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童年母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叙事角度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童年母题》
摘要:迟子建喜欢使用儿童视角,要么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如《北极村童话》、《麦穗》等,这些作品往往与作家自己的童年记忆有关,在迟子建小说的童年母题中,物人交感是重要的叙事手段,故事中这条被唤作“傻子”的狗却能和“我”一起看天,讨论哪颗星星像“我”
摘要:儿童视角是迟子建小说常常采用的叙事策略。
文章认为独特的童年经历当然是她选择儿童视角叙事的直接重要因素,而珍藏于心的一种质朴而本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驱动作家始终坚持以儿童视角叙事的深层次内因。
这种方式在迟子建的创作中的不断复现,极有可能是她向人们表明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叙事努力。
关键词:迟子建;儿童叙事;母题
迟子建喜欢使用儿童视角,要么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如《北极村童话》、《麦穗》等,这些作品往往与作家自己的童年记忆有关;要么在故事中塑造一个具体的儿童形象,展现他或她的童年生活,如《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
即使与童年生活无关的作品,她也喜欢塑造一些具有儿童气质的成人或傻子,以他们的视角作为叙事角度,如《没有夏天了》、《日落碗窑》等。
对童年、少年美好纯净生活的追忆,对童年与自然界亲近关系的真切体会和感悟,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一
作为一个叙事学的概念,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特定叙述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灵结合点。
因此,叙述视角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文本的审美效果。
迟子建的很多小说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打量世界、描述人物或讲述事件的,这也就形成了她的小说所独有的儿童叙事的叙述风格。
所谓儿童视角,主要与成人视角相对而言。
简言之,就是以儿童作为故事叙述者,展现儿童眼中所摄取的世界,儿童眼中所理解的世界,儿童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
儿童视角文本并非就是儿童文学,在作品中儿童关注的焦点往往并非儿童世界,而是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因此,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
儿童视角是迟子建小说特别是早期小说常用的叙述视角。
从《北极村童话》开始,作家就尝试着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描绘世界,直观形象地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
在此后《沉睡的大固其
固》、《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中,这种视角的运用变得成熟而洗炼,她的小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别致的诗意化世界。
“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
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睡觉,有的像猫在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
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飘着。
天真大!它可以容得下那么多的云。
云多好啊,它可以睡觉,可以奔跑,可以俯身看到树木花鸟,可以仰头望见星星月亮。
对了,听爸爸说,云还可以化作雨、变成雪呢!”①这样的话语不就是小孩子的吗?再比如《河柳图》中的李程爱,他喜欢初春的泥地,喜欢在上面写字,他想“自己写的那些字要是能变成种子发芽该有多好啊。
他写的‘羊’就该长出一只羊,写的‘花’就该开出姹紫嫣红的花,写的‘河’就该冒出又白又亮的水来。
而‘好’和‘坏’能长出什么来,李程爱有点想象不出。
也许‘好’字能长出彩虹、小熊和糖果,而‘坏’字长出的是毒蛇、狗屎、棺材。
”② 在孩子天真无邪的眼中和混沌的
思维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生命活力,涌动着生命的音律。
迟子建说:“我不到20
岁就开始写作了,初始时用儿童视角去看成人视角,绝不是刻意求之,因为那时的我身上童稚气十足,选择这种表达角度,是自然而然的。
”③作家认为她的儿童视角来自于她的“童稚气”,那么她的“童稚气”主要来自于哪里呢?
