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迹的考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遗迹的考察报告
篇一: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15年7月9日开始了我们学校组织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为期四天,我们先后参观了法门寺,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咸阳博物馆,茂陵,昭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这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各样的文物古迹,收获颇丰。

7月9日,早上6:00坐车出发,车沿褒河一路走,我坐的那辆车是王老师带的队,车一边开,老师一边给我们讲解。

听老师说,由于褒河水平面上升,以前的褒斜道现在部分已经处于水中了,从窗子望出去,依然可以看见栈道淹在水中痕迹。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

中午12:00到了宝鸡,吃了午餐之
后,就出发去法门寺了,远远就可以看见合十舍塔。

一.法门寺
进入法门寺后,在佛光大道两边均是佛像,慈眉善目,形态各异。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中的佛骨舍利就藏在地宫中,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

法门寺中的大量唐代宝藏也均由地宫的显露而重现人间。

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
断代提供了方便。

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

地宫当中还有大量的琉璃器,地宫中的琉璃器多是盘、碟、碗等承托器皿。

共有20余件。

地宫中还有一种瓷器,质地非常细腻,空空如也的瓷碗看上去就和装满了水一样,可见唐代制瓷业之发达。

里面还有唐代服饰的图画及实物,使我们更加了解唐代人的生活风尚和手工艺水平,有的工艺品我们至今是无法复制的,我深深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畅游在唐代文化中不知不觉就参观完了,已经快4点钟了,接下来就要回西安了,第一天的考察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很充实,也很有趣,并且学到了不少之前不了解的知识,很有收获。

第二天我们去了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及博物馆,华清池,虽然天气比较热,但是大家都兴致一点不减,深深地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及博物馆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及秦始皇陵博物
馆,我们首先去的是兵马俑一号坑,1号坑东西长3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4260平方米。

侗坑的最东端是面向东的武士,每排7个,共210个捅。

他们是部队的前锋。

前锋部队的后面为部队的主体,他们被诽成38路纵队,站在11个坑道里。

每个坑道都是青砖铺地,坑道内例的两边,每隔2米就有1根立柱。

这些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屋顶上是织成“人”字形的纹席,席上是土。

整个坑道距地表5米深。

另外,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备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他们分别是部队的右翼、左翼和后卫。

现在,1号坑已出土1000多件陶桶。

根据推测,全部发掘完后,仅1号坑就将出土6000多个兵马桶。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 二号坑为
“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 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

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

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
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在秦俑坑里面见到一小部分兵马俑的碎片,还有一小部分俑坑里面的碎片被收集,一些专家正在进行这些碎片的修复工作,专注而娴熟。

二.华清池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
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

公元644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公元747年改名华清宫。

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

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

在华清池内,我们体会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也邻略到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情怀。

第三天我们去了咸阳。

一.咸阳博物馆
咸阳博物馆虽然看起来有点小,但里面的文物数量,种类繁多,文物价值也不容小觑。

全馆现有九个陈列室,一个碑廊,陈列面积共一千一百平方米,
主要陈列为:秦咸阳历史文物陈列,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咸阳碑石陈列,宗教文物陈列,以及咸阳出土历代马俑珍品展。

一展厅主要介绍秦都咸阳至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以典型文物简要说明秦人早期的历史,突出商鞅变法、农业发展、军事实力、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

二展厅主要介绍秦咸阳一、二、三号宫殿遗址的建筑成就,重点介绍宫殿遗址的砖瓦建材、宫室壁画、铜质构件及排水设施、冷藏设施、取暖设施等建筑成就。

三展厅主要展示秦咸阳宫殿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和秦人墓葬区出土的陶器、铜器、玉器、丝绸等手工业制品。

使我们对秦汉时期的工艺水平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茂陵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因而得名。

它历时53年修建而成。

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
形,边长约420米。

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我们参观的茂陵博物馆是建在茂陵东侧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祁连山墓冢前。

因为国家政策的保护,我们参观的只是被开发的霍去病的墓。

站在霍去病墓的最顶端的亭子,我们所能看到的一直是茂陵的封土堆。

茂陵博物馆建馆27年间,动员当地群众交献文物和广泛征集茂陵文物达40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宝文物,如错金银铜犀尊、玉雕铺首、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等。

特别是鎏金马,通体用黄金打造而成,天衣无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艺术瑰宝。

三.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誉
为“天下名陵”。

位于咸阳礼泉县东北45华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为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个皇帝,也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

