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70分)和第II卷(表达题,80分)两部分。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李白、杜甫那样伟大的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

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

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李白和杜甫,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②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制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

诗人们写什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

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不公、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

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等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最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

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旷达;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之久远。

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这使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③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

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即便是给许多人留下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的。

从《古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④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

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⑤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1、下列对于“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

潇洒飘逸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功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唐代的诗歌大气隽永,传之久远,这和唐朝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得益于诗人们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

C.许多唐人的诗句,反映出唐代社会太平日久、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的社会现实,这些为诗歌的发展与诗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D.唐代诗人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游历四方,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能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的原因可以从艺术积累、时代环境和个人努力等诸多方面来解释。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远比唐朝要好,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中国当今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绕之地 爱:喜欢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溃败(的军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赢:担负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5、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云集响应
B、席卷天下
C、流血漂橹
D、囊括四海
6、下列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面上写出了六国的狼狈,实际上却是在表现秦国的强大。

B、“蹑足行伍之间”“崛起阡陌之中”的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说明了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因素。

C、金圣叹评《过秦论》“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是秦如此之强;一句是陈涉如此之微。

前半说六国,只是反衬秦;后半说秦,只是反衬陈涉。

”说明了本文善用对比,凸显主题。

D、贾谊写作此文意在提醒汉文帝要吸取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灭亡的历史教训,只有不断地开疆拓土,才能谋取长治久安,永享太平。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行子:出行的人。

8、说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6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 《蜀道难》)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 《琵琶行》)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 《劝学》)
(4)庄生晓梦迷蝴蝶, 。

(李商隐 《锦瑟》)
(5)万里悲秋常作客, 。

(杜甫 《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25分)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

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

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

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

”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

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

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

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

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

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

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

他俩谁也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

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

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

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

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 “再见,先生。

”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

“不错,你是鲍勃。

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

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

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

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

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

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

”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

”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 鲍勃接过便条。

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

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

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第II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是( ) (3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其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即将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B、今年,内地赴港游客的消费模式已发生改变,以往是慷慨解囊,专攻奢侈品,如今则集中购买化妆品、日用品。

C、自从1999年推出“黄金周”假期以来,国内旅游市场风生水起,2012年营业收入高达2.25万亿,相当于全国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D、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前来白云山景区的游客不绝如缕,截至10月5日,已超过50000人次。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组成。

2012—2013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这四句诗,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第一句“晚虹斜日塞天昏”,乍看来,在点明时间上似乎叠床架屋,有些犯复,但仔细咀嚼,却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心。

“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这当空舞动的七色彩练,将作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引入广阔的空间。

一个“晚”字,点明了时间。

在广阔的天空中,与“晚虹”相对,正是那发射着光辉的“斜日”,唯其斜挂天际,才能与天边彩虹遥相呼应,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

这里,“斜日”不是用来点明时间,而是用来描写实有景象。

“塞天昏”的“昏”字,也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

这一句与下句“一半山川带雨痕”,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第三、四句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

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同时,作者摄入诗中的景物,在颜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点。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

颜色上的搭配,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10、(1)剑阁峥嵘而崔嵬 (2)同是天涯沦落人(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
(4)望帝春心托杜鹃 (5)百年多病独登台
11、(1)【答案】A C【解析】A项是对人物语言所作的心理分析。

鲍勃见警察走过,以为不是自己的老友。

他对那个警察说“这儿没有什么事”,表面上看显得很轻松,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表现了他掩饰负罪在逃的恐慌心理,而不是“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所以,A项的分析是错误的。

B项也是对人物语言所作的心理分析。

“警察”问鲍勃是不是“在西部混得不错”,他作了肯定回答,还自鸣得意,想象他的朋友的光景不会比他好。

接下来,他却又说“实在不容易”,“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这话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所谓混得不错,靠的是不正当的甚至非法的手段;所谓“东奔西跑”,不过是负罪在逃的说法。

所以B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C项是兼对小说情节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所作的分析。

