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老地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老地名厦门老地名
厦门老地图
1920年代厦门岛地图
担水巷
鹭江道担水巷,首尾300余米,巷口紧邻码头.早年厦门由于是海岛,缺淡水,市民用水,多靠水船卖水,时人称"船仔水",来自石码、后江埭、水鸡腿、牛家村等地。
因水缺,理发店理发不洗头;逢雨,千家万户屋檐下、天井里,大缸小盆接水储用.遇水船靠岸,常有穷人手捧竹筒向水贩哀求讨水,富户则雇苦力至码头担水,市民更成群结队肩挑水桶至此买水。
因进出均经此巷,巷内居民多靠担水、卖水为生.1926年,岛内华侨筹资200万银元筑建自来水厂。
卖水虽绝,巷名独留。
文灶(麻灶)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文灶属"吴豪保",因盛种油麻,名"麻庄",一名"麻灶".因方言中"麻"、"鳗"谐音,"鳗"乃贬称不务正业之徒,故雅称"文灶"。
是处有古刹万寿岩寺,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俗名"山边岩",此寺隐伏于绿荫蔽天松林中,一株古松高耸人云,宛如宝伞张盖,风过松声如涛,古有"万寿松声"美名,为厦门"大八景"一胜。
文灶乃城郊交通要衢,昔"后埭溪",为文灶与吴村分界线,溪上筑桥通行人车马。
本世纪20年代,溪床填筑为"后棣溪路",即厦禾公路一路段。
梧村(吴仓)
梧村古名"董内",传为董姓人所拓.宋未,节度使吴磷、吴玠有后裔名吴漾,自河南固始县流迁至此垦居,"吴村"地名始此。
尔后,族人出洋谋生,致富而归经营粮仓,又名"吴仓"。
抗战前,岛上日籍浪人横行,因利害攸关。
与同安"石浔吴"时起纷争,1923年"台吴事件"力最严重的一次火并。
"石浔吴"在厦门码头颇著实力,日浪人连连受挫,与吴姓遂结不解之仇。
昔日,"凤屿"犯人出狱,必至吴村理发修面,日浪人却撒野赖账,故受店主、路人谴责,对"吴村人"恼羞成怒,恨之入骨。
1938年5月,厦门沦丧敌手,日台浪人气焰陡增,大批歹徒聚劫吴村,清代所建吴英祠及无数村舍均遭一火焚之,禾山上霸、汉奸好林身遂改村名为"梧村"。
(吴仓-梧村,厦门话音一致,可以理解。
)
开元路
本世纪20年代,厦门城区港叉交错,海滩坡地起伏不平。
本埠商绅力倡开辟马路,推举林尔嘉、黄奕住为"市政会"会长,下设"市政局"负施工之责。
1920年动工,起自提督路头,沿提督街、竹仔街,经岐山祖庙、万寿宫、土地公祖、前溪仔、南猪仔巷至浮屿角,全长700米,路面及两侧骑楼人行道总宽14米。
其时,漳厦海军司令林国赓等以售地建房、卖房再建集资,然因经费拮据,土地收购、民厝拆迁亦波折丛生。
此路建成,蜿蜒曲折,市民戏称"蚯蚓街"、"水蛇路".1926年,铺水泥行驶汽车,为厦门首开第一条马路,命名"开元路"。
辟路前,此段本为崎岖羊肠小道.路中有座小山丘,名"岐山",丘顶一土地祠,将小路截为两段,丘下则万寿宫。
筑路时铲平小丘,拆万寿宫,移建土地庙于平地。
宋时,土地庙下即码头,今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立《土地公祖碑记》拓片可证。
方言昔称海船为"夹板船"或"呷板船",称厂房作坊为"寮"。
开元路"夹舨寮",乃当年造海船之街巷。
其近处为"鉫辘街"、"帆寮街",地名亦与造船业有关。
而外校场"栳叶街",则本岛与南洋通商之后,市民时尚嚼食栳叶、槟榔而出现的行业路名。
走马路(大中路)
走马路为旧城"外街"古街道。
相传,明末郑成功屯兵厦鼓,与随从往文圃山水操台观练水师,常策马经此,故得其名。
水操台下地名"廿四崎脚",因郑成功于此海边脱靴濯足,一名"脱靴崎"。
清末民初,此地店铺成行,市肆繁华,街巷四通八达,商业、手工业汇集,且为厦门"灯市"所在地,产品远销东南亚诸国。
凤凰山上的"小走马路",亦郑成功奔驰战马之道,在今定安路与武当分镇巷之间。
因土地庙有清道光金石书法家吕世宜"奏雅露社"题匾,地名"奏雅露"。
之后,以"走马路"谐音,名"小走马路"。
1931年,走马路、廿四崎顶、崇福楼三旧街拓建新马路,两头通大同与中山路,取名"大中路"。
顶大人(石顶巷)
相传,早年小巷内某住户,晨起门庭吊一尸,老小惊魂未定,地保已带官兵前来拘拿户主。
此户有10岁女童,临危毫无畏惧,更上前顶撞官大人,言称官府未查明真凶,滥捕好人云云,官兵无言以对,面面相觑,悻悻而退。
此事惊动四邻,人皆叹服,遂将此巷起名"顶大人"。
巷头一座王爷宫,民间称"王爷"为"大人",亦改名"顶大人宫"。
一说,镇海路与本部巷交叉处,昔有一石形如马,传谓神马所化,地名"马仔石"。
毗邻有清兵习箭场,地名"箭场仔",后合名"马箭巷".清代提督大人至箭场观射,官兵在此搭棚恭候,等大人驾到开始比武。
"等"、"顶"方言谐音,地名遂称"顶大人"。
毗连之巷曰"石狮王",以巷内奉祀石狮得名。
后两巷台名"石顶巷",沿用至今。
浮屿
浮屿,今处思明北路与厦禾路之汇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日以继夜,曩昔固一泓汪洋,万顷碧波中一屿浮水而已,故有"浮屿"之称。
清至民初,一桥长数十丈抵海中"浮屿",桥头建妈祖庙名曰"桥头妈宫"。
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庙宇重修,仰光信士邵胜万捐白石佛一尊,庙内香烟袅袅,久盛不衰。
嗣后,福州发大水,浮屿海边漂来"五帝"神像,居民遂盖"雷音殿"供奉。
每逢神诞,福州人纷至其殿顶礼膜拜。
岁月沧桑,浮屿周围水域于20年代填力陆地,昔日海中小屿,亦湮没于楼房道路中。
时至今日,欲知其位置,约当厦禾、大王及小学三路地界中。
(厦禾路、大王路、小学路三路那应该就是在现在的大同小学这个位置了。
原来这里是个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