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五篇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五篇范文)
第一篇: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
一、寿山石雕的传统工艺
远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已初具原形,当时的寿山石雕主要用于祭祀,雕工粗糙。
唐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在种类和雕刻技法上得以丰富。
进入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福州成为了沿海重要城市之一,寿山石雕的发展随着福州的经济的复苏,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宋代,寿山石雕已趋于成熟。
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工艺是纯手工制作,在选石、雕刻和造型上都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受当时文化的熏染,使寿山石雕更具艺术内涵。
传统的寿山石雕制作工艺,每一步都是经过无数次积累和验证的成果,内里蕴含,博大精深。
(一)相石
“相”的含义多种多样,其中也有观察的意思,而“相”石也可以称作选石,在古代有关寿山石的文字记载中,把观察、分析寿山石称作“相”石。
古有伯乐相千里马,寿山石亦如是。
相石主要是从寿山石的形状和纹理以及质地来相,其目的是为了雕琢成器。
古代相学认为“富贵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将骨比作寿山石的外形,而容色就好比寿山石的色彩、纹理和质地。
寿山石的外形是雕刻造型的关键所在,一块寿山石的形状如何,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艺术形象。
摸骨,相形,是寿山石雕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相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寿山石的纹理和质地是其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寿山石的标志所在。
寿山石是火山喷发的热液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经过上千年的地壳运动,形成了纹理和质地独一无二的珍稀石种。
相石,就是要将寿山石的质地、纹理把握到位,在保持这些天然美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雕琢,在雕刻的时候因材施艺,最大程度的体现寿山石的纹理之美、质地之润。
寿山石的色彩富于变化,层次分明,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石过程中,色彩最为夺目,古人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最为讲究。
古人造器“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
礼东方”“以白琥礼西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玄璜礼北方”。
寿山石色彩丰富,在处理的时候注重巧色妙用,将色彩的碰撞归于和谐,依循天地至理,展示万物神奇变幻。
(二)雕刻
寿山石雕在萌芽时期,雕刻的形象几乎没有技巧可言,只具备大致的形状,手法上也很粗糙。
但在之后的朝代发展中,寿山石雕不仅在运用范围上有所拓宽,在雕刻技法上也有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寿山石雕的雕刻手法在种类上更为丰富。
1.圆雕
圆雕技法,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不仅是在寿山石雕中可见,在木雕、玉雕上也经常使用。
圆雕又被称为立体雕,是物件的整体性展示,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圆雕作品,主要应用于人物和动物的雕刻。
人物和动物都具有三维空间立体感,面部感官和肢体饱满富有动感,圆雕技法恰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与寿山石的人物雕刻相契合。
寿山石圆雕的历史悠久,在福州挖掘出的南北朝时期的殉葬品皆是圆雕作品,发展到清朝时期,圆雕技法已有较大的超越,艺术水准也有质的飞跃。
古代寿山石圆雕作品讲究神行具备,它以最简洁的笔触去展现最丰富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事物,通过延伸人们的视线,营造出立体的感官空间。
尤其是人物的塑造,古代寿山石雕作品多为仙、佛、人物,这些形象的刻画要求逼真、生动,在打胚的时候有严格的比例要求,同时还要注重作品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
圆雕技法讲求精炼,用最鲜明、简练的形象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集中深入的塑造富有特性的典型人物,这也是古代寿山石雕作品得以流传的一大秘诀。
2.浮雕
具有悠久历史的浮雕是一种装饰行的雕刻技法,继圆雕之后出现,被雕刻艺人广为使用。
同圆雕的立体感不同,浮雕着重从前方位表现所雕刻的物体形象,后方位简略雕刻,因此具有半立体感,一般按照寿山石料的情况进行简易的处理。
寿山石的浮雕技法运用始于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寿山石砚的四周以及印章的方柱四面,主要是
起装饰性效果。
寿山石生于岩石缝隙之间,开采的时候无法成片的进行,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寿山石雕的体型偏小,与中国历代的浮雕作品想比,差别较大,但传统的浮雕艺术对于寿山石雕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寿山石雕作为一种小型艺术,自成一格,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寿山石浮雕作品虽体型较小,但是在选材上十分讲究,寿山石色阶分明且石面平整,因此色彩分明的薄形寿山石是上佳之选。
以底层石色为衬,外层石色雕刻景物,形成自然套色。
寿山石印章的套色最为出挑,往往是两色兼容,形成自然套色,美观大方,装饰效果极佳。
作为传统寿山石雕刻工艺的一种,浮雕技法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还涉及触觉,在题材、空间等方面的处理优势,是圆雕所不能及的。
3.钮雕
钮雕技法的应用有相应的针对性,主要是用于印章的雕刻,但是在古代,印章的使用比之现代更为广泛且多元。
印章始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权力和凭信的象征,古今皆是。
钮雕主要是指印章上部的雕刻,起装饰性作用,开始纯为实用,用来系结穿绳,之后才加以巧饰,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用寿山石做印章源于元代,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
寿山石具有柔而易雕的特性,色彩鲜明,洁净如玉,备受人们喜爱。
