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羽生平简介
第一篇:关羽生平简介
关羽简介
关羽(160-220),汉族。

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

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

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后人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

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关羽作为东汉末年驰骋疆场的猛将,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作为蜀汉基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身上闪耀出忠肝义胆的伟大品格,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因为这种品格与劳动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愿相拍和,关羽成为中华民族海内外儿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

可以说,关羽身上表现出的对主之忠、克己之正、处世之义、作战以勇,已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鼓励后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舍生取义等社会公德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羽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一生。

他生于古解梁地,发轫于涿郡,战于徐州,殁于荆州,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彰显了巨大的人格魅力。

一生追随刘备,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忠君报国,为义而动,为天地正气抛家,困苦面前不皱须眉。

他从出生地解县杀恶霸亡命出走,先到卢奴贩粮度日,后到涿郡三杰相识,投在刘备麾下。

在参与围剿黄巾军时历经涿郡、巨鹿郡、南阳郡,因匡辅汉室立功,在中山国安熹县任职;又先后在北海国下密县、平原国高唐县、平原县暂时驻足;在诸侯兼并割据期间,辗转于青州、豫州、幽州、兖州、徐州、冀州、扬州,最后功败垂成在荆州。

他执掌荆州帅印六年,发动襄樊战役达到一生为之奋斗事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显示了文韬武略的超群绝伦风姿。

遗憾的是惨遭魏、吴两大巨头的南北夹击,在内忧迭起、盟友毁盟偷袭下,败走麦城;英雄末路,战殁于南郡临沮章乡。

可以说关羽一生戎马倥偬,踏遍了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湖南十省。

论武勇,为三国时顶尖上将;论智谋,让被世人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赞。

特别是其忠于刘备不二,在事业最低潮时,面对曹操的金钱、美女、爵位,不为所动,与刘备的君臣契合,与同僚的肝胆相照,危难困苦时恒心不泯,确实感人至深。

当然,他参与围剿农民兄弟的历史局限性,性格上的狂妄骄横这些弱点也暴露得非常充分。

他执掌荆州帅印,而痛失荆州,使刘备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

但千百年来人民没有挑剔这位英雄人物,而是溢美之词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后来的武圣,并演绎了许多神话故事,以至满清一朝,关羽庙宇遍布海内外华人生活的地方。

关羽的地位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

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

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

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

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

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关羽还被民间封为文武财神中的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

第二篇: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各位亲朋、各位来宾,同志们:
意外遭际实堪伤,致使英魂返故乡。

春寒料峭祭亡灵,泪雨纷飞痛断肠。

我们将永远铭记着2012年2月26日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我们大荔县质监站退休干部,优秀建筑工作者王新生同志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在此,我谨代表大荔县质监站全体干部职工向王新生同志表示深切的哀悼,向王新生同志的亲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王新生同志的一生,是不懈努力,追求进步的一生;勤勤恳恳,克己为人的一生。

他于1939年7月5日出生在大荔县石槽乡孙家村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如火如荼的时代,勤诚厚朴的民风,尚礼崇德的家庭教育,涵养了他勤勉自强、正直勇敢的品格,坚定了他爱党爱国,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

王新生同志于1961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66年8月至1986年12月,在陕西省第四建筑公司工作;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在渭南洛惠局工作;1989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大荔县设计室工作;1990年2月至1996年6月,在大荔县建筑公司工作;1996年7月至2000年7月;在大荔县质监站工作;2000年8月退休。

王新生同志很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把这份爱寄托于自己的工作。

从走上建筑工程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把潜心本职工作,服务地方建设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工作期间,王新生同志主要承担施工业务,为业务总负责人,多次获得“建筑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参与编写《现浇与预制装配相结
合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一书,在“建筑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十篇,其主要成果录入《大荔县志》科技成果篇。

王新生同志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都称赞他的吃苦耐劳,他的宽厚,他的善良。

王新生同志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从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这路很长,但王新生同志凭着坚韧的毅力走过来了。

