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屠呦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非·屠呦呦
金秋十月,全球瞩目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年逾84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凭借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成为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汇编|丙宸
2015年10月5日17:30之后的朋友圈,几乎被“屠呦呦”这个名字刷爆了。

没有事先预告,没有官方通知,北京时间10月5
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获得诺奖的消息。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在获奖感言中,屠呦呦提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在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围绕屠呦呦的争议也由此展开,政府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是否妥当?一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经历、非两院院士的“三无教授”摘得诺奖又警醒了谁?
绕不开的“523项目”慢慢被揭开,只是在那个年代,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无法因其贡献而闪光。

本期“专家茶座”,我们就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屠呦呦。

呦呦鹿鸣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

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蒿”,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就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

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
人物介绍: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

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

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
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

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

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

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

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这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

是,不可挡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了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我们先回到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

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

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 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只有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

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

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

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在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
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

”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

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并得到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的嘉许。

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

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的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非,池中物
屠呦呦获奖后,在一片叫好声中,人们渐渐发现了这位卓越的女科学家区别于传统意义中获奖者的独特之处,她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这让人们不禁揣测猜疑,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接踵而至。

纵观舆论,关于屠呦呦的非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她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是两院院士,青蒿素归属之争。

说到诺贝尔奖,这是中国人的软肋。

人们始终憧憬每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能够出现中国身影,包括当年屠呦呦的落选。

“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

”当时,《新京报》还专门发表文章《不必为屠呦呦落选诺奖而失望》评判屠呦呦与诺奖的擦肩而过,文章从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切入,讲道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获奖领域的决定性成果获得承认,都比屠呦呦早得多。

与之相比,青蒿素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好,获得业内和国际承认也罢,并无时序上的优势可言。

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是客观因素,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原因。

那么,徜徉在中国坊间的另一种说法,只能让人哑口无言,那就是青蒿素的归属之争。

由于“523项目”是在援外备战的背景下提出,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不允许向外公布。

加之“文革”期间,科研工作者不能公开发表科学论文。

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在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

没有文献,没有出版记录,便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

即使后来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想要分一杯羹。

毕竟,实验发现是课题组团结合作的成果。

人们纷纷抗议,奖项应该为集体所有,而不能只归功于一人。

对此,舆论众说纷纭。

而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其一篇名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

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
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
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让饶毅感到不平的还有:“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

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


在传统观念中,院士身份是评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张有力的名牌。

而闻名国际的屠呦呦并未得到这张名牌。

这与上文提到的青蒿素的归属争议有关,还有来自街谈巷语的“人品说”“权力说”等。

返璞归真,无论蜚语再多,屠呦呦的科学贡献都无法泯灭。

正如饶毅所说: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

科学,有着客观的标准, 争论可以使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近。

编后语:我们知道,诺贝尔奖是颁发给个体而不是集体的,是对个体创新的一种奖励。

虽然一些实验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助手的协助,但研究的思路和实验路径方法一定是个体原创的,他或她是那个点亮到达彼岸灯塔的人。

思想者就是孤独者,这与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的道德话语扯不上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

年获得拉斯克奖到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一直希望中医药发展有新的激励机制。

中医发展不需“西化”的鸡血刺激,而是更需要中西开放包容的携手突破。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让中国之蒿走向了世界。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历久弥新的中医才能永葆生机。

——《人民日报》
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包括院士制度当然有种种弊端而且亟待完善,但它一定是理性改良的结果,而不可能在情绪化的宣泄中完成。

另一方面,无论院士头衔、博士学位,还是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都只是对科学家的评价手段。

既然是评价手段,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诺贝尔奖又何尝不是!拿科学成就来说,获奖者不一定高于其他科学家,或者说其他科学家不一定逊于获奖者。

好事来了,咱们最好淡然处之,而不必过度解读。

否则,不是存心塞私货的话,那就是庸人自扰了。

——《科技日报》
连日来,屠呦呦老人已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她配得上所有的荣耀与致敬。

但是,在捕捉热点乃至挖掘花絮的同时,是不是更该回到事件原点?比如,老人身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科学风范,以及崇高的为民情怀和不辍的科学坚守……与近邻相比,我们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并不算多,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

正因为如此,请别过度消费屠呦呦,而应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如何培育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机制上,以激励更多我国科学家获得诺奖。

——《京华时报》
媒体点评:
今天,在西医强势地位的影响下,中医一直处于被审视的地位,西医成为科学化的唯一标准。

事实上,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对于医学规律的认识都远未到完善的程度,大家像在二维空间中看三维物体一样理解彼此,自然难以得出完整和正确的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片面以西医标准去校正中医这只脚,往往容易削足适履。

正因如此,从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