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往的重修,其唯一的目标在将巳经破弊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旧屋,另建新殿,在当时无不更是颂为无上的功业或美德。
但今天,我们须对于各个时代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
在设计以前须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年代,须知这年代间建筑物的特征;对于这建筑物,如见其有损毁处,须知其原因及其补救方法;须尽我们的理智,应用到建筑物本身上去,以求现存构物寿命最大限度的延长,不能像古人拆旧建新,于是这问题也就复杂多了。
所以在设计上,我以为根本的要点,在将今日我们所有对于力学及新材料的知识,尽量地用来补救孔庙现存建筑在结构上的缺点,而同时在外表上,我们要极力地维持或恢复现存各殿宇建筑初时的形制。
所以在结构上,徒然将前人的错误(例如太肥太扁的额枋,其原尺寸根本不足以承许多补间斗棋之重量者),照样地再袭做一次,这是我计划中所不做的。
在露明的部分,改用极不同的材料(例如用小方块水泥砖以代大方砖铺地),以致使参诣孔庙的人,得着与原用材料所给予极不同的印象者,也是我所需极力避免的但在不露明的地方,凡有需要之处,必尽量地用新方法、新材料,如钢梁、螺丝销子、防腐剂、隔潮油毡、水泥钢筋等等,以补救旧材料古方法之不足;但是我们非万万不得已,绝不让这些东西改换了各殿宇原来的外形。
(摘编自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中国营造学社会刊》1935年)材料二:
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许言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也是希瓦古城遗迹修复项目负责人。
他接受本版(以下称《世界遗产》)采访时,仍远在尼泊尔参与九层神庙的文物修复工作。
《世界遗产》:此次希瓦古城修复中,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带来了明显效果吗?
许言:“四原”原则,让古城的地理环境更协调,历史环境更匹配。
维修文物本体时,该原则让文物建筑在“健康”的同时,历史信息又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但是,公众对文物的认识、理解会有偏差。
让当地民众理解这种坚持,就需要我们给他们讲清楚。
一方面是通过技术交流,在不断交流中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是我们进行宣传。
这在整个援外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我们也是站在人类共同遗产的视角,去做文物保护修复的。
文化遗产没有国界,所以从保护文
化遗产这个角度来交流,更容易让当地的公众接受我们的理念和做法。
《世界遗产》:采用“四原”原则,对修复世界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许言:文物好比老人,对文物进行修复,就好比让老人益寿延年。
我们坚持使用“原材料”,使文物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更好,同时也保证文物的安全。
我们还保持“原工艺”和“原做法”,使维修和补配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原物本身,保证文物载体的真实性。
我们还保留文物“原形制”,来体现文物载体的最大信息量。
《世界遗产》:此次希瓦古城修复的经验,对今后的文化遗产修复有何帮助?
许言:文物修复的特殊性是“一事一议”。
每一个文物保护的案例,都有独特性。
对我们来说,文物保护工作也是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
此次文物修复,对我们将来维修这类建筑有很多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国“文物医生”谈修复》,《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23日)材料三:
2015年的大地震,让杜巴广场的九层神庙严重受损。
九层神庙是一座砖木结构回字形建筑,具有极高的芑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是尼泊尔地标性建筑之一,其修复工程是中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大规模文物援外项目。
地震后的神庙,断壁残垣,险象环生,为了避免更多二次伤害,中方团队先对建筑体进行加固和防漏水处理:无论是底基还是塔楼,全部是里二三层防护架、外二三层支撑架,封得严严实实。
抢险阶段结束后,中方团队尽最大可能搜集、甄别、整理神庙的旧构件,分门别类做好标记,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利用的尽量利用。
然而,中方的修复理念最初并不为尼方接受,尼方坚持所有受损部分的修复要达到“焕然一新”“返老还童”的效果。
中方团队发现,尽管神庙外墙坑坑洼洼,看似破败不堪,其实墙体依然结实,强行拆掉重砌,不仅会使文物价值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
为了说服尼方,中方团队赶制了一面实验墙,结果显示,修复的墙面美观且不失历史感。
见到这样的效果,尼方欣然同意了中方方案除了传统理念和工艺,中方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应用在九层神庙修复上。
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邀请,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记录神庙的现状和文物历史信息。
这样一来,修复工程的成果将得到可视化的阐释和共享。
(摘编自《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让我们重获希望》,《人民日报》2019年7月8日)
1. 下列的做法,不属于梁思成修复孔庙计划的一项是( )
A. 修葺设计之前调查建筑损毁的原因。
B. 依照原来尺寸修复孔庙的承重额枋。
C. 不用小方块水泥砖替代大方砖铺地。
D. 在不露明之处用钢筋等加固建筑物。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援外文物修复工程中,针对公众在文物保护认知上的偏差,文物工作者有必要从人类共同遗产的角度进行宣传。
B. 文物保护工作强调文物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因而希瓦古城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协调是文物工作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C. 古建筑修复案例既具独特性又有共性,孔庙和希瓦古城的成功案例可以给其他古建筑修复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D. 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十分重要,不仅能改进建筑材料和方法,还可以记录文物的历史信息。
