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仿真第一次备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①谈梅分泌唾液②吃饭时分泌唾液③小孩排尿④鹦鹉学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人类不但能够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射,还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也能建立条件反射,因为人类具有语言中枢,这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
【详解】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②吃饭时分泌唾液、③小孩排尿等都是非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神经中枢在不在大脑皮层,在脊髓或脑干。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①谈梅分泌唾液、④鹦鹉学舌是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等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禽流感是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等禽类,引起从呼吸系统异常到严重的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是该病的传染源B.可以将禽流感病毒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
C.该病毒的生活方式是腐生D.禽流感不光在动物之间传播,还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详解】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所以禽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故A错误;病毒必须生活在活细胞内,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培养出病毒,故B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故C错误;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禽流感流行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并造成死亡,所以,禽流感不仅在动物之间传播,而且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传染病的概念及传播途径。
3.如图是人的关节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由1、2两部分组成
B.4把1与2连接起来
C.5内有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摩擦
D.脱臼就是1从2内滑脱出来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窝,③关节软骨,④关节囊,⑤关节腔。
【详解】
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由关节面、④关节囊和⑤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①关节头和②关节窝,A不正确;由于④关节囊把①关节头与②关节窝牢牢地连接起来,使关节具有牢固的特性,B正确;⑤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摩擦,可增强关节活动时的灵活性,C正确;脱臼就是由于不正确的活动,导致①关节头从②关节窝内滑脱出来的现象,D正确。
【点睛】
掌握关节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4.据统计,在放蜂的地区,棉花可增产12—15%,油菜籽增产40—60%,向日葵可增产30—50%,果树可增产50%以上,玉米、小麦的产量基本不变。
同学们讨论其中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棉花、油菜籽、向日葵和果树增产与蜜蜂帮助传粉有关
B.玉米和小麦不开花,所以蜜蜂对它们没有作用
C.玉米和小麦花粉的传播主要靠风的作用,受蜜蜂的影响不大
D.蜜蜂在不同植物上采集花粉的花蜜多少与花的结构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朵花只有经过传粉受精两个生理过程后,才可能结出果实,植物的传粉方式分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花又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
【详解】
蜜蜂能帮助植物传粉,增加产量,棉花、油菜籽、向日葵和果树增产与蜜蜂帮助传粉有关,A正确;玉米和小麦的花没有鲜艳的颜色,没有芳香的气味和蜜腺,属于风媒花,受蜜蜂的影响不大,B错误,C正确;蜜蜂在不同植物上采集花粉的花蜜多少与花的结构有关,D正确。
【点睛】
掌握植物的传粉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中不科学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B.做好出入境检查,严防生物入侵
C.为了方便,出行多开私家车D.实施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如退耕还草、科学的耕作技术等。
【详解】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属于科学方法;A正确;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B正确;提倡多开私家车出行,燃烧的化石燃料越多,生成的微小颗粒物越多,会增加PM2.5污染,C错误;低碳生活注重节能减排,尽量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正确。
【点睛】
平时多注意环保知识的积累,多关注环保的一些方式方法。
6.下列关于叶片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片表皮属于营养组织
B.叶片由叶肉和叶脉组成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D.叶片表皮上有气孔,白天全部开放,夜晚全部关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叶片结构分析解答。
【详解】
A、叶片的结构中,表皮属于保护组织,A错误。
B、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B错误。
C、叶肉中含有丰富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的场所,C正确。
D、叶片表皮上由保卫细胞构成气孔,气孔的开放受到水分的调节,因此白天、夜晚都有部分气孔开放,夜间气孔不会全部关闭,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叶片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叶片的结构及其特点。
7.“引体向上”是一项体育运动。
下列关于人完成该项动作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只有上肢骨骼肌参与B.有多组骨骼肌群参与
C.需要多系统的配合D.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做“引体向上”时,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多组肌肉的协作完成,A错误;
B、有多组骨骼肌群参与,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B正确;
C、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C正确;
D、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容易题,属于理解层次。
8.关于生活中生物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乳酸制品
B.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
C.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利用了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D.厨师常在夏天将做好的菜肴放在冰箱中冷藏,其目的是为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
(2)低温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详解】
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酸奶有一种特殊的酸味,A正确;
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时要密封,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发酵,B错误;
C.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都是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冰箱中温度低,能抑制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繁殖速度慢,数量少,不能充分分解食物,达到保鲜的目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
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9.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常用的工具。
下列有关显微镜的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A.对光时,显微镜的视野太暗,可以把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B.由低倍换高倍观察时,直接调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观察
C.下降显微镜的镜简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
D.若要将视野右下方的图调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左上方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详解】
A.对光时,显微镜的视野太暗,可以把反光镜的平面镜换成凹面镜,或把遮光器的小光圈换成大光圈,A 错误。
B. 由低倍换高倍观察时,调转换器将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后,还要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视野暗的话还要调节反光镜或遮光器使视野变亮,B错误。
C. 下降显微镜的镜简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以免压碎玻片,C正确。
D. 显微镜呈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因此若要将视野右下方的图调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往右下方移,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0.某同学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行细胞如下图,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和“10×”,如果将镜头换成“10×”和“40×”,那么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A.1个B.2个C.4个D.8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越大,但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详解】
A.显微镜放大倍数前能看到8个,现在可以看到1个。
说明看到的视野是原来的1/8,即放大倍数是800,这与题意不符。
故A错误。
B.经计算,原来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100,现在的放大倍数是400。
看到的视野是原来的1/4,原来能看到8个,现在可以看到2个。
故B正确。
C.显微镜放大倍数前能看到8个,现在可以看到4个。
说明看到的视野是原来的1/2,即放大倍数是200,这与题意不符。
故C错误。
D.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显微镜放大倍数前能看到8个,现在可以看到8个,这与显微镜放大倍数前一样。
故D错误。
【点睛】
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像数目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1.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A.麦芽糖、多肽、脂肪微粒B.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
C.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D.葡萄糖、多肽、甘油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中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详解】
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在小肠内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选C。
【点睛】
