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物理复习(第1轮)课件-机械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7-2-4
35
(2)规律: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相互靠近,接收频 率大于波源频率,相互靠近的速度越大,接收频率 越高;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相互远离,接收频率小于 波源频率,相互远离的速度越大,接收频率越低(相 互远离速度小于波速).
36
(3)实质:波源的频率没有变化,只是观察者的接收 频率(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个数)发生变化. (4)拓展:天文学上也存在多普勒效应,如果恒星远 离我们,我们接收到的光的频率会低于该恒星的发光频 率,这种现象称为红移;如果恒星靠近我们,我们接收 的光的频率会高于该恒星的发光频率,这种现象称为紫 移(又称蓝移).
(4)已知波速的大小和方向,可用平移法画出此时刻 前、后某一时刻的波形图.
16
4.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判断方法
内容 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坡时质点向下振动, 上下坡法 下坡时质点向上振动
同侧法
波形图上某点表示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 的箭头在图线同侧
将波形图沿传播方向进行微小平移,再 微平移法 由x轴上某一位置的两波形曲线上的点 来判定
39
五、声波 1.有关声波的一些常识:声波由声源的振动在介
质中传播而产生.声波是纵波.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 范围是20Hz—20000Hz.人耳能够区分回声与原声的 最小时间间隔为 0.1s.声波也能发生反射、折射、干 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等现象.声波的共振现象称为 共鸣.
40
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由于次声 波的波长较长,更容易发生衍射,所以强度相同 的情况下,次声波传播距离更远.利用次声波可以 预报海啸、台风等.
列波相遇时,总能产生叠加,D错;综上所述,选 AC.
25
2.波的衍射
(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波的衍
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的尺寸(或孔的 宽度)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衍射 现象. 说明:波遇到障碍物时,或多或少总能发生衍射, 但明显衍射则必须具备上述条件. (3)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之一.
状传播
D.因频率不同,这两列波相遇不能叠加
23
波速由介质决定,同一绳上两波传播速度
相同,P是两波源中点,由两波源同时发出的两波 同时到达P点,A对;两波同时到达P点,是指①波 形的右端到达P点时,②波形的左端也到达P点,由 于f2>f1,波速v相同,由 可知,
v f
24
①波形的波长λ1和②波形的波长λ2关系是: λ1>λ2,可知②波形的波峰到达P点时,①波形的波 峰还在P的左侧,故两波峰的重叠点在P的左侧,B 错;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C对;不论频率如何,两
第七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第2讲 机械波
2
一、机械波
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机械波的产生 (1)产生条件:波源和传递振动的介质.
3
(2)产生原理:介质可视为由许多质点组成, 相邻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介质中某个质点 (波源)开始振动时,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每个质点 都会被它前面的质点依次带动做受迫振动,这样, 原来没有振动的质点也会振动起来,从而把机械 振动这种振动形式传播开去,形成机械波.
4
说明: a.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这种振动形式以及能量 和信息,波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都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 动,不会随波发生迁移. b.由于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被依次带动做受迫振动,
所以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即波的频率)与波源频率相等,即 使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也不会改变;另外, 波源向哪个方向开始振动,后面的质点都朝这个方向开始 振动.
41
3.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超声波
的波长短,不易发生衍射,基本上沿直线传播, 因此,可以定向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 能力,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金属.利用超声波的直线 传播特点和穿透能力的仪器有:超声波探伤仪、B 超等.
2.物理意义:表示某一时刻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相对平 衡位置的位移. 3.应用:由某时刻波的图象,可以获得:
15
(1)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以及该波的振幅和波长;
(2)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知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 向;反之,在已知该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的条件下, 可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3)已知波速,从图中读取波长后,可求得周期和频 率;
5
c.简谐运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简谐波,简谐波传 播时,各质点的振幅不变.对于简谐波而言,传播的距 离与波源振动的时间存在对应关系,在波源振动四分之 一周期的时间内,波传出四分之一个波长;在二分之一 个周期内,波传出二分之一个波长;在四分之三周期内, 波传出四分之三个波长;在一个周期内,波传出一个波 长;依此类推.
2
2n 1 .
31
水面上有A、B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波 源,在AB连线的中垂线上有a、b、c三个质点,已知 某时刻a点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c点是与a点最相近 的波谷相遇点,b是ac的中点,如图7-2-3所示,那么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
CD
图7-2-3
32
A.a点是振动加强点,c点是振动减弱点
37
列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为了提醒人员避 让,列车一直鸣笛,那么,静立在站台上的工作人 员听到的笛声频率 (填“高”或“低”)于声源的振 动频率,并且越来越 (填“高”或“低”).
高
列车进站时,与静立在站台上的工作 低 人员相互靠近,故工作人员听到的笛声频率高于声 源的振动频率,又由于列车的速度越来越慢,故听 到的频率越来越低.
17
图象 上下坡法
同侧法
微平移法
18
如图7-2-1所示为一沿x轴传播的简谐横波在 某时刻的波的图象,已知此时刻A点向下运动,波传 播速度大小为v=2m/s,试画出波在该时刻5s前及5s 后两个时刻的波的图象.
