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药性质粒
耐药基因: 赋予宿主菌 一种或多重 耐药性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R质粒主要以接合方式从耐药菌传递 给敏感菌,使后者变为耐药菌,甚至多重 耐药性。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2)转化
敏感菌从环境中直接摄取耐药菌游离 的DNA片段。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肺炎链球菌可能通过转化方式,从亲 源关系近的青霉素耐药链球菌(口腔血链 球菌、缓症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中摄 取突变的pbp基因片段,通过基因重组,形 成镶嵌pbp基因。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呈高水平耐药 的原因是:形成镶嵌pbp基因,编码多种与 青霉素亲和力下降的PBP,因而需要更高 浓度的青霉素才能有效抑制PBP的功能。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3)转座
转座子,又称为“跳跃基因”,可在 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的自行转移, 这一现象称之为转座 。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凝固酶阴性 葡萄球菌等可粘附于固体(如导管、插 管、生物材料移植物)或腔道表面,形 成微菌落,并分泌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 将自身包裹而形成生物被膜,阻止抗菌 药物的渗透,产生多重耐药性。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细菌的耐药性
Resistance to Drug
1928年,Fleming很偶然地发现了青霉素。 1941年,青霉素正式用于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 的治疗从此进入抗生素时代。抗生素所向披靡。
青霉菌 抑菌圈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青霉素
抗生素的副作用?
耐药性
2011.4.18,《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 整治活动方案》
大肠杆菌肽聚糖合成过程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与UDP-胞壁酰五肽末 端的D-Ala-D-Ala结合,抑制四肽侧链形成。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竞争性抑制参与肽聚糖合成 所需的转肽酶、转糖基酶等。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种类 1、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G、耐酶青 霉素(甲氧西林)、广谱青霉素(氨苄西 林、阿莫西林)和酰脲类青霉素(派拉西 林)。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2、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他啶、头 孢曲松) 、第四代(头孢吡肟)
3、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4、头霉素:头孢西丁 5、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许多抗菌药物能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功能, 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细菌耐药性: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 抵抗力,即由原来敏感(sensitive)变为不敏 感或耐药(resistant)。
耐药
敏感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耐药性的程度用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临床上当某抗菌药的MIC小于治疗浓度--敏感 临床上当某抗菌药的MIC大于治疗浓度--耐药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能产生PBP2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 有低亲和性。
在β-内酰胺类存在时,PBP2a不被抑 制,可作为转肽酶等完成细胞壁的合成, 使细菌转呈耐药。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3、减少药物吸收
改变细胞壁的有效屏障或细胞膜通透性, 阻止药物吸收,使抗生素无法进入菌体内。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1、灭活作用
产生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 生素,使之转化为无活性的衍生物。这是细 菌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方式。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β-内酰胺类:青霉素酶、β-内酰胺酶、超广 谱β-内酰胺酶、金属酶 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 苷酸转移酶 红霉素:红霉素酯酶
例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 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二)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
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耐药基因 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作用方式为接合、 转导或转化。
可发生于染色体DNA、质粒、转座子等结构基因, 也可发生于某些调节基因。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 正确掌握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 用药量应保证血液或感染组织达到有
效抑菌或杀菌浓度,及时杀灭病原菌。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对耐药感染患者应 予隔离,预防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和暴发流行。医 务人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 抗菌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由细菌、真菌、放线 菌等产生的抗生物质,极微量即能选择性杀灭 或抑制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胞。
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1、阻碍细胞壁的形成
肽聚糖三维 结构的构建
跨膜转运 单体的形成
耐药菌株: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临床上常见的耐药菌
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3. 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 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 5. 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P)
细菌耐药性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四、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 ● 接合(conjugation) ● 转化(transformation) ● 转导(transduction) ● 转座(transposition)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1)耐药性质粒R质粒接合转移
耐药传递基 因:编码性 菌毛,决定 自主复制与 接合转移
新生霉素
←DNA多聚酶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利福霉素:利福平 抑制DNA依赖性 RNA聚合酶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4、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呈两极性
亲水端:结合膜上蛋白质 亲脂端:与膜中磷脂结合
两性霉素B等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
细菌耐药性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四、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RNA聚合酶β亚基
