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日本岛津D-Vision在特殊检查部位的投照方法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日本岛津D-Vision在特殊检查部位的投照方法及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医
疗设备也在不断得到更新,以我院为例,我科引进日本岛津shimadzu平板数字化
X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可以通过显示器的直接观察,透视下点片直接成像,
使投照部位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固定线管球无法满足特殊部位的投照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给工作带来不便,增加投照难度,特将“认为在本机上较难实现的”跟骨、髌骨轴位和颞颌关节张闭口位的检查,进行一些投照技术方面的革新,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日本岛津轴位颞颌关节张闭口透视点片投照技术 X线固定管
球放射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设备日本岛津shimadzu平板数字化X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D-Vision)。

该机采用高频逆变的X线控制方式,输出功率50kw,逆变频率50KHZ,管电流630MA,最高管电压150KV,球管热容量200KHU,双焦点球管0.6/1.2mm,中心
分辨像素50lp/cm。

平板探测器为非晶硅14×17英寸无拼接整板,像素大小
160um,采集像素A/D转换14bit,矩阵2208×2688,有效像素590万,空间分辨
率3. lp/mm。

1.2 方法跟骨轴位的投照技术:患者站立于或半蹲于摄影床,患足平行后移
约25~30cm,身体前倾,患足足尖轻踩床面,足底抬起约与床面成35~45°角,足跟距摄影床约10cm[1],身体保持平衡,对准患足跟腱透视下点片。

管电压55KV,管电流10mAS,焦栅距100cm。

影像效果见图1。

图1 跟骨轴位图2 髌骨轴位
针对急诊全身多发伤或者肥胖及动不便的老年人,我们采用俯卧位,瞩患者
或其家属协助下将患足足尖轻踩床面,足底抬起约与床面成35~45°角,足底距
床面约10cm。

摄影条件同上。

髌骨轴位的投照技术方法一:被检查者俯卧摄影床上,对侧下肢伸直,踝部
用沙袋垫高,患侧膝关节极度屈曲,用布带向头侧牵引踝部,保持平稳无痛苦状
态[2],使膝部矢状面与摄影床面垂直,中心线经髌骨下缘向髌骨上缘方向垂直投
射透视下点片,管电压55 KV,管电流25mAS,焦栅距100cm。

方法二:被检查者半蹲于摄影床上,患侧较健侧足平行前移约28~35cm,身体
前倾,保持身体平稳,透视下通过扬声器与患者调整膝关节屈曲角度,选取图像
最佳时点片,中心线经髌骨上缘向髌骨下缘方向垂直投射。

影像效果见图2。

颞下颌关节张闭口位的投照技术:被检查者侧身站立于或借助外支撑物坐于
摄影床踏板上,身体冠状面与床面正中矢状面垂直,然后,患者头偏向且贴于摄
影床,使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成25°~35°之间,嘱病人闭口,管电压55KV,管电流35mAS,中心线经对侧外耳孔射入并在透视下选取图像最佳时点片,请病人
保持原有姿势,此时用记号笔于摄影床上标记头颅与摄影床接触点的水平高度,
嘱病人张口,中心线同上,显示偏高一侧颞下颌关节结构。

嘱患者原地转身180°,根据已经做好的同等高度标记线确保双侧头颅偏转角度保持一致,投照方法同上,检查另一侧关节情况,影像效果见图3。

图3 颞颌关节张闭口位
2 结果
利用以上几种种投照方法摄影,跟骨投影横径与纵径比例为1:2,距下关节显示良好;髌骨显示清晰,呈扁三角形,髌股关节显示良好,位于股骨内外髁的下方,避免出现和股骨的重叠影;双侧颞颌关节张闭口位,由于被检侧关节未贴近探测器,投影于探测器的颞颌关节有一定的放大,但没有影像的变形,髁状突与关节窝的形态及关节结构显示良好。

3 讨论
日本岛津shimadzu (D-Vision)有双套成像链:一是用于透视的影像增强CCD系统,一是用于摄影的平板探测器系统,它在透视下即可转换为数字平板的X线摄影。

然而由于X线管球为固定线管球,未能达到特殊部位投照所需角度,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摄影技术也有所改进,采取被检查者主观人为的角度变换方式,经过反复的摸索,总结出工作经验,不但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满足了跟骨、髌骨轴位和颞颌关节张闭口位特殊检查的需要,拓宽了放射常规摄影检查范围,完善常规放射检查项目,尽可能的使这些性能优良的设备物有所值,真正实现“一机多用”,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为临床诊断及病情的观察提供有力的影像依据。

伴随着新的医疗设备的不断涌现,我们医学影像技术也应有所创新,关注影像技术学科信息,及时发现新的仪器、设备知识与应用,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影像技术水平,努力为临床提供完整可靠的影像学信息。

参考文献
[1] 朱瑞,李忠海.跟骨轴位投照新方法 [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5,(10),39.
[2]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