明朝时期,钮雕被广泛使用于寿山石印章上,并日渐兴盛,逐步发展成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特殊品种和艺术。
元中期到明朝,由于文人的大量使用,印钮雕刻从原来只是简单地在“印鼻子”上穿洞,逐渐发展成为在印章上部的平台上进行雕刻装饰。
尤其是明、清之后,雕刻内容更加丰富,雕刻手法更加精致美观且富有变化。
印钮从简单的纹路扩展为“古兽”,再扩展为人物、博古图案、鸟兽、翎毛、鱼虫等多种类型。
(三)造型
寿山石雕的造型是匠人的精巧构思,也是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体现古人崇尚神佛,因此观音、弥勒、佛像等题材最为常见。
此类题材的寿山石雕造型或庄严或慈蔼,体现的是人们对神佛的畏惧和崇拜心理,是人们希望的寄托。
花鸟、瓜果造型在寿山石雕中也较为常见,
古代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在诗词文章中常常倾注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花鸟、瓜果类的题材在当时也是寿山石雕着重表现的造型艺术。
造型是寿山石雕外在的艺术语言,它是视觉符号最为直接的体现。
寿山石雕的造型如何,关系着人们对寿山石雕的欣赏和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
造型是思想的产物,并受当时文化的影响,反映在寿山石雕上则有不同的体现。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宗教盛行。
佛教传入中国,至唐代已极为昌盛,在福建偏远的寿山乡一代大兴寺庙,僧众达数千人,香火鼎盛。
相传寺里的僧人们曾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刻佛像、托钵、念珠、配件等,除了自己使用之外,还作为纪念品赠予前来祭拜的客人。
佛教在唐代的盛行,集中反映在寿山石雕上,这时期的寿山石雕皆与佛教息息相关。
宋代俑制十分兴盛,主要是作为陪葬品,因此闽中地区民间则大量采集寿山老岭等地粗石雕刻古俑殉葬。
从宋代墓葬挖掘的寿山石俑有文武俑、侍俑、男女俑,形式有立像、坐像,姿势大多作拱手状。
而动物类有青龙、白虎、鸡犬、龟蛇以及十二生肖等。
每个朝代的文化不同,出产的寿山石雕造型也不尽相同,文化与寿山石雕造型之间的练习是非常紧密的。
二、现代寿山石雕刻的创新与发展
寿山石雕的传承从古至今,未曾断绝,传承的不仅是寿山石雕的手工技艺,更是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内涵。
寿山石雕发展至今,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对于寿山石雕有所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法和造型的创新上。
(一)寿山石雕技法上的创新和发展
寿山石雕的历史底蕴丰厚,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在现今社会,寿山石雕已成为人们收藏的艺术品之一,人们收藏的不仅是寿山石雕的历史底蕴,所看重的还有寿山石雕的创新和发展。
1.微雕
寿山石微雕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新的历史背景赋予了它新的发展空间,在现今的社会条件下,寿山石微雕发展速度十分的迅速。
微雕是源远流长的时代艺术,在距离今天很遥远的殷商时代,微型雕刻就已经出现在了甲骨文中,但是将微雕应用于寿山石雕是近现代的
创新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当代福建的一批有志于寿山石创新的艺术爱好者,深刻认识到寿山石柔而易攻的质地,认为寿山石是最理想的书写用材。
他们在研究篆刻、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同时,也不断的尝试在寿山石上作微雕艺术,过程虽然艰辛,但好在结果是令人欣喜的。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在寿山石上刻出不仅纤如毫发,而且变化微妙的历代名家墨迹。
寿山石微雕在选材上也是极为讲究的,石质要绝对的精纯,不含半点杂志和裂痕,在雕刻时才能确保整体的美观,不会在雕刻进行到一半之时发生意外。
寿山石微雕需要具备深厚的雕刻功力,要求雕刻者有精熟的国画和书法功底,凭运笔走势和所谓的“意念”去雕刻,创作出的寿山石微雕才能是精品。
寿山石微雕的出现是新技法的创新性成果,赋予了寿山石雕新的发展空间,如今寿山石微雕艺术已受到今东南亚及欧美的许多艺术品收藏家都对寿山石微雕艺术颇为青睐。
2.机器雕和人工雕相结合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机器应运而生,并成为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助力,古时的纯手工制作已被机器所取代。
寿山石雕也不可避免的走上的机器雕刻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寿山石雕完全的依靠机器,更多的是当做工具使用,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有些寿山原石体积较大,光是打磨就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而且人工处理有时把握不够精准,很容易造型石料的破坏和缺损。
运用机器雕刻的话不仅省时省力,对于石料的切割也更为精准。
传统寿山石雕制作工序十分繁杂,首先是相石,之后进行打胚、凿坯,胚体制作完成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修光和磨光,所有的工序完成方能成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打胚主要还是靠手艺人,后来就开始改用砂轮和梅花头等工具,现在则流行效率更高的雕刻牙机。
机器雕刻在现今寿山石雕中已是普遍使用的状态,随着寿山石文化的发展,寿山石雕已由手工的制作进入到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创作。
(二)寿山石雕造型融入现代元素
传统寿山石雕的题材大多为人物、神佛、花鸟、瓜果等,这与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在信仰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
有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题材在现在依然得以保留,但是在此基础上,现代的寿山石雕融入了新的元素,在造型上更为丰富多彩。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历经几千年而不断,先辈的智慧与劳动结晶至今闪耀着睿智的光芒。
我们依靠着前人流传下来的经验摸索着走到了现在,对于这份依靠我们有着很深的眷念,因此中国人有着明显的怀旧情结。
对于收藏家来说,他们看中的不仅是传统的寿山石雕所能带来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寿山石雕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现在的寿山石雕造型千奇百怪,有编织的草帽,栩栩如生的螃蟹,形态逼真的五花肉等等,这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是寿山石雕的创新与发展。
三、结语
