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之一:龙的故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之一:龙的故乡
编者按
乡愁虽在,故土却难回,故乡成了回不去的远方,这是当下很多人心头的痛。

幸而,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淑贞老师通过《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一书,给我们讲述了一座古老城市的兴替和乡愁。

我们通过新绛县(古绛州)发展故事,可以真切地认识农耕经济和社会的特性、价值和意义。

历史的视界对于现实的启迪在于不能短视,不在一时一事上评判优劣,历史的辙迹也存在轮回。

在此,特选取《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一书的精彩章节分次刊登,与读者一同感受没有沦陷的故乡。

龙在中国文化中
承载了太多的重要意蕴,
重要地位自不待言。

在“最早的中国”的史前文明中,古绛州(今山西省新绛、汾城、侯马、稷山、河津等地)究竟是怎样的角色,我们无处可证,但绛州确有不少“养龙地”的记载和与龙有关的地名、景致。

1991年在龙兴寺发现的“荀子故里”石匾(现已经残缺)
养龙地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记载:“秋,龙见于绛郊。

”《直隶绛州志》卷二山川:“龙谷泉在州东北十八里龙香村,《左传》龙见于绛郊即此。

旧溉田甚多,今流数十步即涸。


《左传》详细记述了古代的养龙故事:“秋,龙见于绛郊。

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

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

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

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

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故帝舜氏世有畜龙。

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

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

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

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

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绛曾为晋国国都。

秋天,龙出现在绛都的郊外,引出了晋国太史蔡墨和魏献子的一段对话。

博学的蔡墨告诉魏献子,帝舜的时代曾经养过龙,为他养龙的人叫董父,舜赐给他豢龙氏的称号。

到了夏代,皇帝孔甲在黄河和汉水各得到一对龙,两雄两雌,但是豢龙氏找不到了。

有个叫刘累的当初向豢龙氏学过养龙,于是为孔甲养龙。

孔甲帝很高兴,赐他“御龙氏”的称号。

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做成肉羹给孔甲吃。

孔甲觉得鲜美无比,还想吃,刘累害怕就逃跑到了河南鲁县。

新绛县城
中国有关古代养龙的详细记载仅见于此。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引用了刘累为孔甲养龙的故事,以为史实,郦道元在《水经注》里也提到此事。

光绪《直隶绛州志》卷十二“寓贤”记载:“上古时期,云阳先生养龙于绛北阳石山养龙池。

详见古迹。

”云阳氏,古之仙人,《遁甲开山图》记载阳石山在绛州北。

光绪《直隶绛州志》记载养龙池:“《遁甲开山图》云,绛州有阳石山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国有旱,即祀池请雨。

”因此,据说绛州地面古时叫“御龙国”,是孔甲养龙地,养龙池就在今天龙兴镇龙香村北的凤凰岭下。

龙兴塔与养龙传说题材剪纸
今人将之视为传说,但在如今的新绛县却实实在在有多处与“龙”有关的地名和景点,如赤龙潭、龙头泉、龙谷泉等。

而龙香古柏、龙兴寺、龙兴宝塔尤为不能忽视。

龙香古柏位于新绛县龙香村村南的龙泉院遗址处。

寺中古柏参天,枝擎如盖,根结如莲。

民国后古柏逐渐老化,“文革”中日益枯萎,仅一二枝存活,为全县最古老的唐柏之一。

目击者说,树径3-4围(成人两只胳膊环抱的长度),树高6-8丈,根茎长约为一丈,实属罕见。

“龙兴古柏”原为“龙香古柏”,明太祖朱元璋未发迹前,曾落荒于龙泉院。

后来登基,遂改为“龙兴古柏”,现根已剜除。

龙兴寺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

龙兴寺始建于唐,因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寺。

当时,寺院建筑雄伟,规模宏大。

至唐会昌五年(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寺内的建筑毁之殆尽,唯有塔院寺得以幸存。

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改寺为宫。

后因僧人占居,又恢复了龙兴寺之名。

龙兴寺
龙兴寺坐北朝南,基址兀耸,居高临下。

现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和高塔等,大殿前左右有关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厢房三间,殿后有十三级龙兴宝塔。

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筒瓦顶,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为元代遗构,悬山顶。

殿内塑有三世佛及胁侍菩萨九尊彩塑。

殿前左右各有一配殿,院内为碧落碑亭,亭内是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

大殿后就是龙兴宝塔,因宋太祖曾寓于此,故以龙兴塔而命名。

八面飞檐系铃,风吻铃铛,叮咚作响,优美动听。

她位居县城的制高点,高耸挺拔,身姿端庄,雄伟秀丽,宝塔奠定的古城天际线高远舒展。

碑文记载,龙兴塔始建于唐,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包以外皮,塔中有塔,并增高至十三级。

寺内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及民国时重修碑记三通,经幢一座。

塔呈八角形,高42.4米,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全部用磨光的青砖砌成,塔身各檐下的斗拱等均为仿木结构。

塔的每级上均有额题,自下而上依次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
鳌首戴、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

龙兴塔
龙兴塔的神奇在于塔顶的铁体葫芦。

古人建塔之时,都埋有镇塔之宝,或是佛祖舍利,或有稀世金银之物,龙兴塔却把宝置于塔顶之上。

天下之塔,千姿百态,但塔顶冠以几百公斤重的铁体葫芦所闻不多。

龙兴塔曾多次冒烟,这为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据《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载:“光绪乙亥(1875年),塔顶冒烟,佥为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此年大旱。

”之后的1937年、1971年、1976年,每逢国有大事,塔顶就会“未卜先知”地冒烟预告。

最近一次是1993年8月,塔上青烟又起,连冒七天,观者万余人。

宝塔为何腾烟,专家曾多次考证,不得其解。

20世纪70年代那次腾烟,有人断定是蚊虫缭绕,塔下一居民攀塔体铁梯而上,手执沾有蜂蜜的白布,在腾烟之处扑打,展开一看,无甚蚊虫。

1993年腾烟时,人们借助摄像机,把烟雾从四十多米的高空拉为近景,袅袅青烟徐徐升腾,粗看像蚊虫,细看又似是而非。

龙兴塔冒烟位列中国近代七大未解之谜之一。

腾烟的龙兴塔与七
星坡似乎都隐喻着绛州的神奇。

龙兴塔夜色
作者:萧淑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