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二、训诂、校勘
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

又叫音训、因声求义。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

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

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

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
(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

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
(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例子:“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7)歧训: 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

即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

例子:《尔雅·释言》:“祺,祥也,祺,吉也。


5、训诂常用术语(同古书注解)
(1)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使用这(几个)一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后面。

例子:○1《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
熟曰馑。


○2《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3《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2)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它。

例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3)貌、之貌:释义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例子:《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4)犹、犹言:释义术语,使用这个术语时,表示释者与被释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通常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例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犹厓也。

***“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
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例如:《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郑玄注:“兴之言喜也。


(6)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

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例子:《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笺:“泮读为畔。


(7)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一般用来注音。

例如:说文:“哙,咽也。

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澧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

只是相近。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
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8)如字:注音术语。

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但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本音读,这就叫"如字"。

例子:《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即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
二个“恶”字要读它的本音,即“恶劣”的“恶”。

(9)读破:也叫“破读”。

是指古汉语中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人们把这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

许多破读都是读去声。

例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本音“yī”,此处要破读为“yì”。

(10)当为、当作:训诂学(校勘学)术语。

都用于纠正错误。

例如:《礼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郑玄注:“正当作匹,字之误也。


(11)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

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
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

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
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12) 浑言与析言
浑言与析言:是训诂学中用来解释古汉语同义词词义的术语。

两者相对而言的。

浑言也称
统言、通言,表示笼统地说,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

析言又称
“别言”,表示分析地说,是就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的。

段玉
裁称泛指为浑言,特指为
析言。

例子:“言”和“语”浑言无区别,析言之,则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又如:“雕”与“琢”浑言无区别,析言之,则金曰雕,玉曰琢。

***补充古汉语中的特指与泛指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与泛指,意义是不同的。

例子:《诗经·七月》“十月纳禾稼”中禾泛指谷类,但在“禾麻菽麦”中专指粟。

泛指
则禾与谷为同义词,特指则不是。

又如“稻”泛指包括粘者(糯米)和不粘者(粳米),特指专指黏者。

特指则“稻”与“糯”是同义词,泛指则不是。

6、重要的训诂专著:
(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
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著,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
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2)《方言》:共十三卷,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末扬雄所著,是我国最早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方言学和训诂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释名》:共二十七篇,东汉刘熙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采取声训的方法解释研究词义的词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对于探求词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编著的一部博采众说,注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

(5)《一切经音义》:唐释慧琳(或玄应,他也编有同名同类著作)编纂,是注释汉文佛典中字词音义的词典和训诂著作。

(6)《广雅疏证》:清代王念孙编著的一部注释《广雅》的训诂
名著。

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声音通训诂,论证严密,创获甚多,在训诂学上影响巨大。

(7)《经传释词》:清代王引之编著的专门研究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训诂专著,论证充实,断制谨严,多有创见。

(8)《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分为214个部首,共收4万7千多字。

该字典体例完备、引证详实,注音、释义都比较准确可靠,使用便捷,对后世的字典编纂影响较大。

(10)《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词汇训释的训诂资料汇编,该书对于考证古代词义和收集训诂资料带来极大便利。

(11)《助字辨略》:清代刘淇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训诂专著,总结了前代的虚词研究成果,对后来虚词和语法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2)《古书疑义举例》:清代俞樾编著,是疏通解释周秦两汉古书“辞例”的专著,涉及训诂、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对后代的古汉语研究有较大的影响。

(13)《马氏文通》:清末马建忠编著,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编著的古汉语语法专著,对后代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和研究影响深远。

(14)《词诠》:现代学者杨树达所著的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古汉语虚词词典。

7重要的训诂专家:
(1)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汉代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对古代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遍注群经,成就卓著,对后代学术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2)扬雄: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他所编著的《方言》是第一部训释方言的词典,也是一部重要的训诂专著。

(3)郭璞:晋代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高邮二王:指清代著名学者,高邮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都是清代著名的训诂专著。

父子二人学问精深、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成就卓著,是清代乾嘉学派的卓越代表,深受后代学者尊敬。

(5)章太炎:近代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著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语言训诂专著,对语源学、方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被誉为传统语
言文字学的“殿军”。

8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例子:如《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

”阮元《校勘记》:“《释文》无“水”字。

云:或作‘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9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
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10凡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或同一个词
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例子:《论语》中人名“申枨”,《史记》引作“申党”。

补充:校勘四法直训例子异文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