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在线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质在线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赵忠辉;方全国
【摘要】针对煤质在线检测技术在煤炭行业应用日益广泛和迫切的现状,介绍了以瞬发γ中子活化分析和双能γ射线等为代表的7种典型常规和以多能X射线吸收法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法(LIBS)等为代表的3种新兴的基于无放射源的煤质在线检测技术,着重分析了其基本原理、技术特点、技术成熟度与适用范围.通过分析可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煤中硫分的检测需求将日益凸显,基于无放射源的综合煤质在线检测技术将成为发展方向.
【期刊名称】《煤质技术》
【年(卷),期】2017(000)004
【总页数】4页(P18-21)
【关键词】煤质在线检测;瞬发γ中子活化;双能γ射线透射法;多能X射线吸收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
【作者】赵忠辉;方全国
【作者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检测分院,北京 100013;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100013;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3;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检测分院,北京 100013;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100013;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533
0 引言
煤质工业分析中,通常采用烧灼法进行实验室的离线分析,即须经过采样、破碎、缩分、制样等前处理环节,之后送至化验室进行分析,数小时后才能得出分析结果,不能及时获得煤质信息。
在线检测技术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相比,能够实现煤灰分、水分等信息的快速检测,解决了传统方法的采样、制样、化验工序复杂问题,规避了结果滞后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大幅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检测结果更客观。
因此,在煤炭的生产、贸易和应用过程中,煤质在线检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各主要产煤国如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波兰等在煤质在线检测研究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均有专门的机构从事相关研究。
由于煤炭在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因而近年来其在煤质在线检验研究方面投入力量减小[1]。
1 煤质在线检测技术现状
煤质在线检测技术核心的检测为灰分检测,其他检测包括水分和热值等指标的检测。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煤中硫分的检测需求也日益凸显。
1.1 灰分在线检测
具有代表性的在线检测技术主要包括:
(1)中子瞬发γ射线活化分析;
(2)双能量γ射线透射法;
(3)射线反散射法;
(4)低能γ射线反散射法;
(5)高能γ射线湮没辐射法;
(6)天然γ放射性测量法;
(7)近红外分析法。
目前已工业化且广泛应用的在线分析技术主要包含瞬发γ射线中子活化分析法(PGNAA)和双能量伽玛射线透射法,二者均为有放射源的核辐射检测技术。
1.1.1 瞬发γ射线中子活化分析法
基本原理:采用经过慢化后的热中子照射原煤,使煤中的各元素与中子发生热中子俘获反应,激发态原子核放射出不同能量的特征γ射线后达到稳定态。
其原理如
图1所示。
图1 中子活化原理图
通过检测特征γ射线的能量可辨别煤中元素的种类;通过检测特定能量γ射线的
数量可辨别对应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
根据热中子源产生的不同,有252Cf裂变中子源、电控脉冲中子管和Am-Be中
子源3种。
其中,252Cf产生活化中子,寿命2.64 a,但不能检测C、H、O等元素;而中子管利用高能粒子(如电子)对靶原子核(即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进行撞击,
可真正进行全元素检测,但中子管的寿命受氘和氚半衰期的限制,国外技术寿命最长20 000 h(约2.28 a),价格十分昂贵,采用中子管的瞬发γ射线中子活化分析
法在国内尚未见工业化应用的案例;Am-Be中子源的比放射性低,但单纯放射源的价格可高达百万元,目前还未有商业应用。
采用中子源的瞬发γ射线中子活化分析法在工业生产上已有一定量的工业化应用,进口产品主要以赛摩费舍尔为代表、国产主要以丹东东方测控为代表,不仅可进行灰分分析还可进行元素(尤其环保要求的硫元素)分析,但PGNAA 的核心技术能谱处理方法、稳谱技术以及长寿命密封中子管、中子源基本被国外垄断[2],价格一
