夷夏之辨”的产生。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傻老汉
乌因
乌老汉70岁,无儿无女,老伴也早早去世了。

去年冬天,从镇上带回了一条瘸了腿的狗。

乌老汉日子紧巴,依旧分出一份口粮给狗。

别人说他傻,他不辩解。

按照政策,乌老汉是铁打的建档立卡户。

可是,他倔劲儿突然上来了,一天往村支书家里跑八九趟,还撂下一句狠话:死也不接贫困户的牌子。

“乌叔啊,这是好事啊,逢年过节,有免费大米白面,国家按月给补贴,入合作医疗不掏钱……”
“得了!老汉我,身体硬朗,流得起汗,吃得起饭,两亩水田的收成够了!有手有脚的,咋能拖累国家!”
“我的好乌叔,这是国家政策!精准扶贫,一个不落,您懂不?”
“我不贫,要扶你们扶别人去!”
“乌叔,您看您这脾气,您家那两间小瓦房,还能顶几年?您又这么大年龄了,没个儿女照应,这万一有个病啊,灾的,咋弄?这年头,没个十几万的存款,您敢生病?”
“我有钱!”乌老汉眼睛瞪得溜圆,斩截顿挫地道,“我——不——贫!”
说完,甩袖子就走。

留下村支书,睁着眼,张着嘴,像只蛤蟆。

蛤蟆喃喃道:“傻老汉。


第二天,县扶贫办主任来村里巡察,点名要去乌老汉家。

村支书欲言又止,硬着头皮带路。

一路上,乌鸦嘎嘎直叫。

村支书心情很糟糕。

乌老汉的两间小瓦房,爬在一堆锃光瓦亮的高大房屋中间,分外扎眼。

瞥到县领导皱眉,村支书的心情糟糕到了极致。

“五年前,乌老汉,一直在外要饭?”
“没有,没有,他说他在城里捡破烂儿,啊,对,叫拾荒…… ”
“这样一个可怜的老人,咱们得帮啊,”县领导没看村支书,扭头对着随行的副镇长说,“你们镇里,要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咱们当官的,不能只惦记头上的帽子,老百姓才是咱们的里子,没了里子,就脱掉帽子!”
“可是……”村支书刚要申辩,看到县领导蹙缩冷峻的眉毛,又硬生生把话吞了回去。

他其实想说,可是,乌老汉傻呀,到现在,也不当这个贫困户啊!
“乌叔,乌叔,您开个门,县领导来看您了!”村支书使劲打门。

房门紧闭。

一只乌鸦在屋顶上嘎嘎叫两声,飞远了。

天,瓦蓝瓦蓝。

“难不成,没在家?这个老头,就是闲不住……”村支书嘟囔道。

心里却没来由的一阵窃喜。

“要不换一家?”村支书狡黠地咧了咧嘴,道,“村东的刘大宝家,也是咱们村扶持的典型——”
这时,门后传来“沙沙呜呜”的声音……
“沙沙呜呜”,是乌老汉救回来的那条狗挠门、嘶叫的声音。

乌老汉死了。

死于急性脑溢血。

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里面只有一样东西——汇款单。

地址遍布十六个省市,收款人都是家境贫苦的孩子。

当听说汇款总额达到二十八万八的时候,村支书的嘴再次张得老大,像只蛤蟆。

唉呀,这个傻老汉,真傻,可是,他真的不贫啊……
村支书看着那两间低矮的黑瓦房,泪如雨下。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乌老汉70岁,无儿无女,老伴也早早去世了,日子紧巴”开头,交代乌老汉的基本情况,既引出下文“建档立卡户”的内容,也为他去世时无人及时发现做了铺垫。

B. 文中两次出现“村支书张着嘴,像只蛤蟆”的描写,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一样的,都写出了乌老汉言行出乎意料,让村支书吃惊的情状。

C. 文章最后一段写村支书泪如雨下,表明村支书被老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他认为乌老汉是一个精神富足,品德高尚之人。

D. 小说中有两次对“乌鸦”描写,第一处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村支书心情,第二处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暗示乌老汉的命运,这两处描写都起到了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5. 小说中的乌老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傻老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

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

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

“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

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

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

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

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p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

”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

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

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

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

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
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

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

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

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

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

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

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

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

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

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

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诗论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而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看法。

B. 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如何能产生佳作。

C. 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D. 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无揭示内酒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 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C. 文章对两种心理活动进行了深人分析,以此阐明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能收获佳作,实则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D. 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象地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以孟郊、贾岛等人为代表的“苦吟”派冥思苦想,雕琢语言,反复推敲,更注重求助于意识。

B. “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从而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

C. 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 南宋诗人刘克庄认为:“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

”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

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

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召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 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 比至/嵓匿宜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武,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

B. 世子,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儿子,明清两代指亲王诸子,可世袭亲王爵位。

C. 少卿,北魏太和时所设的官名,北齐时为正卿的副职,隋唐至明清时亦沿置。

D. 乙丑,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孝孺才能出众,深受众人赞誉。

他师从宋濂,才能超过了宋濂门下众多知名人士,太祖认为他是正人君子,他还被姚广孝誉为“读书种子”。

B. 方孝孺善于裁断,参与国家政事。

惠帝即位之后,常向他咨询政事;大臣在朝廷奏事,当面讨论可否时,皇帝有时就让他在殿上批示作答。

C. 方孝孺有谋有略,忠心报效国家。

燕兵攻打大名,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并起草诏书;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

D. 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

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起成祖之怒,最终被处死于街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2)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故人
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15.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极写诗人的羁旅之愁、病痛之苦以及孤独之感。

(2)《劝学》中用比喻形象的说明“学”比“思”更重要的名句是“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主客问答”中用小虫、谷粒感叹生命短暂和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就行了。

B. 令爱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 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 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 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四、写作(60分)
19.书法练习常见方式有两种,幼儿书法多以描红为主,青少年后的书法练习大多是临摹为主,临摹也叫临帖,就是先读帖,感受到字体特点后,再书写。

请临写下面的内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高度的相似性和同一性”错,依据文本“表明其各个组成部分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可知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同一性,选项曲解文意。

B项,“四夷之言的文化凝聚功能”错,依据文本“而音乐‘合同’的政治功能及语言文字的文化凝聚功能,有效地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以及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可知是语言文字的文化凝聚功能,并非四夷之言的文化凝聚功能,选项偷换概念。

C项,“更是为了增强四夷之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错,依据文本“夷乐用于礼仪,一是象征天下归一,四夷宾服;二是使用四夷之乐可增强四夷之人对周文化的认同”,可知是使用四夷之乐可增强四夷之人对周文化的认同,并非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对比论证”错,依据末段内容,主要论述周王朝设计基本的职官制度、音乐“合同”的政治功能及语言文字的文化凝聚功能与文化的关系,运用了道理论证,并未运用对比论证,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D项,“直接导致”错,依据文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夷夏之辨’的产生”,可知原文有“在一定程度上”的条件限制,而选项却抛弃了这一条件,说法过于绝对;“直接导致”,于文无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D项,“这两处描写都起到了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错误,这两处自然物象描写没有揭示文章主题,只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乌老汉有哪些性格特点。

乌老汉的性格特征,结合文章中有关乌老汉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即可得出。

根据文章开头对乌老汉介绍,说乌老汉从镇上带回了一条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