即使在退休后,他仍克服各种困难,为城乡建设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七十余年人生路,他风雨兼程,顶天立地。

他奋斗了一生,耕耘了一生,精彩了一生。

王新生同志十分重视个人修养,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志、乡邻以让为先,关爱有加。

对家庭,他是一位真正负责任的人。

作为儿子,他忠孝双全,堪为表率;作为丈夫,他与妻子相扶相携,共历风雨;作为父亲,他教女有方,宽严适度,为孩子们的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

现在,令我们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正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王新生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悲伤不是他希望留给我们的礼物,
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看似平凡实则崇高的精神。

就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瞩目这颗闪亮的流星,来纪念这位如夏花之灿烂,如秋叶之静美的长者,但愿每一个睹物思人的瞬间,不是生者的悲痛,而是逝者的安慰。

王新生同志,安息吧!
第三篇: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父亲在湖南农民运动中当过自卫队长,后遭国民党和日寇毒打致死。

母亲张元潢在受到地主的凌辱后,于1947年中秋之夜悬梁自尽。

雷锋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被好心的六叔奶奶收养。

幼年雷锋上附近蛇形山砍柴时,被地主婆用刀在左手背上连砍三刀。

所以,他从小对黑暗社会充满仇恨。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

连长没意见,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

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

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生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

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一名推土机手。

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

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

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

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

1960年
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

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第四篇:胡雪岩生平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徽州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

红顶商人--胡雪岩
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

后在王有龄的帮助下乃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

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

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

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

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

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

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

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

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

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
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

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

且招牌为“真不二价,”胡庆馀堂现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据他观察,主要原因是华商各自为战,被洋人控制了价格权,胡雪岩高调坐庄。

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

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

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

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

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

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

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

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

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光墉遣散姬妾仆从,姬妾仆从宁死都不离开胡雪岩,他的棺木埋于杭州西郊鸬鹚岭下的乱石堆中。

1921年纱布交易所建立,也算是给乱坟堆里的胡雪岩一个迟到了30年的告慰。

评价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

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

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
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馀堂。

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馀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清朝时讲,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

我个人认为目前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

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

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更是了得,他虽然有那么多的老婆,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老婆都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缺乏信用契约的前提下,有老婆相助(相对稳固的夫妻
契约)更是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外的环境和中国相去甚远,在中国做生意还是要研究国学,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信用制度,胡雪岩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当之无愧!
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

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

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

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

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

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第五篇:邓小平生平简介
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 1997)
少年时代
当历史跨入二十世纪的时侯,中华民族止处分深重的苦难中。

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酝酿中.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

邓小平就诞生在这个大动荡的年代。

邓小平的家乡是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

他的祖居是一所传统的三合院,邓小平祖上三代都住在这个林木掩映的瓦舍内。

一九零四年八月二十二日,他出生在这里。

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

母亲淡氏,不幸早年去世。

继母夏氏,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

邓小平是长子,有三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童年时候的邓小平名叫邓先圣,学名邓希贤。

他五岁开始读书,先进私塾发蒙,七岁时转入新式小学。

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

一九一九年,重队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考入了这所学校。

少年的邓小平已经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

五四运动后,他同全校同学一赵参加了抵
制日货活动。

他当时对救国的想法,还只是在学生中流行的“工业救国”的思想.只是满怀希望能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求学,学点本事回国。

就这样,他开始走上了探索人生的道路。

店铺
一九二零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

抱着满腔的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起乘轮船赴法(坐的是四等舱,即船上装货的地方),于十月抵达法国马赛。

那时邓小平刚满十六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

邓小平到法国后,情况同他的愿望相反,大部分时间只是做工,而且是学不到多少技艺的苦力工。

到法国后两个月,他去克娄梭钢铁厂做杂工,以后又在巴黎比扬古雷诺工厂当过钳工,在火车上当过司炉.还到饭馆里做工,收入刚够糊口。

只有短时间在贝页中学、夏蒂荣中学等校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欧洲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