“我喜欢采用童年视角叙述故事。
童年视角使我觉得,清新、天真、朴素的文学气息能够像晨雾一样自如地弥漫,当太阳把它们照散的那一瞬间,它们已经自成气候。
当然,这大约与我的童年经历有关系。
”④迟子建的家乡地处大兴安岭的北极村中国最北的村子。
她六岁时离开父母和姐弟,与外祖母生活在一起。
参天林立的大树、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观、外婆家的木刻楞房屋、房前屋后广阔的菜园、人与动物间亲密的伙伴关系、鱼汛时节人们喜悦的神情和忙碌的身影等,深深地镌刻在迟子建的记忆深处,这些生活经历和景象不仅孕育了迟子建对大自然与动物的深厚感情,也确立了一种单纯而纯净的人生态度。
这段生活的记忆是难忘的,它构成了迟子建成人之前最有价值的人生经历。
“童年生活给我的人生和创作都注入了一种活力,我是不由自主地用这种视角来叙述故事的。
”⑤在她的创作中,儿童视角下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遐想占有相当的数量,如《疯人院的小磨盘》、《五丈寺庙会》、《花瓣饭》等的主人公都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读到了趣味盎然的童年生活情节,感受到了大兴安岭山野迷人的风俗人情。
可见,童年经历成为她选择儿童视角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子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良好的家庭气氛,以及能感知自然万物的灵秀浪漫的天性,共同孕育了她温婉宽厚、灵动敏感的个人气质,影响着作家不由自主地长久注目于这段童年记忆。
儿童特有的天真与烂漫、真诚与纯洁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精神财富,更因童年的短暂而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与其说迟子建恋恋不舍童年时光的消逝,不如说她珍藏于心的是一种质朴而本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儿童叙事视角在她的创作中不断复现,说明了作家始终坚持以这种方式作为她向人们表明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重要途径。
《北极村童话》体现了作家对童年记忆的感性迷恋,其后创作的《疯人院的小磨盘》、《岸上的美奴》、《日落碗窑》、《清水洗尘》等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作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逐渐成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儿童视角,这种重要和独特的叙事策略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作家的童年生活经历,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因素。
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她的文学母题童年母题。
二
谭桂林在《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中对童年母题文学作了如下界定:“童年母题文学不仅具有叙述方式上的意义,而且具有表述内容上的独特性,它作为艺术,固然不能没有虚构,但作品的叙述或抒情主人公在言语状态、行为方式、心灵感应以及情绪指向方面都应该与作家童年时的生活大致重合。
不仅仅要求有迹可寻,有据可考,更重要的是要求作家在自我童年性格塑造中显示出整体感、自足感和清晰可辨性。
”⑥在我国童年母题文学创作中,鲁迅是最早的尝试者和先驱者,如《社戏》、《风筝》等。
迟子建很喜欢鲁迅的《社戏》,因而受到鲁迅童年母题叙事模式的启示,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地探索,将她个人体会中最切身、最细腻的部分渗织交融起来,其丰富性有如一首交响曲。
从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童年生活经验无处不在。
她的早期作品《北极村童话》,叙述的是“我”小时候的故事。
“我”被父母送到姥姥家,虽然“我”不太乐意,但那里(北
极村)的自然山水很快吸引了我,那奔流不息的漠河和让人震颤的黑龙江,神奇的白夜和宁静
的北国村落,无边的森林和想象中的极光,那条名叫“傻子”的狗,甚至姥姥家的那一畦菜园都是“我”留恋的乐园。
在作品中,“我”如同一个热情的导游,尽情向游客渲染着大自然的原始、质朴、迷人甚或神秘。
“北极村”在这里自然也不复是原本的客观存在,而是一个浸染了儿童的天真和直率的灵性生命。
迟子建从幼年的时候起,她的童年生活就在塑造着她的经验和行为,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大兴安岭的自然风景,具有了黑龙江的地域特征。
北国故乡的一花一草都融入了其生命中,在《原始风景》、《沉睡的大固其固》等作品中,我们时刻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森林,看到梦幻般的皑皑白雪,看到奔流不息的漠河,看到令人向往的大木刻楞房子。
作者在写这些风景的时候,看到了新鲜湿润的晚霞,听到了黑龙江时时发出的鱼汛,闻到
了来自田野中的土豆花香,这些无不透出“一股率直之气,自由之气”,⑦迟子建水到渠成地描摹了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
因此对童年与自然界亲近关系的真切体会和感悟构成了其童年母题中的物人交感模式在童年母题文学中大自然的一切都与童年的心灵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
同时,这种自然与儿童的物人交感也是其童年母题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迟子建小说的童年母题中,物人交感是重要的叙事手段。