3. 梁思成先生文物修复的理念影响深远,九层神庙修复工程中哪些做法体现了他的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传统聚会,不论在家中还是在餐馆,如果是享用中餐,一般都是采用围桌会食的方式。
这种亲密接触的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
但纵观中国饮食史,会食方式存在的时间也就是1000多年。
分餐制的历史则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后来所说的“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
西晋灭亡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礼仪制度等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
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传统席地而坐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
唐代后期,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
“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
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
”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2020年2月14日)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筷制、分餐制等倡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就目前各地的推行情况来看,需要加强防范“三个忘了”的举措。
围绕防范“吃着吃着就忘了”,加强就餐过程的提醒与监督。
一开始顾客还记得用公筷公勺,但吃着吃着就忘记了。
针对这样的现象,餐饮业主要在大堂和餐厅的醒目处张贴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海报、标语等,并在餐桌上放置提示牌引导顾客使用公筷公勺;服务人员也应主动提醒顾客,及时纠正“公筷私用”及“吃着吃着就忘了”的问题。
围绕防范“重视城里忘了农村”,着力解决“一头冷”。
从推行情况来看,城市一头热、农村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尽快在乡村发起“餐桌革命”,督促农村群众逐渐养成文明卫生的用餐习。
既然农村是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薄弱环节,相关部门更要加强健康科普与宣传,可在社区和农村醒目位置张贴海报、标识,提高群众对于分餐和公筷的接受度。
围绕防范“顾了大人忘了孩子”,坚持分餐分筷从娃娃做起。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更易感染细菌和病毒,保障孩子的健康,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责任重大。
因此,分餐分筷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
(摘编自李强《推行分餐公筷制要防范“三个忘了”》《赣南日报》2020年4月15日)
4.下列对“分餐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足坐具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方式,传统分餐制也随之发生变化。
B.为了解决肥胖问题,专家建议采用分餐制饮食,因为分餐可控制进食量。
C.新冠疫情暴发后,公筷制、分餐制的推行出现城乡“冷热不均”的现象。
D.分餐从小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可以更有效保障他们的健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桌会食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其中存在的过分饮食、营养失衡、疾病传染等问题极易被人忽视。
B.“筵席”是古代中国人分餐制的写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所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和礼仪制度。
C.生活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族陆续入主中原,不但冲击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也使中原的饮食方式产生变化。
D.顾客“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主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很重要。
6.分餐制、公筷制为什么难以得到有效推广?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驴打滚儿(节选)
林海音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
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
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
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
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
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
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
宋妈喂燕燕吃冻柿子,我念着国文上的那课叫作《雪》的课文: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老师说,这是一个不会作诗的皇帝作的诗,最后一句还是他的臣子给接上去的。
但是念起来很顺嘴,很好听。
妈妈在灯下做燕燕的红缎子棉袄。
妈妈说:“把你当家的叫来,信是我请老爷偷着写的,你跟他回去吧,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
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
宋妈一声不言语,妈妈又说:“你瞧怎么样?”
宋妈这才说:“也好,我回家跟他算账去!”
