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中语文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中语文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6题;共70分)
1. (9分) (2017高一下·玉溪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生命超越的美学
在西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成立时间并不长。
德语中“Aesthetik”一词原意是感性学或感觉学。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在西方哲学看来研究人的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研究人的感性经验则有美学。
感性学是相对于情感或者感性认识的一门学科。
它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人欣赏自然、人生或艺术产生某种情感的变化引起快感的经验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西方美学关注的是审美经验、感性、感情、快感等。
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其思想也有根本的差异。
粗而言之中国哲学重在生命西方传统哲学重在理性、知识。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
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
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
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
所以远在古希腊之时西方哲学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识而中国圣哲们则推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强调生命的超越。
中国哲人长于证会西方贤哲长于思辨。
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
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在这样哲学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它不是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超越之学中国美学主要是生
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它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美学纯粹体验中的世界不是物质存在的对象不是所谓“感性”(sensibility)而是生命体验的真实(truth)。
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美学的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
不是在“经验的”世界认识美而是在“超验的”世界体会美将世界从“感性”、“对象”中拯救出来因为“为道日益为学日损”。
在中国美学中人们感兴趣的不是外在美的知识也不是经由外在对象“审美”所产生的心理现实它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
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像明张岱《湖心亭看雪》短文中所叙述的生命体验大雪三日与友人相约于西湖湖心亭看雪他们来到此亭此时“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乾坤同白在这白色的世界中亭中的我惟是一点这一点置于莽莽宇宙、皑皑上国中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伸展。
这一点是小的但当它融入茫茫世界就伸展了性灵获得深心的安适他在心灵的超越中拥有了世界。
虽是一心却与造化同流。
中国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乐感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在超越的境界中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
(有刪改)
(1)下列各项中对西方美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西方哲学看来逻辑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伦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意志而美学主要研究人的感性经验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
B . 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而重在超越感性寻求生命的感悟。
C . 感性学以感性经验为基础是相对于情感或者感性认识的一门学科。
D . 西方美学关注审美经验、感性、感情以及快感等但其作为一门学科成立的时间并不长。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和西方原属不同的文明在思想方面也有差异中国圣哲们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
B . 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是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
C . 古希腊的哲学家戮力向外追求探索知识中国哲学家追求的则是把生命超越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
D .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其重心就是超越“感性”而寻求生命的感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美学的重心不是在“经验的”世界认识美而是在“超验的”世界体会美。
它不同于西方感性学或感觉学意义上的美学。
B . 张岱《湖心亭看雪》短文中所叙述的生命体验正是将“我”置于茫茫世界使“我”伸展了性灵获得了身心的安适。
C . 中国美学并不在意一般的审美快感而力图超越一般意义的悲乐感从而获得深层的生命安慰。
D . 在美学中人们对外在美的知识没有任何兴趣它所重视的是返归内心经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2. (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橘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
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太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 .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 .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 .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 . “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 . 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 . 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 . 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 .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太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3.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吃西瓜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
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够不着地上的工具。
这怎么说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
大热天,恰又口渴。
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这般敞怀罢了。
最主要还是心里舒畅。
做这行,
形形色色啥人没见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和笑脸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
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皱纹里一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
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看不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
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
能不喜欢嘛?那么甜,那么爽口。
但天地良心,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是贪图好吃。
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
组长给制定计分制。
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
这耽搁下去的可都是自己的钱。
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
你说不吃,伸出的手一挡,西瓜跌在地板上。
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掌心蹭蹭再次递给你。
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接都不是。
得亏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噗嗤”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
娘就这样。
小时候你吃饺子掉地上,娘叨叨着捡起来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塞。