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从公元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公元743年,昭陵陵园持续建设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陵园占地面积三十万亩,陵园内有187 座皇亲国戚和文臣武将的陪葬墓。

昭陵陵园是一座丰富的文物宝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长乐公主、韦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文物精品。

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陵博物馆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

在昭陵,我们看到了许多唐代石刻
以及壁画,感受到了唐朝宫廷生活气息。

第四天也是最后一天了,我们参观西安的古遗迹。

一,陕西省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

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展馆包括第一部分《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

第二部分《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第三部分《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馆包括第四部分《大汉雄风》,
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第五部分《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馆:第六部分《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部分《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

整个博物馆参观下来,文化多的让人应接不暇,是展现古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佳场所!
二.大雁塔,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陕西西安荐福寺内,是一座唐代密檐砖塔,也称“荐福寺塔”。

建于唐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
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

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

我们在大雁塔留下了欢乐的足迹。

此次考察之旅让我受益匪浅,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加了我的民族自豪感,也感受到不同的地域风情。

通过这次考察,不仅对我们的专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比如佛学,文物的专业知识。

虽然本次专业考察时间有限,每个遗迹停留时间比较短,但我们看到的历史和书本上的历史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是真正触摸到那鲜活的历史,加深了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篇二: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11年5月16日至22日,我们一行40人,在刘远军老师向德富老师卢川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

收获不小,启发很大。

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称,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纷纷定都于此,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文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实录
㈠唯一的帝王合葬陵——乾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

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有“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

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另外
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

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唐时代精神。

㈡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贤庄,自1936—1946年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内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周恩来、朱德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

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件、回忆录623篇及照片3000张。

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桥梁”的历史。

党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
剑英、邓小平先后都在办事处居住过。

经念馆内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㈢张学良公馆
1935年9月13日,蒋介石为了”围剿”陕北红军,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

公馆大门开在北墙正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

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

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

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楼2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对蒋实行兵谏,布置其战略部署,并草拟了八项抗日主张。

12月23日--24日,南京政府、中共代表团和张杨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迫使
蒋介石接受了六项协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㈣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

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
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青铜器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

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

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

唐代墓葬壁画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

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

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

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

质地有
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

历代陶瓷器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

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

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

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

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汉唐铜镜已注册的有800多件。

造形多样,图案精美。

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句。

金银玉器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

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

历代货币已注册的有10000多件。

未清理造册(即不包括在总藏品数之内)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

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

除上述八大类外,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五、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

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

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

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

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

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
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六、秦俑博物馆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

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

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

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

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

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
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
了古代军阵之谜。

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

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

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

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七、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

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

八、华清宫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

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宫。

1982~1986
年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汤池8个。

其中2号池为上下双层台式,上层台缘作莲花形,东西米,南北6米,池深米,下层台缘为八角形,深米,推测即唐玄宗的御汤九龙殿,又名莲花汤。

海棠汤,又名芙蓉汤。

据载唐华清宫内有汤池18所。

按方位推测,1号池可能是太子汤,5号池为尚食汤
篇三:初中生如何撰写对历史遗迹、遗址的考察报告
如何撰写对历史遗迹遗址的考察报告
教学内容分析:历史遗迹遗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是古代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反映了历史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筑、艺术、风俗等特点和水平,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考察报告,顾名思义,先有考察,后有报告。

没有考察,
就谈不上报告。

考察是前提,报告
是结果。

因此,写考察报告,需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素,就是细致考察,深入研究,精确表达。

考察是广备料,研究是深加工,报告是出产品。

下面我就谈一谈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本次丝路之旅的考察活动,学生通过对乾陵、茂陵、兵马俑、嘉峪关等重大历史遗迹的参
观考察,所见所闻所想都很多,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经过整理,以调查报告这种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是这次教学活动的目的。

学生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节历史课,大部分的学生报有强烈的好奇心理,而且刚刚入学的学生都比较安静,需要老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畅所欲言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文物和图片来总结概括古人类的生活特点更能让他们加深印象,并且发现历史的乐趣和与现在生活的相关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谋人和北京
人是我国远古人类,并且通过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文物培养学生分析、联想祖先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的能力。

3、通过炎帝与黄帝的传说理解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观察文物来获取历史信息。

2、通过传说来了解华夏文明的由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

3、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京人、水稻和粟的出现难点: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教学策略:比较法、讲解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