爸爸和妈妈都笑了。
“这几个孩子呢?”宋妈说。
“你还怕我亏待了他们吗?”妈妈笑着说。
宋妈看着我说:“你念书大了,可别欺侮弟弟呀!别净跟你爸爸告他的状,他小。
”
弟弟已经倒在椅子上睡着了。
宋妈把弟弟抱到床上去,她轻轻给弟弟脱鞋,怕惊醒了他。
她叹口气说:“明天早上看不见我,不定怎么闹。
”她又对妈妈说:“这孩子脾气犟,叫老爷别动不动就打他;燕燕这两天有点咳嗽,您还是拿鸭梨炖冰糖给她吃;英子的毛窝我带回去做,有人上京就给捎了来;珠珠的袜子都该补了。
还有……我看我还是……唉!”宋妈的话没有说完,就不说了。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说走就走了!”
“早点睡觉吧,明天你还得起早。
”妈妈说。
宋妈打开门看看天说:“那年个,上京来的那天也是下着鹅毛大雪,一晃儿,四年了!”
“妈,宋妈回去还来不来了?”我躺在床上问妈妈。
妈妈摆手叫我小声点儿,她怕我吵醒了弟弟,她轻声地对我说:“英子,她现在回去,也许到明年的下雪天又来了,抱着一个新的娃娃。
”
“明天早上谁给我梳辫子?”我的头发又黄又短,很难梳,每天早上总是跳脚催着宋妈,她就要骂我:“催惯了,赶明儿要上花轿也这么催,多寒碜!”
“明天早点儿起来,还可以赶着让宋妈给你梳了辫子再走。
”妈妈说。
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到窗边向外看。
雪停了,干树枝上挂着雪,小驴儿拴在树干上,它一动弹,树枝上的雪就被抖落下来,掉在驴背上。
我轻轻地穿上衣服出去,到下房找宋妈,她看见我这样早起来,吓了一跳。
我说:“宋妈,给我梳辫子。
”
她今天特别和气,不唠叨我了。
小驴儿吃好了早点,黄板儿牙把它牵到大门口,被褥一条条地搭在驴背上,好像一张沙发椅那么厚,骑上去一定很舒服。
宋妈打点好了,她用一条毛线大围巾包住头,再在脖子上绕两绕。
她跟我说:“我不叫你妈了,稀饭在火上炖着呢!英子,好好念书,你是大姐,要有个样儿。
”说完她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
黄板儿牙拍了一下驴屁股,小驴儿朝前走,在厚厚雪地上印下了一个个清楚的蹄印儿。
黄板儿牙在后面跟着驴跑,嘴里喊着:“得、得、得、得。
”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注】《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驴打滚儿》是其中一篇,写宋妈的悲剧命运。
她嫁给一个好吃懒做的赌徒,生下一双儿女后,就去了英子家做佣人,丈夫则偷偷把女儿卖了,儿子因没照看好掉到河里淹死了。
过了好几年,宋妈才知道,之前她还在一直给儿子小栓子做新衣服、新鞋子往家里带。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写英子念课文《雪》这一情节,营造了温馨的氛围,表明宋妈与这个家庭关系融洽,同时也反衬了宋妈的悲苦。
B. 宋妈在离开前的晚上,跟英子的妈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表现出宋妈对英子和弟妹的不放心,体现了她矛盾心理。
C. 宋妈说回家和丈夫算账,英子的爸妈都笑了,他们笑的原因是他们了解宋妈,宋妈不是那种跟人算账的人,宋妈这样说表明她接受了他们的安排。
D. 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回忆了关于宋妈的生活点滴,表现了英子对宋妈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8.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宋妈的形象特点。
9. 请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丰富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B.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郁乎苍苍
C. 取之无尽哀吾生之须臾
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
11. 下列各句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12.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客对话的内容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思想矛盾和感情复杂的反映,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可以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此充分展现。
B. 作者通过多组对比,揭示出“悲”的原因。
文中既写了曹孟德一世之雄的兴亡之悲,也写了由宇宙无穷与
人生短暂的对比所生之悲,还写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生之悲。
C. 作者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阐述了自然万物变化与永恒的哲理,表现出作者无奈消极的人生态度。
D. 文段句式骈散结合,结构、句法、韵律都相对自由。
大量对偶句的使用使文章参差错落,整齐简约,极富声韵之美。
13. 翻译下列句子。
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⑴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B.诗人虽年事已高,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
