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讲评 (共25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28.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 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 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 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 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 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B
31.古代雅典制度在当时就有人视其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 暴民统治。中世纪时期,雅典民主制基本不为人知。文艺复兴后 ,雅典民主制被西方人重新发现,17-18世纪,民主仍是一个贬 义词。19世纪中叶以后,肯定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界和政治界 的主流观点。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 A.民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B.历史结论取决于现实的需要 C.历史评价总带有时代性 D.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D
33.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南方种植园主集团曾得意洋洋地夸耀: “你们不敢对我们的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敢对棉 花开战!棉花就是王”。 南方种植园主集团有恃无恐的原因是 A.棉花生产是美国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B.棉花是美国北方工业资本家最重要的原材料 C.美国生产的棉布畅销全球 D.美国南部是英国廉价的原料产地
(3)“西学中源”说在晚清学术界影响巨大,并成了各政治派别推 行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请结合史实分 (3)原因:第一,强国御侮、挽救国家危亡的需要(或民族危机日益严 析。( 9分) 重的要求)。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的模式,中西文化 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交流,维护民族生存和国家独立成为时代主流。因 此,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国御侮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鼓舞国民反抗 外来侵略的强大精神力量同等重要。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来吸纳 和引进西学的“西学中源”说成功的解决了如何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 化的关系这一难题,又满足国人的心理需求,故而“西学中源”说成了 晚清知识分子的共识;
26.宋代的“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他们“以天下为己 任”,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从上而下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 “士”许多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像王阳 明“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并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 讲学”。这种“士风”的变化基于 A.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B.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 D.明朝“西学东渐”的影响
A错:一家之主的家长提供证明书,并由诸子同意签名, “并” 字是并列的程度的词语,不能看出来谁的权力独大。。。 B错:没有深入解析诸子权利、地位,只有一句话,太浅 C对:财产观念+以家庭为单位 ,用C去看看材料,这个可以套进 去,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是也OK,出题人,你这样出历史题目, 你赢了,是原创题 D:这个是陷阱啦,没有说到不受侵犯。
40.(25分)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❶我大清乾隆以前,遐荒效顺,重洋慕化……今英国知仁义 之本,以臻富强,未始非由久入中国,得闻圣教所致。❷西洋技巧文 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而忘治道之本。 ——《刘光禄遗稿》 材料二:❶奕䜣就增设天文算馆事驳斥大学士倭仁,称:“查西术之 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❷特其人情性缜密 ,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❸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❹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 ❺因 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❻朝廷采纳奕䜣意见,颁布上谕,表示:“习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 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三:❶早期维新派认为“西人政教,大半本之《周官》”,议院制 度“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康有为声称:“……《春秋》改制 ,即立宪法,后王奉之,以致于今 ……惜无国会以维持之耳。❷今各 观点: ❶材料一认为英国知仁义之本以臻富强是学习中国圣教所致; 国所行,实得吾先圣之经义,故以致强。” ❷材料二认为西方天文算学源于中国; ❸ 材料三认为西方政治制度源于先圣之经义。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不同政治派别对西学的观点并分析其各自政 意图: ❶顽固派目的在于抵制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 ❷洋务派目的是减 治意图。( 9分) 少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 ❸维新派目的在于为变革中国政治制度提供理 论依据。(9分)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奕䜣的政治主张。(7分)
(2)评析:奕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年 代,在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以奕䜣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先进技术;其观点 相对于拒绝一切变化的顽固派,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没改变中学的核心 内容如儒家伦理道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腐朽落后的专制制度,有 其局限性。(7分:背景3分,评析4分)
第二,“华夏中心论”心理定势的制约,使到中国人很难坦然承认并接 受外来先进文化, “西学中源”说起到平衡心态的作用; 第三,士大夫们传统文化心理模式的影响。中国士大夫唯古是法的价值 观念,使他们言必称“三代”,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感情极深,面对西 方文化的猛烈冲击,思维的惯性就是从古文献中寻求救治时弊的良方, 自然地把西学纳入中国古学的轨道;
这题是题目材料找不到答案的,是靠所学。 A错,其实北方的工业经济总量发展比南方的种植园好,而棉花只 是南方的主要来源,故棉花生产不是美国主要的来源。 B错:美国南方的棉花主要供应给英国,因为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工 厂,一部分供应给北方,一开始南北战争的时候,部分的南方的 人也认为北方离不开南方的棉花,但是想不到的是北方迅速封锁 了南方的棉花出口,北方不要你南方的棉花,也没办法出售给最 大的客户英国,南方的经济迅速崩溃。 C,不够D具体