围绕在主人公身旁的大自然都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去描写和表现的,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不仅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而且充满着童真童趣,别有一番滋味。
如在小说《五丈寺庙会》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自然界的苏醒是一物叫醒一物的,星星在退出天幕时把鸡叫醒,鸡又叫醒了太阳,太阳叫醒了庄稼,这样一天的生活才有板有眼地开始了。
星星叫醒了鸡,它们并不是真的消失了,它们化成了露水,圆润晶莹地栖在花蕊和叶脉上,等待着太阳照亮它们。
而鸡叫醒了太阳,鸡鸣声也并不是无影无踪了,它们化作了白云,在天际自由地飘荡着。
”⑧
读来不禁觉得天真无邪,而且似乎用三言两语就把自然界神秘的现象揭露了出来,洋溢着明朗而又轻快的色调,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在儿童眼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风雨闪电,云雾霞霭,都幻化成了神秘的精灵,那样美妙,那样绚烂多姿。
炉膛里的火炭全是金灿灿的,明媚晶莹,像熟透了的苹果,又像鲜浓欲滴的草莓,惹得人垂涎不已。
天边的晚霞是五彩缤纷的,“大红的像炉膛的火,粉红的像小猫的舌头,金黄的像大公鸡的尾巴”。
⑨这些生动的比喻充满了儿童特有天真烂漫的想象力,因而也就显得格外清新灵动。
迟子建用“我”之心去感染外物,用“我”之心去捕捉大自然的灵性和生命意蕴,她总是能把这些看起来很普通、很一般的大自然之物描写得熠熠生辉、充满生机。
我们从这些描写中,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儿童心灵世界的无拘无束,同时也能体味出作家对自由、舒展蓬勃生命形式的向往和礼赞。
迟子建的物人交感模式中,出现最多的除了大自然外,还有那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
“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⑩如《北极村童话》中的“傻子”狗。
故事中这条被唤作“傻子”的狗却能和“我”一起看天,讨论哪颗星星像“我”。
当“我”第一次从苏联老奶奶家回来时,“傻子迎上来,我像老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耳朵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
而当“我”
发烧睡了一宿零半天,傻子以为我走了,着急拼命地挣铁链子。
当“我”喊了一声“傻子”时,“它迅速仰过头,望着我,烂泥似的瘫在新翻的泥土上。
我跳过去,搂住它。
它用舌头不停地舔我的手心”。
而当画中的“老奶奶”被烧了以后,“傻子用舌头舔我脸上的泪,不时拽得铁链子哗哗响”。
这条“傻子”狗与作者形影不离,产生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成了“我”的玩伴。
《日落碗窑》中同样是一条狗冰溜儿。
小说围绕关小明着魔似的训练冰溜儿顶碗开始。
迟子建为我们展现了一条敏感自尊、通灵秉性的狗,一条尽职尽责的狗,一条为了主人的辉煌梦想而奋斗不止的狗。
《越过云层的晴朗》中的狗更是一条通灵性的“狗”,作者采用狗眼看世界的独特视角,烛照出人世的黑暗。
迟子建的小说中,这种自然与儿童的物人交感作为一种诗意的、人与对象处于中和协调状态的审美存在方式,可谓是她童年母题的外在表现形式,揭示了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交融关系,表现出中国人在感悟宇宙意蕴的过程中以个体生命感性谱写诗篇的文化传统。
三
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仅此一次。
也正因为如此,儿童的天真和率直才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追忆的。
我们不可能再返回儿童时代,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艺术实现“返老还童”的梦想。
对于叙事作品而言,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基于儿童视角之下的叙述应该是找回纯真的一种努力。
历史的进程似乎重复着这样一个悖论:文明的进步要以人类原初的善良和纯真为代价,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不可避免地把人类和自然的距离拉大。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浸透着物质和技术进步的痕迹,在现代人匆匆忙忙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他们的灵魂却受到极大的束缚。
文学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就是人类如何摆脱由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所带来的种种束缚,从而回归自然,去寻找心灵的平安栖所。
透过迟子建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一颗欢快雀跃的童心在自然的怀抱中悄然长大,对大自然对生命充满着热爱之情,对人世间最平凡的温情的渴望。
“房屋越来越稠密,青色的水泥马路在地球上像一群毒蛇一样四处游走,使许多林地的绿色永远窒息于它们身下。
我们喝着经过漂白粉消毒的自来水,出门乘着喷出恶臭尾气的公共汽车,我们整天无精打采,茫然无从。
”虽然文明给现代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精神文化和物质享受,但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文明的代价和折磨。
在今天这个到处一派钢筋混凝土构架的世界,往日落英缤纷的日子日益被逼到悄无声息的角落,甚至连保存人们最后的一点理想
家园的乡村,也在一点点被所谓的现代工业文明所侵蚀。
对大自然的描绘不仅是迟子建对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更是对理想家园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