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冲刺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冲刺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二上·金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教学内容上,(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特别强调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于信息的汲取产生了惶恐甚至焦虑的心态,社会各界对于任何重要事物,几乎都会下意识地想到通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进行传播与传承。

这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尾大不掉,难以轻装上阵,灵活应变。

(乙)其实,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如果一味做加法,不但没有真正提升素养,反而增加了教育的负担、增加了师生负担。

(丙)整合教学内容,倡导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学科的课程改革,已经登堂入室。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汲取
B . 轻装上阵
C . 反而
D . 登堂入室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2. (9分) (2017高二下·西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
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

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

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

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

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

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 . 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

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 . 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 . 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 . 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

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C . 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

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D .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

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 . 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

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C . 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D .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3. (9分) (2017高二下·南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他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

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提醒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

可房
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

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

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

李世民也一样知道。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

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

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

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

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

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

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

“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

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节选自《读者》)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

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

B . 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

C . 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

D . 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中叙述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

B . 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

C . 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

D . 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治国安邦之外的生活事件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

E . 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3)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4. (12分) (2019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笼的白面馒头,被苍茫的暮色笼着。

“咔嚓”一声,一棵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间亮着黄晕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般哼着,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起来,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

”母亲一早就出门卖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三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

又加了一点,母亲见状,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

只听“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接着便用手搓揉了起来。

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切碎,与拧好的白菜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出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将胖子压扁、抻长。

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桌上,她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

这样,一张圆形的小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

父亲擀面皮,掐一小块面剂子,用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张小面皮就飞了出来。

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

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噘着嘴,老大则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整个屋子,一个个水饺“扑通扑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地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看着老二。

母亲也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就从嘴里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后,赶紧把碗抽走。

母亲牙齿“咯”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下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

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2016年12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主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除夕夜的雪景,突出了过年的热闹和草屋环境的寂静,同时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 . 小说通过穿“父亲”留下的军大衣、“父亲”去世后没包过饺子、墙上挂“父亲”的照片等细节,暗示了“父亲”去世给这个家庭造成的穷困和不幸。

C . 第三段“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拉宽”,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开门后光线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门像老牛般哼唧着”,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生活的窘迫。

D . 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孩子们的形象。

老三天真烂漫,老二鲁莽性急,老大贴心懂事,个性鲜活,真切生动。

(2)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二下·明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冯元字道宗。

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

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

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

进士中第,授江阴尉。

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

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

”更问疑义,辨析无滞。

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

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

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

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

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

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

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

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

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向学。

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

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

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

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

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

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二府。

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① ,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
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

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譓为后。

(节选自《宋史·冯元传》)
【注】①祥练,丧期或丧服。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B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C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D .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 . 翰林学士,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

D . 谒通常指拜谒,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

文中指拜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

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

B . 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

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

C . 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

除了庆吊他不曾因他事去过二府;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D . 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

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直到他晚年的时候,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
②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

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一上·玉溪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

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 . 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 . “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 . 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 . 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