鲍勃见走过来的警察并没有逮捕他的意思,心情就放松了。

他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与陌生人(警察)在一起的尴尬,也表现了他心直口快的性格特点,而不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所以,C项的分析是错误的。

D项是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分析。

高个子男子(便衣警察)是“冒充”吉米而来的,他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是为了遮住脸面,不想让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以便继续和他攀谈几句。

所以,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E项也是对小说细节的分析。

鲍勃读便条时,“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表明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了刚才来过的警察就是自己约会的好朋友吉米,也知道了吉米不忍心亲自逮捕他,一时间,惊愕、恐慌、尴尬之情杂然涌现,无可名状。

所以E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C。

【答案】 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解析】 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第一次出现在开头一段,烘托了环境的幽冷、夜晚的凄清,成为情节展开的标记;第二次出现在鲍勃和吉米一番对话之后,渲染了一种沉寂尴尬的气氛,也成为情节转换的标志。

这两处景物描写,以完全相同的文字,构成了一个平行的叙述,两相映照,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这如同影视作品中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暗示或标识作用。

【答案】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解析】 这篇微型小说共有三个人物,鲍勃是其中最主
要的一个。

他一直是作者正面描写的对象,而且贯穿全篇。

对于鲍勃性格的把握,主要应该从他的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来考虑。

从行为上看,他没有忘记二十年前与朋友的一个约定,如期赴约,不肯轻易离去,表明他重视友情,信守诺言,这是他性格阳光的一面;但他又负罪在逃,不肯接受法律的审判,这又是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

只有认识到鲍勃性格中这种双面性,才能全面把握他的性格。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表现,也最能生动地体现人物形象。

在这篇小说中,鲍勃说的话最多。

他主动和“警察”攀谈,可谓心直口快;他认为朋友吉米的“光景”肯定不如他好,可谓乐观开朗;他告诉“值勤的警察”“没有出什么事”,以及说多年来“不得不东奔西跑”,也可以看出他逃避法律的心理。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行为、语言是表里相映的。

行为、语言是性格的外化,性格是行为、语言的依凭。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答案】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充分酌情给分。

【解析】 持鲍勃值得同情说,可以作如下论述: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二十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守信的一面。

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情”,结果被捕,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读吉米留给他的便条时微微颤抖,也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这些都是勃值得同情的地方。

如果联系到鲍勃在西部“发迹”的背景,联系到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的社会状况,想象一下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这个人物就会更多了几分让人同情的因素。

持鲍勃罪有应得说,可以作如下论述:鲍勃毕竟是警方通缉的罪犯,无论他多么有人情味儿,犯罪动机多么值得同情,犯罪情节多么轻微,都没有权利逃脱法律制裁。

对于吉米,鲍勃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通缉犯。

法不容情,鲍勃逃避法律罪加一等,鲍勃被捕是理所当然的。

持吉米忠于职守说,可以作如下论述:对于鲍勃,吉米也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警察。

他如期赴约,同样表现了重视友情的一面。

他发现20年不见的朋友竟然是通缉犯,内心的矛盾冲突是难以言表的。

“情与法”的对抗交战,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激烈。

他不忍心亲自逮捕自己的朋友,又不能徇情枉法,最后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让一个便衣警察代他逮捕鲍勃,既避免了亲自逮捕朋友的尴尬,也恪尽职守,履行了一个警察的责任。

2、(3分)C、【解析】(“风生水起”现比喻事情做特别好,一定时间就发展特别快,能迅速壮大起来。

A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感情色彩不合语境。

B项,“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不合语境。

句中可用“一掷千金”。

D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句中可用“络绎不绝”。

)
1(3分)【解析】项,C项,取缔……考试活动的开展属于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面加上的数量。

4、B、【解析】: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

③④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国学”的范围
,③“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举例说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分)①缺核心技术;②缺防范意识;③缺法律保障。

(分)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学到了无论何时要有的阔大胸襟;
从《老人与海》中我们学到了面对挑战要有永不言败的坚韧斗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