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卫生检测评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教育过程卫生检测评价方法
一、学习疲劳的监测
学习疲劳时脑力工作能力和某些生理功能会降低。
检测学习疲劳的方法主要有剂量作业测定、短时记忆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视觉运动反应时测定、眀视持久度测定等。
下面主要学习剂量作业测定、视觉运动反应时测定、眀视持久度测定。
(一)剂量作业测定
1.概述
剂量作业测定使用校字法、校数字法、校图形法和心算法等,其中安菲莫夫表和英文字母表最常用。
在限定的时间内让受试者完成制定作业,根据其完成作业的数量和产生的错误,判断皮层的功能状态。
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作业量作为工作速度指标,反映皮层的兴奋过程,用产生的错误率作为工作正确性指标,反映皮层内抑制过程。
学习疲劳时皮层神经活动出现障碍,完成速度减慢,错误增加。
校数字法试验采阿拉伯数字表;校图形法常采用几何图形、钟形表等;心算法通常以心算数学题作为指定作业。
安莫非校字表(见表5-1)有A、B、C、E、H、K、N、X等八个字母随机组成;每个字母各出现150次,共1200个字母。
有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对A、B、C的识别比其他五个字母容易。
校数字法(见表5-2)采用阿拉伯数字1~9组成,编排原则与字母相同。
校数字法由简单的和带抑制条件的两种,后者难度较大,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少年,能更灵活的反映皮层的功能状态。
简单试验要求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删去所规定的字母,带抑制条件的要求受试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删去指定字母,如删去C后的A(C为抑制条件),其它字母后的A则不删去。
2.测定方法
⑴准备铅笔或圆珠笔,保证书写流畅;⑵逐行从左至右逐字查看,不得跳行、漏行;⑶见指定字母就删,如删去H,一旦删错,可在该字母下画一横线以示校正;⑷查阅子数多而错漏数越少,才表明脑力工作能力越好,所以不能只图快,还要准确;⑸听到“预备,删去H,开始”口令时,立即开始查阅并删除H,听到“停”时立即停笔,并在停笔处的字母右侧划一休止符“‖”,将校字表上交。
检测者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表计时,两分钟后发出“停”的口令。
计算休止符前的总阅字数和应删字数。
漏查一行计一个错误,该行阅字数和应删字数均不计入;合计错、漏删字母和漏查行错误数,计算下列指标:
()2÷=阅字数个阅字速度
()()[]%100/%⨯+=阅字数漏字数错字数错误率
()()()[]应删数错删数应删数阅字数脑力工作能力指数
/2IMC -⨯= 3.评价
⑴在早读前、二节课后、四节课后、下午上课前和下午末节课后各测一次(共5次),用于分析学日中学习能力的变化或一日生活制度是否合理;在周一至周五早读前各测一次,用于分析周内作业能力的变化。
⑵结合脑力工作前后测验结果、阅字速度、错误率评价脑力工作能力状况,可分为四种类型:①良好,工作后阅字速度增加,错误率降低;②不变,工作后两指标均无差异;③早期疲劳,工作后阅字速度减慢或错误率增加;④显著疲劳,工作后阅字速度减慢,同时错误率增加。
以班级为单位,计算每次出现的疲劳人数和疲劳率或统计每次测试的阅字数、错误率和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的均值,采用定基比分析疲劳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均值作环比分析,分析班级的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类型。
4.注意
每次检测时指定的删除字母要经常更换,各次难易程度保持一致。
测试前可安排受试者练习3-5次,让他们有一个熟练过程,消除不熟悉方法而产生的混杂影响因素。
(二)视觉运动反应时测定
1.概述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反应时,或反应的潜伏期。
反应时与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由密切关系,疲劳时皮层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活动受影响,表现为反应时延长,反应错误增多。
简单反应时(又称a 反应);是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所做的反应也是一个,并且二者都是固定不变的,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测的反应时。
简单反应是比较视、听两种感觉器官反应时间的差别。
本仪器通过四个半导体四色发光二极管一起点亮作为光刺激,而声刺激则是通过仪器内部的压电蜂鸣器发出声响,用四孔光电反应键(任一孔),作为被试的反应部件。
选择反应时(又称b 反应);是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于每一个刺激都要求被试做出不同的反应,但某一次出现的那个刺激又是随机出现、被试是事先不知道的。
