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云崖寺等石窟的调查简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浪云崖寺等石窟的调查简报
2005年7月,甘肃省文物局中小石窟调查组东部小组对庄浪石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作初步整理,供各位学者研究参考。
云崖寺石窟位于庄浪县城东30km的韩店乡黄草村,该石窟是以云崖主山为中心,在半径5km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寺、西寺、红崖寺、佛沟、朱林寺等,形成了一个石窟群。
本次调查由于西寺石窟山体坍塌,道路断绝,难以到达,没有进行调查,对其他几个石窟都进行了实地调查。
另外,对位于通边乡陈家堡村的陈家洞石窟也进行了调查,在此一并予以介绍。
一前人的调查和研究情况
由于庄浪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与外界的交流活动,加之石窟分布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保存情况也比较差,因此,学术界对这一处石窟的关注还很不够,早期基础性的调查工作也较为缓慢。
早期的文物普查中,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曾组织对云崖寺进行过简单的调查,但并没有较全面的文字或图片成果的发表。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文物出版社出版图书的需要,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等对陇东地区的石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但出版的《陇东石窟》对云崖寺石窟的反映并不很全面。
20世纪90年代,
张宝玺主编的《甘肃石窟艺术,雕塑编》出版,也仅是在甘肃石窟分布图中标注了庄浪石窟,文字和图版较为简略。
20世纪90年代,程晓钟开始对庄浪石窟进行了多次调查,并先后发表了《庄浪云崖寺石窟内容总录》、《庄浪陈家洞石窟》等,使学术界开始对庄浪石窟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之后,程晓钟又会同敦煌研究院的孙修身、兰州大学的杜斗城等先生再次对云崖寺石窟进行调查,并绘制了部分线描图,最终形成为《庄浪石窟》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对庄浪石窟最完整的调查研究成果。
本次调查对凡能到达的洞窟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测绘,并且对一些洞窟的年代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二洞窟介绍
1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所处的主山,位于整个石窟群的中心区域,下有云崖寺河(图版27),主要洞窟(第1-10窟)分布在高约80m的峭壁上的一个突出大致水平状岩石平台上,个别洞窟的位置较高,需开凿和架设栈道方可到达。
另外还有部分洞窟分布在山体下和后山。
第1窟,平面方形圆拱顶,高1.30m,宽1.24m,深0.90m。
正壁开凿一方形小龛,高0.76m,宽0.63m,深0.10m。
窟门呈方形,高1.02m,上口宽0.54m、下口宽0.75m,进深0.32m。
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布局为正壁龛内一坐佛,龛外两壁各侍立一弟子,左右壁前各立一菩萨。
坐佛残高0.65m,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图1)。
第2窟,平面方形平顶,前壁已毁,形制不清。
洞窟面阔2.28m,进深1.65m,高1.65m。
窟内三壁前均有坛基,上有方形佛座,并各有一佛,为三壁三佛的布局,每身佛两侧都有胁侍菩萨。
佛作低平肉髻,面相方圆,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衣;袈裟下摆在佛座前作人字形分为左右两辦,衣褶摆布流畅。
菩萨残损严重,基本形象尚完整(图2)。
第3窟,方形敞口浅龛,高2.25m,宽2.58m,深0.60m。
龛内石胎泥塑一坐佛,着双领下垂袈裟,结禅定印,结跏趺坐。
壁画残存背项光,绘有火焰纹和忍冬纹(图3)。
第4窟,形制为摩崖敞口浅龛,高3.65m,宽3.80m,进深1.03m。
龛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三身像。
中间主佛高2.53m,佛作低平磨光肉髻,面相圆润,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分别结与愿印和无畏印。
袈裟下摆层叠于台座前。
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2.80m,姿态基本相同,头戴莲辦宝冠,宝缯从冠两侧弯曲下垂于上臂外侧;颈下有桃尖形宽项圈;一手持花置于胸前,一手握圆形并结有丝带的饰物于身体外侧下垂;披帛自双肩下垂,又在膝部交叉回绕(图4)。
第5窟,俗名玉皇阁,在原有的洞窟前面有现代建造的木结构建筑。
洞窟形制为平面近方形的平顶敞口,宽 3.26m,进深
2.73m,高2.70m。
窟内后壁有高坛基,坛基上塑像为现代作品。
第6窟,平面横长方形为平顶,方形窟门。
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又凿出数道坛台,于上塑像。
窟高4.70m,宽7.20m,深4.25m。
两侧壁上各凿两层坛台。
正壁坛基上塑三个束腰形须弥座,上塑一佛(图版28),佛两侧各塑一身胁侍菩萨,两侧壁塑十六罗汉,在上层的小坛台分别塑有小型的菩萨、天王以及城门等建筑,其中的城门等建筑可能是表现佛经故事的某情节(图5)。
第7窟,平面横长方形为平顶,方形窟门,高4.14m,宽9.50m,深6.10m。
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又凿出数道坛台,于上塑像。
正壁有三个束腰须弥座,左右壁前正中各有一束腰须弥座,座上有仰莲式佛座,各塑一佛(图版29),身后有莲辦形背光,并在贴体的位置凿出内凹的身光。
两侧壁主佛两侧均有胁侍菩萨,各须弥座之间有较低坛基,从现存的残迹看,在低坛基上也塑有小型佛像,总体为五佛供养。
窟门左右两侧亦有退台式高坛基,两侧各塑三菩萨共六身造像。
两侧壁上各有三道通长雕凿的坛台,上作小型造像,大多已经残毁(图6)。
第8窟,方形敞口龛,残。
第9窟,方形敞口,正壁前凿高坛基。
窟高5.10m,宽4.7m,深3.60m;正壁坛基高1.25m,宽1.40m。
坛基上为近代塑像。
第10窟,平面纵长方形平顶,窟内沿四壁凿低坛基。
窟内高5.07m,宽6.90m,深8.38m。
窟门方形,上部残毁,残高4.54m,宽2.59m,进深1.63m。
造像及壁画无存。
窟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块石碑,为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和《云崖刊石撰书碑》。
《主山云崖寺成碑记》碑文较长,现将部分节录于后:
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国初,为安王属士,厥田亦为所有。
及王绝故,洪熙初元敕赐韩藩,钦遵恒业,迄今二百余年。
然立刹虽远,萁(葺)理未竟,住持释子真晓,仰承德意,多方募化,鸠工集赀,凿石为洞,佛像、伽蓝、护法诸身法身,咸以石为质,彩饰刻画,各极工巧。
厥初时重修气象,巍然一大备矣……厥山接迹秦巩、关山,绝顶有五方佛洞,下为绝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