直居高不下(进口约600万元~700万元、国产约300万元~400万元),加之中
子源的强放射性等多重因素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1.1.2 双能量γ射线透射法
采用低能和中能的双能量γ射线即241Am的低能γ(约60 kev)射线和137Cs的
中能γ(662 kev)射线透过被测煤样。
低能γ射线的减弱取决于煤的灰分值和煤层
厚度,中能γ射线的减弱只取决于煤层厚度,与煤的灰分值无关。
采用闪烁探头
把透过煤层的2种能量射线转变为2种不同的电信号,电信号的强弱变化包含了
煤灰分值和煤层厚度2种信息,其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双能γ煤质检测原理图
该方法把煤看成是由2种不同原子序数物质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即低Z元素(C、H、O、N)和高Z元素(Si、Al、Ca、Fe)。
一般情况下低Z元素中C是主要成分,高
Z元素中Si和Al是主要成分,Si、Al对60keV γ射线的质量吸收系数相近,因
此将煤看成二元混合物的模型基本上符合实际。
但由于Ca、Fe(特别是Fe)对
60keV γ射线的质量吸收系数比Si、Al的约大3倍,其少量变化将引起测量结果
较大变化,从而带来较大误差。
一般情况下,同一矿井下或同一开采层面开采的煤,其高Z元素(Si、Al、Ca、Fe)之间比例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因而双能量γ射线透射法能够应用于实际。
但对于
火电厂该煤炭来源复杂的场合,测量误差加大。
另外,重介洗煤厂的产出精煤中会含有铁磁介质,若脱介效果欠佳,煤中较多残余的铁磁介质将影响煤的灰分测量。
从测量精度、技术经济性、技术成熟度、适用环境等多方面考虑,双能量γ射线
透射法是目前最适合煤灰分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中国采用的灰分仪绝大部分是采用此种技术。
针对该方法对Fe元素的敏感性,对于铁含量高、硫含量高等特殊煤质的检测,通过增加1种能量的射线,同时测量铁的6.4 kev KX射线的强度来修正铁元素波动引起灰分测量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
其适用范围和提高了高灰、高铁煤种的检测精度;但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不能检测硫分又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1.1.3 其他检测方法
射线和低能γ射线反散射法对煤的几何条件要求很严格[3],难以实现真正的在线
测量;高能γ 湮没辐射法中,高能射线穿透能力强,屏蔽困难,辐射安全性差,
且对灰分的测量灵敏度较低,不能广泛应用;天然γ放射性测量法,不使用放射源,通过测量由煤的天然放射性引起的γ计数率确定煤灰分,但天然放射性含量
只有百万分之几,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天然放射性本底影响,且煤中矿物质与其天然
γ放射性的含量相关性不确定,测量准确度不高[4]。
红外光谱分析不适合分析含
水样品,因为水中的羟基峰对测定有干扰;定量分析时误差大,灵敏度低,在图谱解析方面主要靠经验,定量分析困难。
以上几种方法,或对被测样品制作要求很高,或测量精度不高,已基本被淘汰或未得到广泛应用,在此不做详述。
1.2 水分在线检测
微波测试法主要用于煤中水分的测量[5],其基本原理如下:微波该高频电磁波透
射介质时产生的功率衰减、相位改变主要由介质的介电常数、损耗角正切值决定。
水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值远高于一般介质,故含水介质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值主要由水分含量决定。
微波从微波发射源发射而出,透过物料后被微波接收器接收。
根据微波功率的衰减和相位移的改变即可计算物料中的水分含量。
目前,煤中水分测量广泛采用微波透射法,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均可满足现场要求。
1.3 热值的计算
对于煤的发热量即热值,目前还未能有技术手段实现在线直接检测,而均采用间接计算的方法。
煤中灰分、水分和发热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灰分、水分含量与热值负相关[6],通过理论公式和经验数据可得到回归方程并计算出煤发热量。
对于不同的灰分检测方法,得到的参量越多,计算出煤发热量越准确。
2 煤质在线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升,煤中硫分的检测需求将日益凸显,无放射源的综合在线检测技术将成为发展趋势。
在此背景下新技术不断兴起,代表性的有:多能X射线吸收法、X射线荧光法(XRF)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法(LIBS)等。
2.1 多能X射线吸收法
多能X射线吸收法为1种新的技术,通过被电场加速的电子轰击金属靶产生人工
射线,人工射线中不同能量区间的射线与煤中各元素的作用截面不同,能量较低的射线对Si、Al、Ca、Fe等元素变化均敏感,能量居中的射线对Ca、Fe等元素变
化更敏感,能量较高的射线对密度变化敏感,对元素含量变化不敏感;利用探测器测量被煤衰减后的射线能谱,可分析出3种能量区间的射线强度变化,利用射线
