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分析
【摘要】结合居住区绿地景观组成要素,本文提出了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点、绿地景观营造方法及居住区植物选择与配置方式,对提高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及景观效果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设计原则;生态设计;植物配置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住宅产业市场化的发展,居住区环境绿化逐渐被开发商和购房者重视起来,而居住区绿地景观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购房的重要决定因素。
绿地景观是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服务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区文化环境。
一、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包括绿化、水景、景观建筑、环境小品、道路、户外活动场地等,规划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
因此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以达到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的目的。
(一)生态设计的原则
绿地景观系统是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化,具有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固碳制氧、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
因此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营造尽量减少人工层
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应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
将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
(二)统一规划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同时进行,并将居住区内与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成网络。
通过居住区绿地规划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绿地均匀分布于居住区内部,便于居民使用。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绿化要体现美的要素,更要充分考虑居住区里的主题——人的需要,在充分考虑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让住户置身于舒畅的人居空间。
“以人为本”是园林设计的前提,居住区环境应注重家园性、休闲性以及实用性,强调绿地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
(四)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的原则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条件、特色景观和绿化基础。
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的基址条件,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有价值的水体、地形等个体尽量保留、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化体系中,实现新建景观和原有条件的融合,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改变居住区的自然环境,保持环境景观的丰富和自然性。
(五)系统性原则
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设置应结合建筑风格与道路系统,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成,形成景观节点,景观轴,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
同时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与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应在风格上相协调,做到居住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形成统一的绿地景观系统。
二、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一)居住区绿地景观组成
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在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建筑、公共设施和道路用地以外布置绿化、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为居民提供游憩活动场地和塑造优美景观环境。
根据居住区绿地组成又包括公共绿地景观、宅间宅旁绿地景观、道路绿地景观及专用绿地景观等
1、公共绿地景观
居住区的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在布局形式上通常按照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采用自然式的绿地布局,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土丘洼地,构成自然变化的地形,组成五彩缤纷的植物景观。
在布局手法上可采用称布局或不对称均衡布局,设计一些喷水池、花坛、雕塑等,塑造丰富的景观元素,并与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或儿童游戏场地相结合,提供便于居民建立社会联系的空间。
2、道路绿地景观
在设计道路绿地景观时,主要考虑道路绿带设计,这是居住环境的防护主体;其次考虑不同道路树种不同,植物色彩、形态不同,具有不同的特色,既美化了环境,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防护网
络体系,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
3、宅间宅旁绿地景观
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宅间、宅旁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是居民使用率最高,对室外环境需求中最关心的绿地。
宅间、宅旁绿地景观设计主要考虑住宅的私密性及可识别性。
绿地景观布置应与住宅类型、层数、间距、建筑组合形式密切配合,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统一,又要保持各幢之间的绿化特色,具有可识别性。
宅间绿地可做成封闭式绿地景观或开放式绿地景观。
宅旁绿化是区别不同行列、不同住宅单元的识别标志,因此既要注意配置艺术的统一,又要保持各幢楼之间绿化的特色,使居民有一种认同及归属感。
(二)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营造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要求在内容设置上要健全,在设计风格上,应结合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除中心绿地,其他绿地应尽可能地均衡布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绿地系统,开放与私密结合,动静区域相结合的景观空间,在环境景观的整体统一中突出局部景观变化和特色,追求空间的多样性[6]。
绿地景观规划布局可采用平面布局与立面布局,平面设计中要注重色彩的处理,在以“绿”为主的同时,可利用有色植物如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或成片草花使绿地有一定的色彩变化。
立面设计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面效果,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
居住区绿地景观营造分为自然景观营造与非自然景观营造。
自然造景是以植物造景为主进行布局,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改善环境卫生与小气候。
同时可将居住区水景与绿化形结合,人工创造水景、绿地景观相结合,组成参与性的动态绿地景观。
非自然造景要素主要有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扩大,同时将居住区内的硬质景观和绿化有效结合,丰富绿化景观效果。
(三)居住区绿地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
植物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植物景观在人化的第二自然中,已成为造景的主体,植物景观配置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质量及艺术水平。
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种植符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植物,适地适树。
并且考虑居住区对植物的特殊要求,选择有花、有果、芳香类植物,避免早衰、寿命短的树种,避免有花粉、飞絮、有异味的植物,不应选择带刺的或有毒、有臭味的树木。
同时应注重植物景观的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在生活区内可多种植闻香树种,如月季、丁香、合欢、洋槐、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
居住区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学理论,以乔木为主,构成乔、灌、草、藤本植物类型相搭配组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形成立体绿化,提高绿量与生态效益,使三维绿化量达到最大化;植物
配置应形成特色,针对居住区内不同的绿地组成应形成各自的绿地景观效果与功能。
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城市环境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影响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置,将直接影响居住区环境的质量,通过居住区绿化景观合理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可以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质量与景观效果,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改善城市环境。
作者简介:
卢璟麟,1970年7月,男,汉族,黑龙江省七台河市,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供职单位七台河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