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国语-管仲佐桓公为政》(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国语·管仲佐桓公为政》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之朝,乡长复事。
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
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
”
有司
..已于事而竣。
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举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
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
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
”有司已于事而竣。
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选其官之贤者而用之,曰:“有人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诚可立而授之。
设之以国家之悲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
谓之三选。
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
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桓公曰:“野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山泽各致共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牺牲
..不滥诛,则牛羊遂。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
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亲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
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
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
”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惑淫怠而不听治者!”
(选自《国语·齐语·管仲佐桓公为政》)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
B.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
C.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
D.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意思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B.悌,本指敬重乡中长辈,后指敬爱兄长。
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意义相同。
C.牺牲,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D.以,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与《过秦论》中“以弱天下之民”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在选拔人才方面,实行自我举荐的方式,齐桓公亲自召见有才能的人,根据素质和能力大小授予官职。
B.在农村治理方面,管仲主张按照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的标准,这一政策有利于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C.管仲主张建立邑卒乡县属的行政划分制度,划定百姓居处,各级官吏各司其职,这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管理。
D.齐桓公在处理政事方面能够做到赏罚分明,因此深得民心,这使百姓都努力一心向善,怀有终身立功的打算。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选其官之贤者而用之。
译文: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译文:
14.管仲辅佐齐桓公为政,采取了哪些措施使齐国大治?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C
11.D
12.A
13.(1)桓公命令官长每年纪录有功之臣,从中遴选出贤能的官员提拔使用。
(2)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非常生气,就放逐了屈原。
14.(1)重视选拔人才,选贤任能。
(2)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
按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
(3)政事方面,有不同等级的行政划分,各级官员有自己的职权范围。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政令定下以后,乡里不逾越长幼的次序,朝中不逾越爵位的等级,没有德行的男人不能入伍,没有德行的女人不能外嫁。
这样,百姓因此都努力向善。
“乡不越长”和“朝不越爵”句式一致,结构对称,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B。
“夫”,发语词,无实义,“是”代指前面的情况,不能与后面的“故”连用,应在“是”后断开,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意思是:反复地向他们讲明侍奉父母、尊敬兄长
的道理。
D.《过秦论》中“以弱天下之民”中“以”,连词,来。
句意:来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
文中的“以”,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两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齐桓公在选拔人才方面,实行自我举荐的方式”说法错误。
从文中“有则以告。
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可知,齐桓公实行的是乡长举荐的方式。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期”,定期,此处指以一年为期;“书伐”,纪录有功之臣;“伐”,功劳,功绩。
(2)“卒”,终于;“短”,诋毁,说……坏话;“迁”,放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设之以国家之悲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
谓之三选。
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可知,管仲重视选拔人才,选贤任能。
从文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等内容可知,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
按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
从文中“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亲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可知,在政事方面,首先有不同等级的行政划分;再由“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
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可知,各级官员又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
【参考译文】
正月初一朝见的时候,乡长们汇报工作。
桓公亲自咨问他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平日好学、孝敬父母、聪明仁惠、在当地有一定名声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
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明,要判五刑之罪。
”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
桓公又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勇敢强健、力气出众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
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能,要判五刑之罪。
”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
桓公还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骄横暴戾、不服从君长命令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
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包庇坏人,要判五刑之罪。
”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
所以,乡长们回去以后,都修养品德,推荐贤才,桓公亲自接见被推举的人,授他们以官职。
桓公命令官长每年纪录有功之臣,从中遴选出贤能的官员提拔使用。
推荐时说:“我这里有这样的官员,他功劳卓著,品德高尚,谨慎正派,处事不失时机,能以劝勉的办法治理百姓,制止诽谤,这个人足以替补不称职的官员。
”然后桓公就召见被推荐的人,和他谈话,估量审视他的素质,看他是否可以辅助完成国事,确实可提拔当大官的就委以重任。
桓公还以国家可能遇到的患难诘问他,如果问不倒,再退而诘问乡里的事情,以观察他的能力,如没有大毛病,就晋升他做上卿的助手。
叫做三选。
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得到推举,百姓中凡有坏的,要受到诛罚。
政令定下以后,乡里不逾越长幼的次序,朝中不逾越爵位的等级,没有德行的男人不能入伍,没有德行的女人不能
外嫁。
这样,百姓因此都努力向善。
所以大家都不敢只图一时的便宜,都有一年的计划;都不敢满足于一年的计划,都有终身立功的打算。
桓公问:“野鄙怎样治理?”管子回答说:“按照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的标准,那么百姓就不会迁徙;山林河泽依照时令开放或封禁,百姓就不会随意出入砍柴捕猎;陆地、土山、井田等分配均平,百姓就不会怨恨;不侵夺农时贻误农事,百姓就能富足;祭祀用的牲畜不过度屠杀,牛羊就能繁殖增加。
”桓公问:“怎样划定百姓的居处?”管仲回答说:“建立郊野之政。
规定郊野三十家为一邑,邑有主管的人;十邑为一卒,由卒帅领导;十卒为一乡,由乡帅领导;三乡为一县,由县帅领导;十县为一属,由大夫领导。
全国共分五属,所以共设五位大夫,让他们各自治理一属的政事;另外再设五位政长,让他们各自监察一属的政事。
所以五位政长的职责就是监察五位大夫的治理情况,五位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县帅的治理情况,县帅的职责就是监察乡帅的治理情况。
”桓公说:“各自治理好所管辖的地方,不要有人放荡怠慢而不服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