的衰减规律建立方程组并进行求解,即得到C与Si、Al以及Ca、Fe、S之间的含量比例,从而可求得煤灰分、硫分与发热量。
其中硫分的检测,根据黄铁矿(主要
成分FeS2)中的Fe含量计算得出部分S的含量,再通过对比和校正得到全硫(包括黄铁矿、有机硫和硫酸盐)的含量。
通过增加选择更多的能量区间,计算误差将会更小,进而提高测量精度。
其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多能X射线原理图
采用人工射线,不使用放射源,关闭射线发生器,没有任何射线输出;引入合适的多能量人工射线,将原二元混合物模型修正为多元混合物模型,从而降低煤中高Z 元素比例变化对灰分检测的影响。
利用多种能量的射线,可同时检测煤炭灰分和硫分;射线能量较低,放射源许可更容易或豁免。
但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对被测煤流做如下要求:粒度13 mm以下,皮带上煤流厚度3 cm以上、宽度10 cm以上。
目前该技术已在神东准能黑岱沟洗煤厂进行了工业化试验,效果有待验证。
2.2 X射线荧光法(XRF)
该方法利用X射线管产生入射X射线(一次X射线)激发被测样品,受激发的样品
中的每一种元素会放射出二次X射线,且不同的元素所放射的二次X射线具有特定的能量特性或波长特性,测量上述放射出的二次X射线的能量及数量即可获得样品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及含量。
X射线荧光原理图如图4所示。
图4 X射线荧光原理图
该方法可检测原子序数大于11(Na)的所有元素,即其具备了灰分和硫分的检测功能。
Al、Si激发效率和对应的特征X射线能量低,导致易受空气影响及测量煤层厚度极低,被测样品需预处理制成粒度0.2 mm以下,并需配置专用制样系统;系统复杂程度高,维护量大。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法(LIBS)
该方法利用高能脉冲激光照射被测物体表面,激光脉冲的时间宽度在纳秒量级,激光使物体表面的微小区域内产生等离子体,测量等离子体中各种元素发射的特征光谱以分析各种元素的含量。
其原理如图5所示。
图5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原理图
激光在物体表面作用深度为微米量级,测量煤炭样品代表性差,因而就需要被测样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被测样品需预处理为粒度在2 mm以下、厚2 mm以上、直径5 cm以上的煤饼或煤棒。
系统的复杂程度高,维护量大;仪器价格昂贵,另外高能激光也限制了在有防爆要求场合的应用。
该技术基本被国外垄断,比如美国的TSI公司;国内也在积极研究,如贝恩讯谱公司与万州港电公司联合开展了“高能量脉冲激光技术在电厂煤质在线检测的应用研究”,目前尚未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效果有待验证。
3 结语
(1)分析了煤质在线检测技术现状,在煤质灰分检测方面介绍了7种典型技术,着
重分析了各自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使用范围,以中子活化和双能γ射线为代
表的煤质在线检测技术是目前较成熟的技术,在工业化应用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煤质水分检测方面,微波透射测水是被大量实用证明的可靠检测方法;煤的发热量检测方面,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能实现在线直接检测,均是采用间接计算的方法,即根据测得的灰分、水分,通过理论公式和经验数据得到回归方程后计算而得。
(2)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煤中硫分的检测需求日益凸显,具备硫分检测功能的煤
质在线检测系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3)基于无放射源的煤质在线检测技术将成为发展方向,以多能X射线吸收法(MXRA)、X射线荧光法(XRF)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法(LIBS)为代表的无源或准无源的在线检测技术已经兴起,并有初步应用,效果有待工业化验证,但其必将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衣宏昌,梁漫春,林谦.在线煤灰分检测技术在中国的应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6(5):39-41.
[2] 贾文宝,黑大千,单卿.PGNAA技术在国内煤炭行业中应用现状及问题[J].核工业技术,
2011(10):70-73.
[3] 程栋,滕召胜,黎福海,等.一种新型煤灰分双能量γ 射线检测方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5):1510-1514.
[4] 衣宏昌,梁漫春,林谦.基于辐射测量技术的几种煤灰分检测方法的比较[J].选煤技术,
2004(2):54-55.
[5] 方全国.煤质在线分析技术原理及应用[J].煤质技术,2006(6):23-25.
[6] 赵忠辉.煤质在线检测和机械化采制样一体化技术研究[J].煤炭技术,2016,35(4):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