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世遗环秀山庄(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世遗环秀山庄(下)
苏州世遗环秀山庄(下)
下篇——大师叠石秀江南
北门在廊前筑成半亭形式,以区别此路的不同。
门内是另外一个庭院,却有一种苍翠舒爽的感觉。
院子三面都是围廊,居中的空间之中是两棵大树,东为玉兰西为桂花,这就应了一个非常吉利的口彩——金玉满堂。
此进落底是一座抬梁结构的厅堂,名叫有谷堂,堂内按照清代常规布设家具。
从堂边的回廊走出,为一复原的大型建筑,此厅堂是山庄内独体建筑中最大的一座。
这就是四面厅,一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
堂内悬匾一块,为红学大师俞平伯手书的“环秀山庄”四字(俞平伯为清代国学大师俞越后人,位于人民路马医科巷内的曲园就是其故居,现免费开放),另一吸引人注意的是厅堂内摆放的一套使用贝壳作为镶嵌装饰的红木家具,相当抢眼,也不多见。
厅堂不象很多其他园林之内的建筑有太多的装饰,也不象浙江等地的厅堂建筑那样拥有很多雕刻,这座四面厅显得非常朴实、非常雅致,虽说是环秀山庄是清代落成,但此厅以及前面的有谷堂,在建筑的装饰以及继承的风格来看,却是沿袭了明代追求纯朴、淡雅的思路。
如果沿着厅堂西面走,这一路就是一组后来复建的建筑。
这组建筑在个人眼中非常成功。
这排建筑就是边楼,是一组由不同的单体建筑合成的,从整体看这是一组以两层楼的格局为基础的建筑,但是其间又结合进了楼、阁、廊、轩等建筑形式,又有云墙、漏窗、花窗等作为辅衬,粉墙黛瓦、青砖朱漆,没有一点堆砌造作,只给人一种极为舒适的感觉。
由边楼的南端进入参观,起始就是一个两层的阁,阁的底层内有一副对联,却写出了整个环秀山庄的美妙:园林占幽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補秋奇峰环秀。
从联中,可以看到园中的飞雪泉、涵云阁、補秋舫和假山,都是在历史上就享有盛名的景点。
边楼不长的走廊中,却有多处可驻足品味的看点。
首先就是走廊墙体上那一排漏窗,每一个漏窗都有自己不同的花饰和造型,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
其次就是苏州园林中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东西——嵌在墙内的名家法帖。
文人也好、士大夫也好,在苏州造院子,这风雅两字是断断不能含糊了的,不论这个园子的主人是否真的爱好这些东西,哪怕主人不是这类东西的发烧友,那么在此他也未能免俗地附庸了一把。
文人花园中,对这些东西往往是比较看重的,一般都会选取名人的书帖、小品画、扇面等,再雕于砖上嵌在墙内。
一是让自己时不时可以欣赏一下,另一是向友人炫耀自己。
真心喜欢也好,附庸风雅也罢,环秀山庄之内这短短的边楼走廊墙上,还真是看到了好东西——明代文徵明的行书《赤壁赋》。
园子的北底就是補秋舫,这类似旱船的建筑是园中比较出色的地方,可能是主人昔日的书斋所在。
其花窗也是园中诸建筑中最为精美的。
当然,整个园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就是那座假山了。
环秀山庄凭借着这假山一路从市级文保直直晋升入列世界遗产,那么这假山也必然是有过人之处的!
假山是苏州园林的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早的构筑假山,可能是文人官宦表达自己归隐入山,不再出世的那种清高脱俗的调调。
后来分山裁水成了园林景观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个科目。
苏州园林的假山,多受地形和面积的限制,不仅大型山石运用不多,而
且叠石的表现手法也不同。
比如以前曾提到的王洗马巷7号万氏庭院中,书斋之内仅布少数石峰,池塘边也仅仅采用少量湖石叠砌。
而狮子林、耦园这等中型园林,就使用较多的山石来形成一种真山真水的意境。
分山,讲的是利用山石湖石的堆砌,将园林的各个功能板块区分,已达到障眼、融景、穿插、借景、呼应等效果。
而环秀山庄的假山,不仅做到了这点,而且还是苏州园林各类假山中,源自自然、最有真实山水意境的一座。
嘉庆年间,大学士孙士毅的后人感觉自己的花园缺少一座像样的假山。
苏州的假山种类很多,当时比较流行的是使用太湖石,当然如果能够觅到花石纲的遗物就更好了,可是这种东西太难弄到手。
要么就采用叠石造山,或用黄石或用小块的太湖石。
孙家后人想到了“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的叠山圣手戈裕良。
人是请来了,这位胸中有丘壑的大师围着山庄走了一圈又一圈,细细地观察。
他发现环秀山庄院子不大,四周围墙高耸,不能象拙政园那样去借景、而且园子已经成型,也无法象狮子林那般放开手脚去规划。
他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大石山,于是一个源自苏州郊外真是山林的假山就这样有了方案。
大师就是大师,尽管在那时他们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一群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无法阻挡他们留下一件件传世作品。
同样这座假山,就是利用了很多小型石块,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叠出一座浑然天成、极具真山神韵的假山。
此山一出,天下谁于争锋?从清代开始,园艺专家、文人都对此山给出了极高评价。
俞越提联“丘壑在胸中看迭石流泉有天然画本;园林甲吴中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现代园林大师陈从周说:“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
”建筑大师刘敦桢赞:“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为第一。
”换句话说,戈裕良堆叠的这座假山,已经成了中国古代叠山的
一个里程碑,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颠峰之作。
登临山石,才能感悟此山,置身山中,有身临峡谷之感受。
山分前后两山,有巨石磅礴的气势,也有一峰突起的神韵。
在前后山峰中,能看到来源于现实的峭壁、峡谷、山涧、石洞,小径蜿蜒深邃,两侧峰石嵯峨。
只有看着曲折的石桥、看着几曲清流、看着悠闲甩尾的红鲤,才会消除身在山中的错觉。
而大石山上天桥的景观,在此地竟然也能找到对应点。
出主体,在园子的西北还有一部假山的余脉,这里就是颇有盛名的飞雪泉。
此泉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一处活水,观赏此泉最佳地点当数与边楼廊接的闻泉亭。
园子东北角土坡(疑为开挖池塘所堆)上的“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则是观赏后部假山的最佳点。
很幸运,整个游程中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园子中除了飞雪泉的流水声外,就是悦耳的鸟鸣了。
我知道,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置身于人工堆叠的假山中,去感悟由假入真的绝妙意境。
倚着闻泉亭中的美人靠,或闭着眼睛听听泉声;或趴着栏杆逗逗小鱼;或望望苍翠的树木和细腻的建筑,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享受。
要是面前在放上一个茶壶、不远处的“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上略微地响起那么几声评弹,那可真是一种完美的生活。
而这种生活,却实实在在是我们的先人最普通不过的日子,现在这种普通的日子成了一种奢望,有钱有时间的人也不过偶尔为之,如今这种普通生活有了一个新名词,也行成就了一个产业,那叫休闲。
也难怪古人都说苏州就是享乐的城市,连粗人到了此地都会变得精致。
环秀山庄这个小小的园子,让我领略了以小见大的园艺手法;让我切实享受了难得的安逸。
如果说这种古人天天能够感受的舒适、幽静与雅致的生活是一种颓废和堕落,那么我会仰天大喊:“让这种颓废和堕落来得更猛烈些吧!”
尖兵写于2008年5月27日星期二同程网首发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