图7-2-1
19
由此时刻A点正向下运动,可知波向右传播,5s
内, 波传播的距离为
Δs=v·Δt=10m;
21
一波源在绳的左端发出半个波①,频率为
f1,振幅为A1;同时另一波源在绳的右端发出半个 波②,频率为f2(f2>f1),振幅为A2(A2<A1);P为两 波源的中点,如图7-2-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
图7-2-2
22
A.两列波同时到达P点 B.两列波相遇时P点振动的峰值可以达到 A1+A2 C.两列波相遇再分开后,各自保持原来的形
能否产生稳定的干涉,取决于是否满足相干条件.
28
b.“振动加强”是指振幅增大,不能理解为“位移 总是最大”;“振动减弱”是指振幅减小,不能理解为 “位移总是最小”;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都在 振动,所以,完全有这样的可能:在某时刻,振动加强 的点恰好经过平衡位置,而振动减弱的点不在平衡位置, 此时,振动减弱的点的位移比振动加强的点的位移大. 也就是说,不能认为振动加强的点的位移总是比振动减 弱的点的位移大.
由图可知,波长 λ=8m;要画出 5s前时刻的波形图,本应把波形向左平移10m,但由于 “去整留零”,只需把波形向左平移2m,如右图中实线;
同理,要画出后5s时刻的波形图,则只需把波形向右平移 2m,如图中虚线.
20
三、波的特有现象
1.波的叠加原理
两列波相遇后,互不干扰,仍以各自的运动特征 (如频率、波长、振幅、传播方向)继续向前传播,只是 在重叠区域里,任一质点的总位移,等于由这两列波 单独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说明:由于波传递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能量 和信息(质点并不发生迁移),所以相遇后能互不影响.
38
四、波的其他现象 1.波的反射 波遇到障碍时,除了会发生衍射外,还会发生反射. 在波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波长、频率 和波速的大小都与入射波相同.
2.波的折射
波从一种介质进入(不是垂直界面进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波的折射.在波的折射
中,波的频率不变,但波速和波长都将发生改变.
9
(2)频率f:简谐波的频率即指波传播方向上各质点振 动的频率.波的频率只由波源决定. (3)波速v:波的传播速度.同种波的波速只由介质决定. 说明: a.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同一种类的机械波的波速相等,
与波的频率无关.
B.波速与振动速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同一均匀介质 中,波速是恒定的,而质点的振动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13
B错;波源停止振动,波还能继续传播,直到 能量耗尽,故不会同时消失,C错;波源振动频 率越高,周期越短,波传播一个波长的时间是一 个周期,所以这个时间也就会越短,D对.综上所 述,选D.
14
二、波的图象
1.波的图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介质 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 衡位置的位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得出的曲线即为波 的图象,又称波动图象.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
A. D波源在一个周期内,沿波传播方向运动了一个 波长的距离 B.相邻的、两个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总是等大反向的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半波长 C.波源停止振动,波也同时消失 D.波源振动频率越高,波传播一个波长的时间越 短.
12
在一个周期内,波传出一个波长的距离,但 波源及波传播方向上的各个质点都只在其平衡位置附 近振动,不会随波迁移,A错;相邻的、两个在振动 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等大反向的点的平衡位 置之间的距离才是半波长,若少了“平衡位置”,则 两点运动过程中,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10
(4)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v=λ· f
说明:
a.由于波在一个周期T内传出一个波长λ,所以波 速
s 1 这是从运动学中的速度概念上来理解波速表达式 v · · f.,
b.由
t T T 可知,波速由介质决定,频率由波源
决定,波长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
v f
11
关于机械波,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34
4.多普勒效应
(1)定义: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互靠近或相 互远离的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说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必须存在相互 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情况,否则不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因 为可能存在如图7-2-4所示的情况,观察者绕声源s做圆 周运动,虽有相对运动,但不会产生多普勒效应.
26
3.波的干涉 (1)定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平行)的两列波叠加, 使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某些区域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 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 (2)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是产生 稳定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
27
说明:
a.干涉也是波的特有现象,稳定干涉是波叠 加的结果,但波的叠加不一定能产生稳定干涉,
B.a点与c点都是振动加强点,b点是振动减弱
点 C.a点与c点此时刻位移最大,经过四分之一周
期后回到平衡位置;而b点此时刻处于平衡位置, 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后,b处为波谷b、c三点中的任一点到两振源的距 离都相等,故a、b、c三点都是振动加强点,A、 B错,D对;图示时刻,c点处于波谷,a点处于波 峰,故b点处于平衡位置,再过四分之一周期,c 处的状态传到b处,故b处为波谷.综上所述.
29
c .振动最弱的点有可能不振动,例如两列振
幅和频率都相同的简谐波干涉时,振动最弱的点 振幅为0,即不振动.
30
(3)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 点的充要条件:
①加强: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
数倍,即δ=nλ.
②减弱: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半波长的 奇数倍,即
6
3.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叫横波.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凹陷的最低处叫 波谷.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 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密 部,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疏部. 说明:绳波是横波,电磁波是横波;声波是纵波;
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7
4.描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 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点之间的距离叫波长.
说明:
a.两个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 等的点之间的距离是波长的整数倍.
8
b.在横波中,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间 的距离是一个波长;在纵波中,相邻的两个密 部(或疏部)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c.相邻的、两个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 位移总是等大反向的点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 是半个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