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静安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静安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已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SARS”病毒。

尽管它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世卫组织发言人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SARS,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世卫组织在声明中称,自从2012年发现这种新病毒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现出了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未知的是这种新型病毒是怎么出现,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

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目前多个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谭文杰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近年来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中的一个,“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2009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以及这次高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例外都是动物宿主体内的病毒突破物种屏障感染给人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虽然与2003年报告发现的SARS冠状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都能够引起严重疾病,且呈现出高病死率,但SARS冠状病毒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似乎不太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摘编自李颖《“类SARS"病毒到底有多厉害》)
1.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又叫“类SARS”病毒,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属同一家族,但二者有明显区别。

B.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更强。

C.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甲型HIN1病毒一样,都是近年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诸多病毒之一。

D.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相比,前者似乎不太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后者更容易发生人际间传播。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病毒感染者都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B.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轻易穿过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统,其复制能力两天内就可达到顶峰,且呈现出高病死率。

C.谭文杰指出:迄今为止,全球超过半数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均为动物源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一比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D.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于其宿主细胞内,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一旦传染给人类,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人传播的可能,各地均有病毒输入后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B.世卫组织在声明中表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怎么出现的、未来会不会变化、它的传播半径已经有多大等问题还是未知。

C.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但当其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时,人类由于对其缺少免疫力,便会因此而患病。

.
D.目前尚未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具备持续稳定的人际传播能力,且病源明确,能诊断能防控。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

结了果。

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

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

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

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

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蒙向。

“豆花,豆花。

”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
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

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

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

”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

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

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

”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

”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

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边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

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

兰花约她喝老爸茶。

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

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

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

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

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

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
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

”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

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

”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

”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

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

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

“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

”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

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

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

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5. 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

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
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

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

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

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

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

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

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

一遍一遍地摁。

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

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

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

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

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

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

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

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

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

对于要探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

“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也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

”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7. 根据文意概括出“她”做的四件事。

8. 你从文中读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9. 小说的标题是“病人”,从全文看,到底谁是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

地寒,不与士齿。

始学,即警悟。

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繇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

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

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

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

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

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

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

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

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

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引入,又不露所缊,是以终无振发时也。

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

”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

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B. “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

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为后者。

C. “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

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其制。

D. “晦”和“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三十日。

“晦”“朔”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文中的“晦朔”指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舒元舆受人赏识。

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

B. 舒元舆积极建言。

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C. 舒元舆为人自负。

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D. 舒元舆很有文才。

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2)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引入,又不露所缊,是以终无振发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化虚为实手法的一项是()
A.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B.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C.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D.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尊”是古代盛酒的器具,苏轼词赋中多次出现,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

(2)杜鹃,又称子规,时常夜啼,声音凄切,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如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用酒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2018年我乔迁新居,沈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着。

B. 朋友远道而来,主人由于没有计划好时间而没能及时出门迎接,深感抱歉,见到朋友便说:“久违,久违了。


C. 某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D. 这种方法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其他人也纷纷效尤。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同学写给学长的—封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学长:
寄呈的大作收悉,读了一下,收获良多。

你的诗作语言隽永,意境优美,令我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韵律欠佳,我冒昧地做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请笑纳。

夏天来了,请学长保重贵体。

顺祝夏安!
XXX
2020年5月20日
四、写作(60分)
18.请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2020年5月19日,知名视频博主李子柒因与袁隆平、申纪兰等六人并肩担任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而再一次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在这之前,她就因曾在境外视频网站上拥有超高人气和关注度,引发人们的讨论。

有文章认为,这位博主主打传播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呈现田园生活,令外国网友喜爱并评价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文化输出的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材料二: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

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要求: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整合和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新型冠状病毒复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更强”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
三段,原文为“瑞士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日前,在多国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更易于侵入人体,其复制能力高于曾造成极大恐慌的SARS病毒。

’……但是复制速度并不能说明其实际传播感染能力”。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
A项,“在临床上大都呈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肾功能衰竭和死亡”不准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部分病例出现肾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
C项,“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使宿主患病……便会因此而患病”误解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这些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稳定存在于其宿主细胞内,且不引起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而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染给人类,由于人类对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