小么,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地得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
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
你想说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
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
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
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
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情地望,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
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
就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
搁谁抗得住啊?自进门嘴就没让闲。
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告饶了。
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
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对视。
你不自在。
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羊。
他正卖力地摆弄着那风扇,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
你觉得好笑,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脱岗会被投诉,你一刻都不想再呆下去了。
你踢踢脚下的工具箱。
“咔咔”两声,老绵羊惊醒般站起来。
你个蠢婆娘,老让人家吃什么西瓜啊,去,去端
碗绿豆汁。
老太婆哦哦地应答着去了厨房,你吐了口气。
要抓紧时间了,不然这么久还没回去,被组长扣分可就糟了。
然而,你却发现其实已经不需你动手维修了——那风扇分明已经转了起来。
可不是么,这呼呼飘来的风。
你骤然想起刚才一直默不作声摆弄的他。
真是笑话,来就吃西瓜,啥也没干,被人家抢了“生意”了。
这是个阴谋!不然干嘛一直拖延时间骗人吃西瓜。
啊啊,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吗?跳着脚涨红着脸的你无限惶恐。
你不知道为什么惶恐,似乎是为了积分卡又似乎又不是。
但可以明确,你愤怒了,发火了。
汗津津的钞票就是在这时递来的。
被烫了似的你一下子跳开,嚷嚷着问做什么?做什么?这算什么?什么毛病啊……
哦哦,脑子上的啊,每年都买西瓜啊……儿子像你这般大,会修电扇,都是那地震……他语无伦次地说着,去掰她拽着你衣襟的手。
她却不管不顾地念叨着伸出一只手来抚你的脸。
指尖碰触那刻,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风,柔柔的,手糙糙的。
徐徐拂来,整个心尖都颤巍巍地疼。
又仿佛回到幼时,躺在田野里,蓝天下。
酸酸涩涩的物质涌出来之前,你抓起了工具箱。
不就吃西瓜么,明天我再来。
(1) .小说中的“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有大量出色、传神的细节描写,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3)对维修工的“遭遇”,小说结尾才揭开谜底,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4. (19.0分) (2020高一下·钦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 . 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 . 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 . 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 . 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②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 (9.0分) (2019高二下·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①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④,千里独徘徊。
【注释】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④黄鹄举,相传春秋时鲁国人田饶因鲁哀公昏庸不明,自比为“一举千里”的黄鹄,用“黄鹄举矣”,表示要离开鲁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前四句借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与下文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鲜明的对比。
B . “青云士”原指道德高尚之人,本诗指身居高位的当权者,诗人对“青云士”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C . 七、八句主要是批判统治者,前句讽刺他们挥霍无度,后句揭露他们不重视贤才。
D . 全诗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由史实写到现实,由激愤转到忧思,俊逸洒脱,舒徐幽远。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整首作品简要概括。
6. (6分)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
________,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
7. (9分) (2020高一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全球。
教育作为应用先进技术最为积极的领域拥抱人工智能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所谓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诉求——这与历史上中国人重视在教育领域投入先进技术的传统一脉相承。
毛笔、纸、印刷术等事物和技术,()。
近代以来,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界前辈早早选择拥抱先进教育技术,利用幻灯、放影机等设备,开启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先河,在教育技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批改作业来减轻师生负担,快速、具有针对性的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和质量。
与历史上教育技术发展相比,人工智能带来的或将是“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身处偏远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内容依然△;人机互动、人机共教的模式,剑锋直指师资力量不均衡这一影响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
当然,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在拥抱科技时趋利避害。
应该明确的是,人工智能这样的新技术,在教育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标是降低人们参与学习活动的门槛,促进教育公平与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席卷效率即便唾手可得
B . 囊括效益即便信手拈来
C . 席卷效益如果信手拈来
D . 囊括效率如果唾手可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诞生后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中
B . 诞生后在第一时间都出现在学堂中
C . 都在诞生后第一时间出现在学堂中
D . 都第一时间在诞生后出现在学堂中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B . 在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C . 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拥抱科技时如何趋利避害。
D . 如何看待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关键在于拥抱科技时趋利避害。
8. (6分) (2020高二下·定远月考) 下面是某出版社推介新书的一则广告,在标点、用词等方面存在多处问题,指出并加以改正。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该书囊括了自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名作中的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涉及哲学、文学、小说、艺术、历史、医学等内容,其中既有《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
整部丛书经过海内外以及大陆百名专家整理审阅,配有1600多幅相关图片,每部分均撰写了内容提要,全书600多万字。
需购买该丛书者,务必于2012年3月底前与贵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发货。
9. (5分) (2019高二下·玉溪期中) 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
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40字。
(5分)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传统年画多为本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枊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现代年画则多为机器印制。
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
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三、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