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调研考试文综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
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 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 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 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
D. 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
【答案】C
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这段文言材料,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出发,如本题中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这是对人的赞誉,所以前半部分内容是对君主的褒扬。
从“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可以看出是一种转折,引起后文君主所做的不足之处,以此引发进言。
把握住这个顺序很容易找出进言的内容。
2. 在明朝中后期的山东博平县,“币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绔,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泪泪浸淫,靡然不振。
甚至娇声充溢于乡田,别号下延于乞丐”。
这反映出()A. 商品经济的发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B. 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社会秩序和观念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D. 理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儒学的挑战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看“币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绔”说明商人拥有大量的财富,从“泪泪浸淫,靡然不振。
甚至娇声充溢于乡田,别号下延于乞丐”说明社会奢靡,社会秩序混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谈及的是社会奢靡之风,社会贫富差距缩小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兴盛而是社会秩序的混乱;D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提及“新儒学”的问题。
3. 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
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
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
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 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
C. 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
D.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看清楚时间。
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44年和1854年,这都是在1840年以后,按照正常思路来说,通商口岸的开辟有助于英国的商品输出,但是材料给出的史实却相反。
有这种对比我们就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内部因素的影响,找到中国传统经济特点对英国商品输入的影响。
4. 1911年6月24日,电影开始进人我国民间,当时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
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B. 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
C. 旧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 革命成功,社会进步明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电影在民间流行是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观看电影反映出思想开放的一面。
但是看电影又有许多要求:“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
这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的影响,因此反映出当时中国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在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排除。
C选项没有体现出思想依旧保守的特点;D 选项说法错误,“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依旧是思想保守的一面,不是革命成功带来的社会明显的进步。
5. 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面为该名录人员构成的基本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
A.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反法西斯同盟国对华援助较少
C. 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态度较消极
D. 国民党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D
6. 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
毛泽东回复道:“找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A. 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
C. 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
D. 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的回复说明了他认为在思想上要允许存在争议,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这表明毛泽东在学术领域鼓励百家争鸣,所以A选项正确。
C选项错误,百花齐放是艺术领域的主张;B选项不是材料所表现的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点睛:回答本题要搞清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真正内涵。
“百花齐放”是对艺术而言的;“百家争鸣”是对学术而言的,这样就容易排除A选项。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内容来回答,不要想当然的去判断,做到答案从题中来。
7.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规定,通过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一规定()
A. 表明宪政建设步入成熟阶段
B. 尚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C. 实现了各项路线的拨乱反正
D.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来看,科学实验成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这是进步的一点,但是阶级斗争依旧是三大革命运动之一,说明1978年宪法并没有完全做到科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 选项错误,阶级斗争的口号依旧存在,并不能代表成熟。
C选项错误,拨乱反正并没有完全实现;D选项错误,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开始了。
8. 阅读以下资料,促成该局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中国()
A. 进行了体制创新
B. 开展了和平外交
C. 具有广阔的市场
D. 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A
9. 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
这表明()
A. 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
B. 罗马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C.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D. 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这表明罗马法成为罗马在其征服地区确立统治的一种工具,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没有体现罗马法的作用;C选项材料没有提到万民法的问题;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10.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地区的不同,这也反映出两者的一些差异。
材料中说“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说明文艺复兴适用人群仅是富庶地区,而宗教改革则是一场比较深刻的思想革命,因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所以C选项正确。
A选项错在“都”字上,材料只提及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能代表所有的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两者的斗争对象的问题;D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11.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仔集体农庄。
这此措施()
A.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飞速发展
【答案】B
12. 有学者在谈及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建设时指出,资产阶级在某些方面的“宽容”,那也不过是“为了赢得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这说明西方国家的“福利建设”()A. 体现了资本家剥削方式的调整 B. 不利于企业主的资本积累
C. 表现了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
D. 目的在于改善工人的处境
【答案】A
【解析】本题道出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本质,从材料福利制度是“为了赢得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说明这种福利制度实质是为了资本家扩大生产鼓励工人的手段,实质上依旧是一种剥削,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火腿”是比“香肠”更丰厚的利益,所以有利于企业主的资本积累。