寿山石雕作为我国艺术的瑰宝,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集结着前人的智慧和技艺,也闪耀着现代人的思想火花,两者的和谐并存,是寿山石雕进步的最大动力。
第二篇:吉祥图案传统工艺论文
1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
1.1信仰的意蕴
过去,吉祥图案就是信仰的代表物,不管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还是自然崇拜,甚至包括宗教崇拜,都属于信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趋吉避凶。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龙凤图案,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赞美,更凝聚了各民族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龙的文化意识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髓里。
作为代表图腾和神话意象的动物,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
凤也是一种神鸟,传闻中对于凤的描述是,只要凤凰出现了,世界就太平了。
龙和凤的吉祥图案是自原始社会就开始沿用的,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至今,历经上千年历史,龙凤图案一直带着吉祥色彩和政治色彩,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图案。
1.2思想的意蕴
儒、道、佛三家造就了我国的传统思想观念,社会的维护和运转主要以此为哲学思想,因此,这一思想观念也避免不了在传统吉祥图
案中体现出来。
儒家学派的基本观念讲究的是用伦理道德对伦理道德进行维护,讲究老幼尊卑。
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五翎(燕子、鸳鸯、白头、白鹤、凤凰)就象征着儒家学派等级制度的朋友、夫妻、兄弟、父子、君臣。
儒家学派比较重视修身养性,因此大多文人学士均将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三友作为高洁情操的礼赞。
而道家思想倾向于追求长生,因此“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样的吉祥字眼也就衍生出来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盛行佛家思想,并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思想。
佛教的发展和盛行直接关系到吉祥图案的形成。
例如佛堂中所供奉的菩萨,不仅仅局限于供佛教所用,还在日常生活中可见。
吉祥图案反映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并经久不衰,使人们更乐于接受该类艺术性的语言。
1.3民俗的意蕴
工艺美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对生活和社会的阐述,我国传统的工艺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将民俗意蕴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中国是个比较重视家庭延续的国家,比较看重对子嗣的传承,为了能够将这种美好的愿望表达出来,吉祥图案中就出现了象征“望子成龙”或“榴开百子”的图案,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我国劳动人民比较重视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劳动人民祈祷有美好的现实生活,并期望能够延续这种美好现实,这种观念在吉祥图案中的表现形式就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了,这是劳动人民最朴实的生活愿望的表达方式,将民族品德和性格直接的反映出来了,并自发的形成凝聚力。
2结语
吉祥图案是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
不仅凝聚着国人的审美情趣、伦理情感和宗教情怀,更多的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去生活,将人们追求吉祥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吉祥图案中体现出来,把人们的美好愿望艺术化、象征化、社会化,让其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构建吉祥的美好画面。
第三篇:留学生的传统工艺论文
1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态度
(1)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在本次调研中,大多数留学生都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有兴趣。
41.7%的留学生喜欢装饰摆设类的手工艺品,37.5%的留学生喜欢小型配件工艺品,有8.3%的留学生喜欢家居日用品,另有8.3%的留学生喜欢服饰类工艺品,4.2%的留学生则表示喜欢其他类的手工艺品。
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时候,有58.8%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在于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35.3%的留学生对于手工艺品的历史文化感兴趣,5.9%的留学生关注手工艺品的其他信息,在调查范围的留学生都不关心传统手工艺品的吉祥寓意和意味。
而在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时,吉祥含义和特殊寓意被55.6%的留学生视为重要因素,16.7%的留学生注重手工艺品的实用性和功能,11.1%的留学生在乎传统手工艺品的时尚感,工艺品的材质也影响5.6%的留学生抉择,5.6%的留学生会更喜欢大师的作品,5.6%的留学生更注重工艺品的价格和性价比。
外国留学生大多对传统手工艺有着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于装饰摆设性的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和特殊寓意上,在合适的材质和功用下,留学生会考虑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2)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
武汉市是中原文化聚集的交汇处,武汉市存在着剪纸,刺绣,糖塑等多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
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等机构举办的展览为武汉市民提供了学习认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平台。
