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李宏淼;马连学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2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9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LT、MPV、PDW均明显降低,PCT则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凝血四项中PT、APTT、TT明显时间延长,FIB明显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6(010)001
【总页数】2页(P33-34)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
【作者】李宏淼;马连学
【作者单位】113008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检验科;113008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
肝硬化患者由于发生肝实质损害,许多凝血因子、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出现凝血功
能障碍和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

随着肝硬化病情的进展,肝功能逐渐衰竭,临床上最
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1,2]。

本文对比92例肝硬化患者及90例健康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12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其
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50.2±11.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肝硬化标准[3]。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者60例,酒精性肝硬化者18例,自身免疫性或胆汁性肝硬化者9例,不明原因肝硬化者5例。

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90例为
健康对照组,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50.3±10.6)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所有检测对象分别采集2管肘静脉血,分别加到含有3.2%枸橼酸钠溶液的凝血四项专用管和含有EDTA-K2血常规专用管中。

1.2.2 检测仪器及试剂检测PLT、MPV、PDW和PCT采用Sysmex 4000i全自
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PT、APTT、FIB和TT采用stagostar全自
动血凝仪及其配套试剂。

操作进行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PT、APTT、TT、FIB和PLT、MPV、PDW及PC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小板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MPV、PDW均明显降低,PCT则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凝血四项测定结果比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T、APTT、TT明显时间延长,FIB明显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肝脏是人体内凝血因子合成的一个重要场所[4]。

在肝硬化疾病发病的时候,由于肝细胞已经有大量发生损伤和坏死,凝血酶原、FIB等凝血因子的功能明显下降,因子Ⅱ、Ⅴ、Ⅶ 的合成量明显减少,使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5]。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PT、APTT、TT及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T、APTT、TT明显时间延长,FIB明显减低。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PT是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Ⅰ、Ⅱ、V、Ⅶ、Ⅹ的水平决定。

此外,APTT、TT延长的程度与肝脏受损程度和肝脏合成各因子水平的降低程度呈正相关。

FIB即凝血因子Ⅰ,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当有炎症或脏器损伤时合成增加。

较长时期肝脏严重损害时,血浆FIB含量显著下降[6,7]。

林壮琼等[8]采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94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采用ABX-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显示肝硬化组PT、APTT、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FIB及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组PT、APTT、TT高于无出血组,FIB及PLT低于无出血组(P<0.05),说明及时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断。

本组资料结果还显示,相较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中PLT、MPV、PDW均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存在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使血小板在体内发生释放反应,导致血小板衰竭。

同时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脾梗阻性充血而肿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吞噬和破坏血小板而使血小板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其凝血机制的障碍,有助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病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关文献】
[1]杨立宏,马羽萍,黄蕾.67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的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
志,2007,6(14):2453-2454.
[2]汪赛兵,唐四海.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及血小板参数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
南,2012,10(33):568-569.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
志,2000(8):324-329.
[4]王修石,袁亚军.对620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27(19):789-790.
[5]胡阳黔,徐章,王子强.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
志,2013,12(14):371-372.
[6]弓长丽,杨广民.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
育,2015,7(17):21-22.
[7]庞秀慧,买力克,莫红梅.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及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关系.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 2072-2073.
[8]林壮琼,张展青.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检测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8):986-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