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寒山寺,建于佛教shèng______行的梁天监年间,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chà______。
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zhì______人口,寒山钟声传bō______中外。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______(别具一格别开生面),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______(陈列陈设)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shèng______行②名chà______ ③脍zhì______人口④传bō______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面的横线上。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1)______,草色入帘青。
(______《陋室铭》)
(2)乡书何处达,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3)不应有恨,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马作的卢飞快,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5)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6)______,都护在燕然。
(王维《______》)
(7)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______。
(诗经《蒹葭》)
(8)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3.下边的宣传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镇湖刺绣的,请提炼出四个关键词。
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是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美丽小镇,这里三面环水,位置独特。
镇湖秀美的山水文化见证了镇胡1700多年传统刺绣工艺;代表“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镇湖刺绣的内容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异草到现在的山水风景、人物肖像等,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不断创新。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5.名著阅读。
(1)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下面的诗句涉及了哪三个梁山英雄?请依次写出他们的姓名。
①只因义勇真男子,降伏凶顽母夜叉。
②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3)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先后描写了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大战役,这三大战役的胜方指挥官分别是吕蒙、周瑜、曹操。
B.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原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主人公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一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战士。
D.《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藤野先生》等都是其中的作品。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回答各题。
巴陵①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释】①巴陵,湖南岳州。
诗人贾至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好友王八员外被贬长沙时,贾至给他送行。
(1)试分析首句中“柳絮”这一景物的作用。
(2)末句“离恨空随江水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
7.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义不相同的两项。
______
A、念无与乐者陈胜、吴广喜,念鬼《陈涉世家》
B、相与步于中庭飞鸟相与还《饮酒》
C、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D、水中藻葕交横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与朱元思书》
E、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2)联系全文,说说你从“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中读出了哪些内容?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安世①,字器之。
父航,终太仆卿。
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
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谏官②,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③.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脱④有触许⑤,祸且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⑥.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⑦,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刘安世:宋代大臣。
②谏官:谏议大夫,纠正皇帝言行过失的官员。
③在言路:指当谏官。
④脱:假:使。
⑤触忤:触怒(皇帝)。
⑥抗辞:直言批评。
⑦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翻译句子。
①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②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2)“明目张胆”这个成语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本文中是一个褒义词,结合上下文大胆推测该词在句中的意思。
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
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
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
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大雁队伍纪律严明,他们飞行时始终排成“人”字或“一”字形,古人称之为“雁阵”。
因为它们整天飞,单靠一只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
雁阵中飞在最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称为“头雁”。
头雁飞行的过程中在其身后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其后的大雁飞行时就可以利用这个低气压区减少空气的阻力,有利于整个群体的持续飞行能力。
相同的原理在田径场上也有,中长跑的比赛中一些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一开始就去跑在第一位,而是紧跟前几个人后面跑,因为这样空气对他的阻力会比第一位的小,跑起来也更省力。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
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
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
雁群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也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
如果有大雁掉队落单,失去团队的保护,孤雁的存活率就很低了。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材料二】
[注]漫画标题为“雁殉侣”,画中文字为:王一槐司铎铜陵时,言有民舍除夜燎烟,驱除不祥。
一雄雁触烟而下。
家人以为不祥也,烹之。
明晨,又一雁飞鸣绕檐数日,亦堕而死。
(《圣师录》)
(选自《护生画集》,丰子恺画,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材料三】
大雁,貌不惊人,类不珍稀,却以其独有的特质,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1)托雁足传书,寄相思之苦
“雁足传书”的故事,使大雁成了信使的代词。
于是诗人词家借雁寄相思之情,便一发不可收。
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诗人急盼友人音讯,借问“鸿雁几时到”,实则表达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挚的思念之情。
而“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则巧妙化用典故,抒写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婉曲而绵长。
(2)借北雁南飞,写思归之情
《礼记•月会》中说:“仲秋之月,鸿雁南飞。
”雁为候鸟,春来北归,秋至南翔,每年准时往返,于是,借雁南归而衬人不归的愁苦情思,便成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温庭筠《苏武庙》中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这是一幅典型的望雁思归图。
又如“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
答元珍》),诗人远离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归雁,勾起了无尽的思乡之情。
(3)绘雁排长空,抒豪迈气概
天高云淡,雁排长空,确是一种极致的美。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多么壮阔的境界,多么豪迈的气概。
李白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受到黑暗污浊环境的压抑,时刻向往着广阔自由的空间。
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一振,顿感心境契合的舒畅。
当然,这种写雁阵的乐景乐情在古典诗词中并不多见。
(选自《中学语文》,雷冬梅,2003年第15期,有删改)(1)材料一中的画线句对说明大雁的特点起什么作用?
(2)下列诗句借雁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将其归入材料三对应的小标题中。
(只填序号)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应归入小标题______
②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应归入小标题______
(3)大雁身上有哪些值得称颂的美好特质?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写出其中的三点。
(4)仿照材料三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下面诗歌借孤雁抒发的感情。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情无赝
周海亮
那把执壶一直跟随着他们。
1942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
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染满尘埃。
擦擦,釉黑,斑蓝;敲敲,音色沉美。
“文化大革命”时被抄家,家里被砸得稀烂,父亲挨批斗回来,竞从一堆碎片里找到它。
擦擦,釉彩灵动;敲敲,声如骨牙。
到后来,连唐钧都怀疑,到底是执壶逃过两劫,还是执壶帮他们一家人逃过两劫。
其实那时,唐钧和父亲都没有料到一把壶能值这么多钱。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将它看得比生命还重。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
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
”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
”妻子说:“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
”
妻子说:“你以为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
朋友听了,眼珠子就直了。
朋友也许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
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
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
“真打算。
”唐钧说。
“老爷子同意了?”