法国的经济十分萧条,就业格外因难。

中国人即使是到那些较好的大工厂去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

邓小平家中已无力寄钱给他,他只能艰难度日。

冷酪的现实,使邓小平原来店铺时的理想化为泡影。

但是,一种新的革命思想强烈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

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恩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较年长的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

一九二二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一九二四年下半年成为小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

第二年,他在里昂做工的时候,党组织又委派他担任里昂区党的特派员,领导里昂地区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

邓小平从十六岁到二十一岁,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

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有一份油印出版的《赤光》杂志,是帮助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中国同志学习理论的。

邓小平既参加编辑.撰写文章,又要刻蜡纸、油印。

后来,在欧洲的中国党团员有很多人分批转赴苏联学习。

一‘九二六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到了莫
斯科。

他先进东方大学,不久转入中山大学。

这所大学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为中国革命培养人才。

那时,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大批有志青年去中山大学学习。

邓小平记得在他们年级中有两个人是最年轻的,一个是冯弗能(冯玉祥长女),一个是蒋经国。

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学习一年。

他专心读书,钻研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这时,控制着中国西北地区的国民军领导人冯玉样到了苏联。

他正准备参加国民革命、要求派一批中国同志到他的部队工作。

邓小平是被选出的二十几个人中的—个。

他途经蒙古,穿过沙漠.在一九二七年春回到祖国。

回国初期
邓小平回国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已处在走向破裂的前夕、政局动荡他接受党分配的任务,一九二七年三月到西安,在中山军政学校工作。

这是他在国内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第一个场所。

这所学校隶属于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部,实际上由刘伯坚等几位共产党人筹建。

邓小平担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党组织书记。

这所学校培养出一批有革命觉悟的初级军官和党政工作干部,并向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队输送了一批毕业生,逐步组建了一支出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

这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西渭华起义创造了条件。

陕北红军的一些将领,就是从这所学校里出来的。

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国政局发生突变。

六月间,冯玉详下令要所有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集中到开封.名曰训练,其实是“礼送出境”。

邓小平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离开西安转赴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汉口。

他到了汉口后,就留在中共中央工作,担任秘书。

这时,国内的政治局势继续恶化。

不久,武汉政府公开反共,严酷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为了适应秘密环境,他从这时起改名为
邓小平。

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邓小平列席会议。

中共中央秘密迁到上海后,二十三岁的邓小平担任了中央秘书长,主要管理中央机关的文书、机要,交通、财务等工作。

“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他作为
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留在国内的李维汉、任弼时处理中央的日常工作。

创建红七、八军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

一九二九年夏,刚刚掌握广西军政大权的李明朗、俞作柏酝酿反对蒋介石。

中共中央派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同张云逸、叶季壮等先后前往广西,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

这是他独立担负一个地区领导重任的开始。

邓小平到南宁后,化名邓斌,同俞作柏、李明端接洽,并发展革命力量。

十月,俞、李公开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把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三支部队拉出南宁,转移列左江右江地区。

月底,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

十二月,他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他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

次年二月,他又同李明瑞、嵛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他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

同月,邓小平曾秘密回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工作。

中共中央决定由李明瑞担任红
七、红八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为政治委员。

他们在右江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拥有一百多万人口,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这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发生“左”倾错误。

—九三零年十月,中央代表到达广西传达了立三路线,大讲全国革命向潮已经到来,指令红七军(红八军因受挫已并入红七军)立即出动,离开根据地打到柳州、桂林、广州去。

邓小平认为要打下这些城市是没有把握的,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多数人主张服从中央代表的指示,他只得随军行动。

后来因为部队作战连连受挫,伤亡很大,才不得不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

中央代表离开尼,部队进行了整编。

兵力己个足四千人。

前委决定部队转向江西、同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会合。

一九三一年二月,红七军占领江西祟义县城,前委决定派邓小平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

他到上海后写了《七军工作报告》详细叙述了红七军的情况,总结了起义前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