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复习课》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复习课》的教案
第1篇:《克和千克复习课》的教案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及第107页12题。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教材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作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必要*。
结合主题图,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物品的测量工具,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1千克形成直观感受。
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练习用不同形式的题目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有趣的呈现。
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对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估测能力的提升。
二、复习目标
1.通过交流单元知识整理,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
2.通过举例、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表象,利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3.四人小组交流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并用电子称称量物体的质量进行验*。
4.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测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利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难点:质量单位正确表象的建立。
四、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克和千克复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克和千克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让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合适单位的填写,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②经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③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学习重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学习难点: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学习准备:洗衣粉、盐
学习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说一说:你进超市买东西都见到过什么?学生回答。
(2)测量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有哪些?克和千克
(3)直观感受
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重量约是1千克或者1克?
出示:1块口香糖重1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2袋盐重1千克。
(4)进率关系
已经明确了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1千克的洗衣粉同样重?
1千克=1000克
(5)测量
测量物体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二、综合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2分硬*重1()一袋瓜子重200()
一支牙膏重150()??一头牛重300()
一小瓶金龙鱼油重1000()一只鸽子重250()
一个西瓜重4()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克和千克的单元复习题
1.口算.
73-9=57-8=86+8=
24-6=18-10÷5=42÷7+9=
36+2×6=25÷(10÷2)=(54-30)÷4=
2.计算.
一个砝码重6克,7个这样的砝码重多少克?
(2)75克-8克=54克÷9克=25克+40克=
8克×7=67克-19克=
3.一支铅笔重12克,一支钢笔重40克,一支钢笔比一支铅笔多多少克?
4.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横线上.
一袋面粉重25_______一个鸭蛋约60_______
一辆卡车可以装货4000_______一个冬瓜约重10_______
一块水果糖约重3_______一个皮球约重50_______爸爸的体重约70_______四个苹果约重500_______
5.计算.
300克+1600克=2000克+6500克-2千克=
4000克+1070克=5040克+3100克=
72克÷8=5千克+700克=
51克÷7=7千克×9=
1千克+64克÷8=63千克÷7=
6.应用题:
(1)欧阳抱着两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现知每个玩具重
2千克,欧阳体重是多少?
(2)食堂每一天运来3200千克煤,第二天运来2400千克煤,计划这些煤烧7个月,平均每个月煤多少千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克和千克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克和千克”。
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等表面*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的关注则较少。
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平、*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千克和克》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知识: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簧秤、数学书、2分硬*,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
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
围绕这个目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认识千克和克》的练习题
一、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x”)。
1.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2.1根跳绳长5千克。
()
3.一棵大树高17dm.()
4.一个小学生体重约35千克。
()
5.一个排球重400千克。
()
6.妈妈身高是162厘米,体重53克。
()
二、在○里填上“>”、“<”“=”。
9000克○9千克6870克○7千克800克○4千克
三、填空题。
1.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其中,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如:一个苹果重约150();而一般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如:一袋大米重25()。
2.1千克=_______克
3.5个100克是________克
4.400克比1千克少_______克.
5.1枚2分硬*约重1(),1个鸡蛋大约重55(),一箱苹果大约重5()。
四、解决问题。
1.一台榨油机每小时榨油8千克,这台榨油机已经工作了7小时,还要榨多少千克才能完成100千克的榨油任务?
2.一瓶花生油重6千克,饭堂阿姨买了8瓶,一共重多少千克?
3.一枚5分硬*重2克,小方有4角钱5分硬*,共重多少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克和千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我主要分三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先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
未完,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