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5.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雾霾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某地卫生组织开展“远离雾霾”宣传活动,建议市民出行戴上口罩。
请你为
活动拟一条宣传语。
要求:突出主题;简明生动,幽默警醒;不超过2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你的表姐刚从湖北战“疫”归来,你通过微信向她发送了下面这幅由围棋棋盘、新冠病毒等要素构成的漫画。
按要求作答。
(1)请给漫画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4个字。
(2)请依据漫画内容发送一条微信,向“表姐”表达你的慰问。
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在今年新生报到时,设置了“独立新生奖”,为无需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2020级新生拍摄合影并赠送“独行生”照片,“独立”新生都可获得学校颁发的独立报到证书,同时获得奖品文化衫一件。
高校此举引发热议,有人认为“独立新生奖”有创意,能传达善意与鼓励;有人认为“独立新生奖”曲解了独立,拉低了“独立”的门槛,并不能治疗00后的依赖症;还有人觉得父母送孩子上学,且送且珍惜,未必是不独立的表现。
即将进入大学的你,对高校设置“独立新生奖”有何看法?请将你的见解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本校校报《滇潮》的“学生时评”栏目上。
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的做法,不属于梁思成修复孔庙计划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区域,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B项,文中说“徒然将前人的错误(例如太肥太扁的额枋,其原尺寸根本不足以承许多补间斗棋之重量者),照样地再袭做一次,这是我计划中所不做的”,据此可以推出“依照原来尺寸修复孔庙的承重额枋”,不属于梁思成修复孔庙的计划。
该项错误。
A项,根据原文“须知其原因及其补救方法”,该项“修葺设计之前调查建筑损毁的原因”理解正确。
C项,根据“在露明部分,改用极不同的材料(例如用小方块水泥砖以代大方砖铺地),以致使参诣孔庙的人,得着与原用材料所给予极不同的印象者,也是我所需极力避免的”原文的主张是极力避免,仍属于计划中的做法,该项理解正确。
D项,根据“在不露明的地方,凡有需要之处,必尽量地用新方法、新材料”等等,该项理解正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B项,“希瓦古城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协调”,并非考虑的首要问题,它与“文物保护工作强调文物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
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
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
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
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题干为:梁思成先生文物修复的理念影响深远,九层神庙修复工程中哪些做法体现了他的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答此题时分两步走,即回答隐性的两个问题,其一为梁思成有哪些主张:(1)应追求文物建筑“现存购物寿命最大限度的延长”,(2)“应追求文物建筑在外表上“维持或恢复现存建筑初时的形制”。
信息源自材料一开头段:但今天,我们须对于各个时代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
在设计以前须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年代,须知这年代间建筑物的特征;对于这建筑物,如见其有损毁处,须知其原因及其补救方法;须尽我们的理智,应用到建筑物本身上去,以求现存构物寿命最大限度的延长,不能像古人拆旧建新,于是这问题也就复杂多了。
其二为梁思成的主张在修复九层神庙时的体现:(1)先对建筑的地基和塔楼进行加固和防漏水处理,保证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2)九层神庙的修复团队,尽最大可能保留和利用旧构件,不改变神庙墙体的外貌。
信息源在材料三的最后两段:“地震后的神庙,断壁残垣,险象环生,为了避免更多二次伤害,中方团队先对建筑体进行加固和防漏水处理:无论是底基还是塔楼,全部是里二三层防护架、外二三层支撑架,封得严严实实”“中方团队发现,尽管神庙外墙坑坑洼洼,看似破败不堪,其实墙体依然结实,强行拆掉重砌,不仅会使文物价值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
为了说服尼方,中方团队赶制了一面实验墙,结果显示,修复的墙面美观且不失历史感”。
【点睛】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