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之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之轩
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
东部为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网师园西部为内园。
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密",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
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推窗见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周围的傲腊梅、红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屋内,却似室外,极富诗情画意。
“冷泉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黝黑光润,叩之铮琮如金玉,是灵壁石中的珍品。
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令人赏心悦目。
中部是以彩霞池为中心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环池亭阁山水错落映衬,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疏朗雅适,廊庇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
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镜, 将穹庐似的天宇一下子变成了无限伸展的浑圆世界。
池波平,倒映蓝天白云,高楼复廊,亭亭阁阁,古柏白松,相映成趣。
风乍起,吹皱一池绿水,楼阁摇曳,山石游移,曲桥飘迤,山水画轴,景动画移。
天空水池连成一片,神仙府邸,让人心旷神怡。
绕池一周,可廊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
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
小山丛桂轩花园之门在轿厅西侧,门楣上有清乾隆年间宋氏时的砖额“网师小筑”,点出渔翁之小园,具小巧精雅之特色。
入园门即见小桥流水,园景之一隅。
沿廊西行即至小山从桂轩,为一座小巧精致的四面厅,卷棚歇山屋顶,面阔三间,三面回廊。
厅南一排花窗粉墙之下,湖石假山,峰石起伏,桂树成丛,间有海棠、腊梅等花木,成为厅之对景,故取北周文学家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句,情景相符,其匾题为“小山丛桂轩”。
并有清代何绍基撰对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写景抒情,成
为小山丛桂轩周围景物的形象写照。
人在轩内,四ifii置窗皆成景:南对湖石小山,丛桂飘香;北置冰梅纹圆窗,云冈黄石假山屏立;东侧山涧溪流,并在住宅墙面上巧妙地以攀缘附壁的木
香形成春景画面;西边曲廊和蹈和馆之间,羽毛枫潇洒入画,室内外空间融汇一体,虽在室内却
置身在琳琅满目的园景之中,使人赏心悦目,心胸畅朗。
轩•《园冶》中说"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
”意思是说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
把建筑置于高旷之处■可以増添观景之效果。
这里的"轩轩欲举”,指虚敞而又高举之意。
取自《酉阻杂俎》:"明皇召李白于便殿,
神气高朗•轩轩欲霞举。
"
讲究中轴线对称布局•而是比较随意。
当然也有的轩处在中轴线位子•但相对来说总是比较轻快,不甚拘束。
北京颐和园谐趣园北部山岗上有霁清轩•后山的西部有倚望轩、勾虔轩.清可轩等' 承德避暑山庄中有山近轩.有真意轩等,其布局大部分都是不对称的。
扬州个园中的宜雨轩,与园的入口也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而是两者相差约2米。
苏州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不但两边不对称,而且做得很狭长,好像是一条廊。
此建筑的取名比较特别•它来自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此轩临水而建,玲珑空透。
此园中还有小山丛桂轩,位于园的南部。
此名是取《基辞•小山招隐》中句:"桂树丛生山之阿”和庾信的《枯树赋》中句:"小山则丛桂留人。
”顾名思义,这里有桂花数丛。
院中看松读画轩■位于园之西北。
此建筑之名是由于轩前种植有松柏姿态奇特古怪又很入画。
此景可谓"立体的画”。
(沈
福煦
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卮1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
园林艺术法则已在前面加以论述•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
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主景与配景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
突出主景的方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 f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
2.轴线对称法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百乌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4•构图重心法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r使全局规划稳定适
中。
5•园中之园法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胜。
二层次与景深
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
中国
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
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
(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
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
以増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
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
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
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民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民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民障起来。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
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借景的类型有:
1 •远借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
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
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
常常需登高远眺。
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2 •邻借(近借)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
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 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
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 ,就是很好的一例。
再如邻彖有一技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可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
如"一技红杏出墙来” •"杨柳宜作两家春/ "宜两亭”等布局手法。
3 •仰借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
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
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
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4•俯借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f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
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5•应时而借系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的景观。
对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春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
冬日冰雪。
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浓荫覆盖,秋天层林尽染, 冬天树木姿态•这些都是应时而借的意境素材。
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
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
二则引人人胜。
一股多用雕塑.山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
f
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
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
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
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 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増加风景层次。
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 分景与隔景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
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
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如颐和
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
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 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 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
类似嬉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増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
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透漏近似,略有不同。
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
这里, 景前无遮掛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掛为"漏” •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
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増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 点景与题景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
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
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题咏的对象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亭台楼阁.大门小桥.假山泉水.名木古树还是自然景象都可给以题名.题咏,如颐和园.知春亭、爰晚亭.南天一柱.迎客松、兰亭.花港观鱼、碑林等。
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点出了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并有宣传装饰和导游的作用。
各种园林题咏的内容和形式是造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创作设计园林题咏称为题景手法•它是诗词.书法、雕刻.建筑艺术的咼度综合。
九. 朦胧与烟景 和中国画一脉相承r 在园林中巧用天时地利气候因素,创造烟雨標陇景观,
是一种独特 的造景手法。
如避暑山庄有"烟雨楼”,因处于水雾烟云之中,再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 云烟之美。
北京北海公园有"烟云尽志"景点。
更有甚者,宋徽宗皇帝主持良岳造园, 甚至命人用炉甘石(烟硝)置于山间水边,使之吸潮生雾,创造"悠悠烟水,淡淡云山" 的迷离景象。
又如号称泉城的济南•有古诗赞曰:“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是把泉涌动态和云菖雾华之美结合起来的朦胧之美。
运用大自然景色的四季变迁•创造春夏秋冬景观,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色。
四季造 景,表现在景区划分、植物配置.建筑景点.假山造型等方面。
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 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
用树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
利用山石造 景者有扬州个园的春石笋■夏湖石■秋黄石.冬宣石作法。
运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闻荤.
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进行大环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湾.红叶岭、松拍 季相的认识,对造园甚有益处,如园林植物上"春发.夏荣、秋萧.冬枯"或"春莫.
夏荫.秋毛.冬骨”。
“春水绿而澈艳,夏逮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
"春云如白鹤,……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轻浪•……冬云澄墨惨翳■……总之,
按照四时特征造景,利用四 时景观赏景,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坡等。
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游栖霞山、夏去清凉山.e
覆舟山的赏景习惯。
画家对
时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