选择反应是比较
在四种颜色的光刺激下的选择反应时间,本仪器通过四个半导体四色发光二极管作为光刺激,用对应四种颜色的四孔光电反应键作为反应部件。
表5-1剂量作业(校字法)测定表
表5-2剂量作业(校数字法)测定表
2. 仪器(EP202/203/204反应时测定仪)
⑴仪器及示意图
⑵反应时测定仪技术指标及使用方法
仪器内部采用了89C52 单片计算机,对整机的功能选择、刺激的呈现、被试的反应、反应时间的测定、数据的统计,数据的打印输出进行全方位的自动控制,这样使实验和测量变得更为简单、方便。
其技术指标见表3。
表5-3反应时测定仪技术指标
⑶反应时的测定
①简单反应时的测定
将光电反应键盘的 RS232 - 9 芯插头插入主机上的插座,如要接打印机,请将连接打印机的 RS232 - 25 芯插头也插入主机上对应的插座上。
将主机连接 220 伏交流电源的插头插入 220 伏电网的插座上。
确认所有连接无误、可靠后,打开主机上的电源开关,此时显示器显示“ n1----n4 ”:
1. 按下 4 号键,选择 n4 为简单反应时,显示器显示“ L------S ”
2. 如需进行的是光的反应时间的测试,按下 1 号键,选择 L 光反应时间的测试;如是选择声的反应时间的测试,则按下 4 号键,选择声反应时间的测试,选择好以后,显示器显示“ ------20 ”,及测试次数。
3. 按动 1 号功能键,选择测试次数,显示器将依次显示“ ------40 ”,
“ ------60 ”,“ ------80 ”,“ -----20 ”,本仪器自动设置在 20 次。
4. 选择好测试次数以后,被试将手指放在反应键盘四个园孔的任一园孔之中,主试按下 2 号启动键,测试开始。
5. 仪器将自动呈现声或者光(四种颜色的灯同时点亮)刺激,被试根据声(光)刺激的呈现,手指离开反应键盘上的园孔,仪器将自动记录刺激呈现到被试手指离开反应键盘园孔之间的时间,为声(光)的反应时间。
6. 实验途中,如被试手指不放回反应键盘的园孔之中,仪器将自动进入等待状态,直到被试手指重新放回反应键盘园孔之中,进行下一次测试。
7. 当所设置的测试次数完成后,仪器内的蜂鸣器自动鸣响 1 秒,以告知实验结束。
8. 连续按动 3 号显示键,显示器将依次显示:
1 ―######平均反应时间
2 ―――――##实验所设置的测试次数
9. 如仪器连接了打印机,在实验结束后就可按下 2 号功能键,打印测试结果,打印机打印格式如下:(以光刺激、 20 次测试为例)
打印内容注解
Name: 填写被试姓名
01.L ~ 00.2034s
02.L ~ 00.1759s
03.L ~ 00.1797s
04.L ~ 00.1565s 测试序号。
刺激类型。
反应时间
05.L ~ 00.4470s
06.L ~ 00.1350s L -代表光刺激
07.L ~ 00.2032s S -代表声刺激
08.L ~ 00.1453s
09.L ~ 00.1665s
10.L ~ 00.1517s
11.L ~ 00.1725s
12.L ~ 00.3196s
13.L ~ 00.1682s
14.L ~ 00.0233s
15.L ~ 00.1080s
16.L ~ 00.1612s
17.L ~ 00.1947s
18.L ~ 00.1784s
19.L ~ 00.1724s
20.L ~ 00.1764s
T . A .~ 00.2809s 平均反应时间
N = 20 实验所设置的测试次数
10. 如需进行新的实验,按下复位键,仪器复位,再按以上的说明进行操作。
注意事项:
1. 如果是第一次使用本仪器,请在使用前认真阅读本说明书,以便能尽快熟练使用本仪器。
2. 使用本仪器前,应确认使用的电源电压是交流198 ~242 伏之间,如使用的电源电压不符合要求,仪器有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3. 仪器的联线插头,插、拔要在确认方向正确无误后用力,严禁通过拉导线拔插头。
4. 反应键盘的开关因是光感应式的,所以平时要保持清洁、干燥,如有污垢,可使用质地柔软的布蘸少许高纯度无水酒精擦洗。
待干后使用。
5. 有关打印机的使用,请仔细阅读在打印机附件中的打印机说明书。
6. 本仪器如没有接打印机,在每次测试结束后,不能按功能键(打印键),只能按显示键显示测试数据,否则仪器将停止正常工作。
②选择反应时的测定
将光电反应键盘的 RS232-9 芯插头插入主机上的插座,如要接打印机,请将连接打印机的 RS232-25 芯插头也插入主机上对应的插座上。
将主机连接 220 伏交流电源的插头插入 220 伏电网的插座上。
确认所有连接无误、可靠后,打开主机上的电源开关,此时显示器显示“ n1----n4 ”:
1. 按下 1 号键,选择 n1 为选择反应时,显示器显示“ ------20 ”,为测试次数。
2. 按动 1 号功能键,选择测试次数,显示器将依次显示“ ------40 ”,
“ ------60 ”,“ ------80 ”,“ -----20 ”,本仪器自动设置在 20 次。
3. 选择好测试次数以后,主试按下 2 号启动键,测试开始。
4. 四种颜色的光刺激将自动呈现,呈现次序是无规则的,但每一种颜色刺激的呈现总次数。
将是设置的测试次数的 1/4 ,如测试次数为 20 次,则每一种颜色的呈现总次数为 5 次;如测试次数为 60 次,则每一种颜色的呈现总次数为 15 次。
5. 被试根据不同颜色刺激的呈现,用手指按下反应键盘上的对应颜色的园孔,按错一次仪器将自动按出错处理,其时间不计入统计。
如时间超过 99.9999S ,也按出错处理。
6. 当所设置的测试次数完成后,仪器内的蜂鸣器自动鸣响 1 秒,以告知实验结束。
7. 连续按动 3 号显示键,显示器将依次显示:
1 ―######总平均时间