“同意了。
”
“拿来!价钱好商量。
”
壶就卖了。
唐钧查过很多资料,这绝对是一笔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
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
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
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
“借的。
”
“我怀疑你把它卖了。
”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
”
“壶在家里呢。
”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
“我想看看壶。
”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
朋友说:“君子不夺人所好--要不这样,壶你拿回去,钱你送回来。
”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
朋友想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
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
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
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
是咱家那把!他说,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
唐钧
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
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
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
朋友细细看过,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
唐钧问他:“哪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
”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
”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
“我相信你肯定不会。
”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护……”
“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
“你肯定不会。
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
”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花瓷无价,艺术无价,历史无价,但更无价的,其实是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为一把壶,你会这样做吗?”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1)小说开头作者写唐钧父亲对执壶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两次出现“擦擦”“敲敲”有什么用意?
(3)作者描写唐钧卖执壶前与妻子和朋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中的那位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小说结尾写唐钧与朋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伸出你的手,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伸出你的手,谅解了犯错的伙伴,与朋友摒弃前嫌,可以让自己的风度更优雅;伸出你的手,挽起同伴的臂膀,唤起合作的热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伸出自己的手。
请以“伸出自己的手”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发表你的见解,抒发你的感受。
文体自定(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盛;刹;炙;播;别具一格;陈列;盛;刹;炙;播
【解析】
(1)考查字音字形。
“盛行”注意“盛”字的写法,名刹,注意“刹”的读音,“脍炙人口”注意“脍炙”的写法。
“传播”不要写成“传拨”。
(2)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与选择。
“别具一格”意为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这里说建筑物,应选“别具一格”。
“陈列”是指把商品有规律地集中展示给顾客。
“陈设”指陈列摆设。
“陈列”更符合句意。
答案:
(1)盛刹炙播
(2)别具一格陈列
本道题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书写、词语解释等综合能力,要注意调动积累作答。
语言运用部分的题型是变化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同学们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要领,只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多运用,多练习,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就能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2.【答案】苔痕上阶绿;刘禹锡;归雁洛阳边;何时长向别时圆;弓如霹雳弦惊;停杯投箸不能食;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宛在水中坻;樯倾楫摧
【解析】
(1)苔痕上阶绿刘禹锡(注意“苔痕”的书写)
(2)归雁洛阳边
(3)何时长向别时圆
(4)弓如霹雳弦惊(注意“霹雳”的书写)
(5)停杯投箸不能食
(6)萧关逢候骑使至塞上(注意“候骑”的书写)
(7)宛在水中坻(注意“坻”的书写)
(8)樯倾楫摧
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古文以及现代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3.【答案】答案:
错别字:采;到;怠;尚
改正:彩;倒;贷;上
【解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
准确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
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
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4.【答案】从文段看首先介绍苏绣的发源地,然后从三个方面介绍苏绣的历史、特点、创新,由此提出关键的词语:发源地、历史、特点、创新。
答案:
发源地、历史、特点、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阅读语段,
分清语段层次,再概括每层中的关键词。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
短语段。
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
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
重要能力。
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具体表现
为三点:
①对材料的理解;
②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
③语言概括与表达。
5.【答案】D
【解析】
(1)涉及到课内文章,应不难回答。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是课文《藤野先生》中的内容。
通过“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是自己有了弃医从文的想法。
(2)根据诗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绰号,如“义勇真男子、母夜叉、一丈青”可知中哪个人物,不过要注意“扈”字的写法。
(3)A.有误,夷陵之战胜方指挥官是陆逊;
B.有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
是保尔•柯察金;
D.正确。
故选:D。
答案:
(1)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2)①武松 孙二娘 ②扈三
(3)D
本道题考查学生读课内外名著的掌握情况,要注意对其内容的记忆。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答案】(1)本题是对诗句所用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开头两句,作者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而又离合无常的感觉。
(2)本题考查的是从写作手法方面对诗句的赏析。
“离恨空随江水长”用比喻将“离恨”比作湘江水那样悠长,以景结情,含蓄绵长。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王八员外满载离恨远去,诗人的心也随行舟而逝的心境;还传达出作者无可奈何而又依依惜别的深情。
答案:
(1)既点名季节,又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被贬的悲伤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绵长的离恨比做悠长的湘江水,写出了离情之深。
译文:
记得那是在一个柳絮扬花的暮春时节,我怀着失意的心情告别了故乡洛阳,经过艰难跋涉,在梅花盛开的寒冬时节,才到了三湘。
人世间的盛衰荣辱、功名得失、悲欢离合等世俗人情对你我来说都如浮云一般,唯有我们两人的友谊依然长存。
朋友相别,离情依依,那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有如悠长的江水绵绵不绝。
【解析】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一首贬谪者之歌。
王八员外被贬长沙,以事谪守巴陵的贾至给他送行。
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郁郁不得志,彼此在巴陵夜别,倍增缠绵悱恻之情。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答案】CD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A.考虑;考虑;
B.一起;一起;
C.于是;竟然;
D.纵横;横斜;
E.只;只。
故选:CD。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概括即可。
“怀民亦未寝”意思是:张怀民也没有睡,说明怀民与作者(苏轼)都
没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答案:
(1)CD
(2)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苏轼)都没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
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
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
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
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
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
8.【答案】(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之:他,代指刘安世。
妄语:说假话。
句意为: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
②句重点词语有:从:跟从。
汝:你。
句意为: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
(2)本题考查词意的推断。
明目的意思是擦亮眼睛,张胆的意思是扩大自己的胆识。
结合文本当中刘世安“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的表现,可以这个词语在文本当中的意思是主持公道,有胆识,敢作敢为。
答案:
(1)①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他从不说假话开始。
②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
(2)主持公道,有胆识,敢作敢为。
【解析】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