掌握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三大有机物消化。
1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降低绿化树的蒸腾作用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水果——降低水果的呼吸作用
D.在栽种蔬菜的大棚中,夜晚进行光照——增强蔬菜的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详解】
A.植物的根要吸收氧气,有利于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水淹后的农田,不利于氧气进入土壤,需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故A正确。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是为了修剪树形,并不是降低绿化树的蒸腾作用,故B错误。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水果,目的是降低温度,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从而降低水果的呼吸作用,有利于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故C正确。
D.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所以在栽种蔬菜的大棚中,夜晚进行光照,有利于增强蔬菜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3.学习和研究生物学常常需要借助显微镜,以下有关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和目的,相符合的是A.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寻找白细胞时,向左下方移动玻片可使右上方的像移到视野中央
B.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细菌的永久涂片时,调节粗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C.使用低倍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可看到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
D.使用低倍镜观察叶片临时切片时,需要用稀碘液染色后物像才清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物像,所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可使左上方的像移到视野中央。
B中,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可以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C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
D中,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考点定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4.科学家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了能够生产生长激素的“工程菌”。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工程菌”获得利用了转基因技术
B.“工程菌”生产生长激素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C.“工程菌”生产的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D.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得到了成功表达,说明基因控制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转基因技术,生长激素的功能,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详解】
A、把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这种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
B、“工程菌”中含有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故B错误。
C、生长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因此由“工程菌”生产的生长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D、“工程菌”中含有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因而能够表达产生生长激素,由此可知,基因能够控制性状。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转基因技术的相关知识。
15.为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某同学制作了如图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A.从右到左运动B.从左到右运动C.来来回回运动D.不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草履虫能通过运动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
(2)显微镜成倒像的,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详解】
图中在左侧液滴中放入食盐,会使液滴中盐的浓度上升,对草履虫造成危害,是不利刺激。
所以草履虫会通过运动躲避它,草履虫从左到右运动。
显微镜呈倒像,草履虫从左到右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草履虫从右到左运动。
所以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将从右到左运动。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以及草履虫有趋利避害的特点.
16.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A.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B.产生了有利变异
C.产生了不利变异D.产生了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解析】
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是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有利变异)生存与不适者(不利变异)被淘汰的结果。
自然选择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于不断变化的环境。
因此遗传和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所以生物进化的内部因素是产生了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17.下列细胞中具有叶绿体的是()
A.人体口腔上皮细胞B.家鸽肌肉细胞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D.菠菜叶肉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叶肉细胞中既有线粒体又有叶绿体,其他细胞中只含有线粒体;动物细胞只含线粒体,不含叶绿体。
【详解】
人口腔上皮细胞、家鸽肌肉细胞是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A、B不符合题意;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没有
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菠菜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熟记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
18.下列途径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是()。
A.母婴传播B.握手C.注射毒品D.不正当的性接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但是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详解】
握手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因此握手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播,B符合题意;母婴传播、注射毒品、不正当的性接触都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因此都会造成艾滋病传播,AC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9.下列叙述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刚刚躲过狐狸的野兔,又遭到鹰的袭击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狐吃兔子,兔子吃草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因为食物链体现的是食物关系,所以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A、B、D的起点不是植物,只有C 的起点是绿色植物。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
点评: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食物链的特点。
20.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遗传多样性B.环境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等。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1.人呼出的气体和大气中部分气体成分的含量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甲表示人呼出的气体,乙表示大气
B.人呼出的气体成分中只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C.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来自血液
D.乙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来自组织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
【详解】
A、由图示可知,甲和乙比较,乙中的氧的含量比甲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甲多了,因此乙表示人呼出的气体,甲表示吸气,故A错误;
B、人呼出的气体成分中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氮气、水蒸气等,B错误;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来自吸入的气体,而不是血液,故C错误;
D、全身的组织细胞要想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需要能量,而能量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出来的,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来自组织细胞中有机物的分解,故D正确。
【点睛】
通过图示分析人体的生理活动,难度稍大,解答此题要注意分析数据,比较数据的变化,通过数据的变化思考人体进行了哪些生理活动。
22.下列各项和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特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小肠长、面积大,有利于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B.小肠中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对食物中的脂肪的消化有作用
C.小肠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扩大小肠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
D.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对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详解】
小肠长、面积大,有利于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故A正确;小肠中有肠腺,能够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利于促进多种物质的消化,故B错误;小肠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扩大小肠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故C正确;小肠中有肠液、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促进多种物质的消化,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
23.据新闻报道,在英国,一只刚失去幼崽的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失去妈妈的小狗崽,“母子”情深宛如一家。
对猫的这种行为解释正确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