利福平
核糖体50S亚基23SrRNA(甲基化) 大环内酯类
核糖体30S亚基16SrRNA
链霉素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某些革兰阳性菌(如肺炎链球菌)和 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淋病奈瑟 菌)能改变其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PBP)的结构,使之与 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降低而导致耐药。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2、靶位改变
通过基因突变,造成抗生素作用位点变 异,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结合,失去杀菌 作用。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抗生素作用靶位
抗菌药物
青霉素结合蛋白 (转肽酶、转糖基酶) β-内酰胺类
肽聚糖侧链五肽末端D-Ala-D-Ala 万古霉素
DNA解旋酶或拓扑异构酶
喹诺酮类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1、合理用药,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症 病毒性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并
发细菌感染外,不宜轻易采用抗菌药物。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 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和配伍 在使用抗生素前,原则上除危重患者
外,应先从患者体内分离出致病菌,并做 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4)整合子(integron)与多重耐药
整合子是移动性DNA序列,可捕获外源 基因并使之转变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
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 到重要的作用。同一类整合子可携带不同的 耐药基因盒,同一个耐药基因又可出现在不 同的整合子上,介导多重耐药。
细菌耐药性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四、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在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的耐 药性,这是获得耐药性与固有耐药性的重要区别。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结核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与染色体多个耐药 基因突变的逐步累加密切相关。
革兰阴性杆菌窄谱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发生突变 (多为点突变),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 2个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能为整合酶 所识别,与插入功能有关。
● 中心序列:带有遗传信息,如常带 有耐药基因、转座酶基因。
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当转座子发生转座时,在插入部位引 入一个或多个耐药基因,使细菌产生耐药 性或多重耐药性。
通过转座方式,转座子可导致在单个 质粒中多个耐药基因聚集成簇,这是多重 耐药菌株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2、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
耐药菌株可将耐药基因转移至敏感菌株 中,使后者获得耐药性。
基因转移是细菌耐药性迅速扩散的主 要原因。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携带耐药基因的基因转移元件 ● 质粒(plasmid) ● 转座子(transposon) ● 整合子(integron) ● 噬菌体(phage)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多重耐药性(multiple-drug resistance,MDR)
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全 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性。即一种微生物对三 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
结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利福平、链 霉素耐药。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交叉耐药: 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 性质相同的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泛耐药性(pan-drug resistance):是指对绝大多 数抗生素均不敏感。
无论何时,消毒和隔离都是 对付病菌的好方法。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3、研制开发新型抗生素
一种新的抗生素从发现到临床应用,通常需 要6~7年。因此,尚难预料人类发明新的抗生素 的速度能否跟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已引发 对“后抗生素时代”来临的担忧。
● 改良现有抗生素 ● 寻找细菌内抗菌作用的新靶标
4、增加药物排出
利用能量依赖性主动外排系统,将不同 结构的抗生素同时泵出体外,使菌体内的抗 生素浓度明显降低, 呈多重耐药性。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细菌耐药机制不是相互 孤立存在的,2个或多种不同的机制相互作 用,决定一种细菌对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水 平。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细菌耐药性
尽可能使用窄谱、价廉抗生素,保 留广谱、新型和价昂抗生素作备用。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对于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 染,应采用“降阶梯治疗”
第一阶段:使用广谱的抗菌药物,以尽 量覆盖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
第二阶段:根据药敏报告,降级换用相 对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发生的 可能,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
2016.8.25,《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 行动(2016-2020年)的通知》
2018.5.30,《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细菌耐药性
了解耐药性的现状和产生机制 ● 正确地使用抗菌药物 ● 研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
细菌耐药性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四、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三、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 四、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的控制措施
四、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 而代代相传的耐药性,具有种属特异性。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干扰核糖体30S亚基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 (2)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干扰核糖体50S亚基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 (4)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5)氯霉素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3、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诺氟沙 星、环丙沙星) 抑制DNA解旋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