此次调研中,45%的留学生希望通过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体验来获得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知识,30%的留学生偏好文化旅游的方式来接近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15%的留学生选择去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展览,只有10%的留学生会去听中国传统工艺的讲座。
留学生更偏好通过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去学习认识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对于在武汉的留学生而言,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接触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机会极少,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更趋简单单一,又加之各个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语言障碍因素,致使留学生并不能系统地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
2针对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
学校以及留学生、传统工艺者、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关于学校以及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问题研究。
1)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造成的问题
被调查的留学生,大多数对某些传统有一定了解,如:剪纸、刺绣,但是更多的传统工艺不被留学生所熟知。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所造成的,其中包括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
留学生在中国的交流学习中大部分汉语水平有限,他们通常只在留学生圈中活动。
这种由语言障碍导致的文化障碍使留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民族主义导致的文化差异性和民族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导致留学生无法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意义。
2)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学校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增加留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展览、参观工作室等方式组织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2)给传统工艺从业者的建议。
1)宣传途径方式需完善
在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探访过程中,许多的传统工艺者以家庭作坊制为主,在展示作品采用的宣传方式较传统保守老旧。
在此我们推荐立体式、多角度、长久性、多媒体的宣传方式。
例如,亲身体验,更加系统详细的讲解传统工艺的独技艺、悠久传统等旨在让参观者身处其中的体验感;在体验者初次体验后,通过兴趣班的开设或者课堂讲座为有意愿继续了解或学习其制作的留学生提供长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多媒体进行宣传,在原有传统媒介传播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宣传,提高传统手工艺的曝光度。
2)实现传统工艺产品
与市场相结合。
从留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推断外国人的兴趣点所在,根据他们的需求,适当调整工艺品品类,从而打开和拓宽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国际市场,把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国际舞台,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精髓。
3)加强英语学习,完善工艺品介绍信息
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从业者都为方言使用者,不具备与外国留学生交流的语言基础,而其工艺品的介绍并未有外文标识,这也是外国留学生很难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大障碍。
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外文标识,才能更有效地宣传自己的工艺品。
(3)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关
注和宏观调控。
建议政府构建完善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服务体系,加强有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并有目的性的针对外国留学生开展传统工艺活动,提供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加强活动的立体性和生动性,实现宣传的高效性和深刻性。
2)形成传统文化集聚地,实现集中式宣传
政府调控传统文化的集聚,形成传统文化功能分区,打造城市文化旅游聚居区和文化名片。
便利外国留学生和其他游客系统性地游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3调查研究的意义
(1)对于留学生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力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留学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对于学校而言
校园就是我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重要场所,学校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说影响巨大。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深入了解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为我校留学生创新培养计划提供案例分析和翔实的研究数据,推进留学生学科创新建设。
(3)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吸收不可避免,文化外输是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教育为核心,以传媒为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