D
29.“晋地至不能立足或不如意时,陕省或甘省皆可任阎先生( 山西军阀阎锡山)治也。……果迎敌剿共,则余必明白讨阎…… 邪正决不能混淆,夏夷岂能两可!如阎通敌剿共,无论其出诸如 何形式,余必毫无犹豫的率领共党以讨阎。”这段对阎锡山的明 确警告电文 A. 蒋介石想以抗日为名清除地方军阀 B. 反映北伐战争时蒋介石对地方军阀的拉拢威胁 C. 反映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关系 D. 可以看出蒋介石是民族主义者
B
3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1947年间,美国坚持与苏联 合作管治战败国德国,其间美国对德国执行“四D计划”。 即非 军事化( Demilitarisierung)、非纳粹化( Denazifizierung)、 非 工业化( Demontage)、 民主化( Democratization) 。对美国对 德政策的解释错误的是 A.有利于二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 B.尊重苏联二战的功勋地位,有利于世界和平 C.一定程度上稳定欧洲的政局 D.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很快发生了重大调整
A是表面的,题目就是民主的历史变化和发展,但是A可以放映出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错:错在“总”字 D:对民主历史的探究的过程永不止境。和A差不多,表面
A
3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A.都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都是暴力革命 C.都发生于同一时代 D.都反抗专制压迫
A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春秋争霸,诸侯胜者被周天子承认为霸主。古人对“霸”字的 解释是: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 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 据此可以得出 A.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影响力尚存 B.霸主取代周天子进行统治 C. 中央集权体制日趋瓦解 D.周天子沦为诸侯的附庸
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
2017届揭阳一模文综历史
B
以前敢对君王有改革的要求,现在只能逆来顺受,改变自己的心 境,对皇帝不敢有太多非分之要求,,主要是两个原因:1、明朝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理学在明朝成为官方哲学
C
27.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 “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 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 心”的主要原因是 A.满清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天高皇帝远,国人喜明哲保身 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 D.列强侵华,对国人采取挑拨与分化
C
34.1831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 1834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 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 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
材料的意思是在经解释眼中:中日民族矛盾远远大于国共的阶级 矛盾
D
30.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 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 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 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 这说明当时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 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 C.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 D.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
A对:还记得当初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的口号:尊王攘夷。周天子 为天下共主,影响力尚存,只不过周天子势力衰微而已。 B错:错在取代,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C错:这时候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D错:不符合题目的材料的意思,如果想表达这个,材料何必说这 句话:“诸侯胜者被周天子承认为霸主”。
C
25.唐代有法律規定:“奴婢等同于家产”,同时也规定奴婢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解放,获得人身自由,即是必须由一家之主 的家长提供证明书,并由诸子同意签名,再送交本地官府,依据 法定程序办理。这说明当时 A.家父长权力独大 B.诸子权利、地位相同 C.财产观念以家庭为单位 D.政府明确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四,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对顽固派来说,“西学中源”说可抗拒变 革;对开明之士,“西学中源”说有利于消除中西文化之间的对立和隔 阂,减轻引进西学的阻力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❶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 ❷一个社会的正 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 ❸当社会其他方面调 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 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 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 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 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 ❹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 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❺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 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41. (12分)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 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论述: ❶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些列新政 与预备立宪。 ❷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 堂的学生反叛政府; ❸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 ❸“皇族内 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 命形势更趋成熟; ❹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示例二: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 论述: 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革”, “以阶 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作出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日 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