C选项违背了材料的内涵;D选项没有认清福利制度的本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完成下面小题。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6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优家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意愿,人从善端出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途径,最终达到内圣成仁的目标。
这种以尊崇道德为主导的礼学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逐渐内化于整个民众的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为政之德首推廉以洁己,以身率人……融廉政和勤政于一身,以廉政立身,以勤政安民。
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反,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
传统的西方文化把人的欲望视为人的本性,强调对人的本性的邪恶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
美国著名政治家麦迪逊曾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因此要做到廉政,就要让监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不仅针时贪官监督,还要对好官监督,否则好官也会在权力面前学会贪腐。
材料二他律性监督和自律性监督是对权力监督的双保险。
过分倚重他律性监督,政治生态系统就无法产生自我免疫力,免疫力过弱了,政治体系会丧失自我更新能力;过分倚重自律性监督,监督视角过于狭窄,监督本身容易落难于更高的权力的掌控中。
当政治生态系统所遭遇的外来的强势的负面影响无法清除时,自律性监督就会显示出弱势。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江伟《汲取中外廉政文化精华助力反腐斗争》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中外廉政理念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思想根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评价中国古代和西方近现代的廉政实践,并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工作提几条建议。
【答案】不同:中国,强调道德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强调内在的自我约束。
西方,强调外在手段的约束,诉诸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
思想根源: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性善论和道德礼学渗入民众的心态和价值形态之中。
西方认为人性是恶的,重视限制和改造人性,强调权力制衡。
评价:中国古代廉政建设注重自律性监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澄清史治,保障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但本质上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效果有限。
西方近现代廉政建设强调他律性监督,尤其是民众时政府的监督,有利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体现出了民主政治的优势,但对政治体系的自我更新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建议:从中外廉政建设厉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渐完善当前的廉政工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他律性监督和自律性监督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过分倚重某一方法。
(言之有理即可)
(2)评价:对于两种不同的廉政方式我们要从它们各自的特点出发,首先分析它们廉政的特点对双方廉政的实践产生的影响。
中国的廉政实践体现着个人修养对社会政治清明的影响,而西方则体现为法律与制度对社会状况的影响。
其次我们从双方制度的本质出发,中国廉政制度实质上是为封建制度服务,西方的廉政则是为了民主政治体系而服务。
建议:我们可以从东西方的廉政实践出发,吸收双方在廉政实践中的积极一面,将自律与法制相结合,不偏不倚,做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点睛:回答本题关键要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找出材料所要传达的核心内涵。
如中国的廉政思想就抓住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西方的廉政思想紧扣性恶论。
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比分析东西方存在差异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找寻问题的本质,便于解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的历史学者在描述中国“近代”与“现代”这两个历史开端时,提出了“两炮论”:
第一炮——l840年,英国依仗“坚船利炮”将中国由“古代”打入‘近代”。
第二炮——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中国由“近代”引向“现代”。
在持“两炮论”的学者看来,中国不是自行走向近代和现代的,而是被外国“轰入”了近现代。
——摘编自朱未维铮《重读近代史》运用中国史的史实,对“两炮论”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两炮论”的整体或任一方面进行合理论证;也可以对“两炮论”进行修正、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答案示例)
“两炮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不足之处。
“两炮论”的合理性在于它指出了外来冲击对中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影响。
(提示:可围绕鸦片战争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的影响来作答)
“两炮论”的不足之处在于片面强调外来冲击的影响,忽视了中国自行走向现代化所具备的条件和先进中国人
为实现现代化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提示:可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在探索
来作答)
评分说明:
论证修正、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
一等(12~9分)①准确、充分运用中国史的史实。
②对材料观点阐述明确,逻辑严密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史的史实
二等(8~5分)①能够运用中国史的史实。
②对材料观点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史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①运用中国史的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材料观点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①有观点,运用中国史的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③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选考题)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122年,盖约当选为罗马保民官后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革法案:
根据材料,分析盖约改革法案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简要评价盖约改革。
【答案】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和骑士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使盖约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者;但是限制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和提出公民权法也成为他落选的重要原因。
评价:盖约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罗马帝国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以及公民平等的思想。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观应是甲午战争(1894年)前后风靡一时的“商战”理论的主要代表者,以下言论摘自他在1894年春天出版的《盛世危言》。
“各国兼并,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
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
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据兴商务。
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
我中国宜标本兼治。
若遣其本而图其末,貌其形而不攻其心,学业不兴,才智不出,将见商败,而士、农、工俱败,其孰能力与争衡于富强之世耶?”
“中国不乏聪明才智之士,惜士大夫积习火深.不肯讲习扶艺,深求格致。
总以工商为谋利之事,初不屑与之为伍。
”
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商战”理沦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郑观应商战思想的认识。
【答案】主要内容:商战(经济利益)是欧美各国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必须根本改变传统的贱商观念;要充分重视商人(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认识:郑观应充分认识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手段——“商战”(经济侵略),并认为经济浸略的危害更大,因而中国在反侵略方面也应该把反对经济侵略放在更为优先的地位,这时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1)郑观应的“商战”理论从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
“从各国兼并,各图利己,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
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可以看出商战(经济利益)是欧美各国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从“若遣其本而图其末,貌其形而不攻其心”可以看出必须根本改变传统的贱商观念;从“中国不乏聪明才智之士,惜士大夫积习火深.不肯讲习扶艺,深求格致。
总以工商为谋利之事,初不屑与之为伍。
”可以看出要充分重视商人(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