2 -######红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3 -######绿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4 -######蓝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5 -######黄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6 -######实验所设置的测试次数
7 ―――――##出错次数
8. 如仪器连接了打印机,在实验结束后就可按下 1 号功能键打印测试结果,打印机打印格式如下:(以 20 次测试为例)
Name: 填写被试姓名
01.R~02.1393s
02.B~00.8260s
03.B~00.6676s
04.Y~00.2764s 第几次测试颜色~时间
05.B~00.5369s R -代表红色
06.R~00.4068s G -代表绿色
07.G~00.4893s B -代表蓝色
08.G~00.4815s Y -代表黄色
09.R~00.4010s Error -代表出错
10.Y~Error
11.G~00.5560s
12.R~00.4338s
13.Y~00.8206s
14.R~00.5909s
15.Y~00.5658s
16.Y~00.6042s
17.G~00.4153s
18.G~00.5577s
19.B~00.8107s
20.B~00.5191s
T.A.~00.6367s 总平均时间
R.A.~00.7943s 红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G.A.~00.4999s 绿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B.A.~00.6720s 蓝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Y.A.~00.5667s 黄颜色的平均反应时间
N=20 实验所设置的测试次数
n =01 出错次数
9. 如需进行新的实验,按下复位键,仪器复位,再按以上的说明进行操作。
3.评价
通过比较受试者工作前后的结果来说明皮层的功能状态。
简单反应时的评价,以工作后的平均反应时比工作前延长为疲劳。
选择反应时,需将工作前后平均反应时的变化和反应错误次数的增减相结合,以综合判定皮层功能状况:一项指标变差,为早期疲劳;两项指标变差,为显著疲劳。
集体评价可用疲劳率、平均反应时均值作为指标。
需注意,反应时结果的个体差异较大。
(三)明视持久度测定
1. 概述
当皮层兴奋性降低时,视觉分析功能恶化,眼睛注视物体的明视时间减少。
明视时间与注意时间之比称为明视持久度,反映视觉和心理功能(注意力)的综合性指标。
一般用立方方块图(在白纸上绘成“品”字形的三个立方方块,每边各为1cm ,见P233),测定时,立方方块图的高度应与受试者(坐姿时)眼睛齐平,距离30-40cm,图表照度为100-150lx。
提前让受试者熟悉秒表的断续计时的方法,学会计算注视过程中方块图是正位“品”字的累计时间。
检查者持计时秒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计时,受试者听到口令后立即注视方块图并开始计时,注视过程当方块呈倒“品”字时立即暂停计时,再看到正“品”字时又开表继续计时,如此反复,测定2-3分钟(注视总时间)后,检查者叫“暂定”和受试者同时计秒表。
()%
明视持久度
明视时间
100
⨯
=注视总时间
2. 评价
比较个人工作前后测试的明视持久度,前后两次相差超过±10%有意义。
工作后明视持久度降低,提示疲劳出现。
可以疲劳发生率作为群体评价指标。
本方法的缺点是受测试场所照明的显著影响。
二、手指灵活度、敲击速度、动觉方位的测定
(一)手指灵活度测定
1. 实验目的
应用手指灵活测试仪,掌握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程序及常用方法。
2. 所用仪器即手指灵活测试仪
2.1EP707A手指灵活测试仪简介
手指灵活性测试仪除适用以测定手指与手指尖灵活性的仪器外,也包括手、手腕、手臂的灵活性,以及手和眼的协调性能力的一类仪器。
手指灵活性测试,主要测试手指的灵活性和手指尖的灵活性二类。
手指灵活性操作部件的第一根插针插入左上方孔的信号经整形送入电脑芯片开始记时,当最后一根插针(即第二十五根)插入右下方孔的信号经整形送入电脑芯片仃止记时,所用时间经锁存、驱动以数码显示。
2.2组成及技术参数
组成;机箱有六位计时器、附件盒及配件接插口。
手指灵活测试配件插板,手指尖灵活测试配件插板。
技术参数:⑴计时范围:0~9999.99秒;⑵手指灵活性测试量:100个孔;⑶手指尖灵活性测试量:M6、M5、M4、M3螺钉各25个。
3.使用方法及常用方法
⑴将所需实验的配件板插入机箱(稍用力插紧),抽出附件盒盖。
⑵接通电源,数码显示为零(如不是全零,可按复位键)。
⑶装入第一个(一般指左上方的一个)另件开始计时,装完最后一个(一般指右下方的一个)停止计时。
显示完成任务所用时间。
手指灵活性测定的常用方法是:被试用一把镊子钳,把数十根金属针分别插入一块具有数十只小孔的板内。
以完成任务所用时间作为检测的指标。
手指尖灵活性测定的常用方法是:安装或拆卸螺母的操作,即是在一块板上装有数十根
不同尺寸的螺栓,被试的任务就是装上垫片再旋上螺母。
或者将旋有螺母的螺栓上,旋下螺母。
以完成任务所用时间作为检测的指标。
4.实验程序
4.1手指灵活性测试
⑴将手指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小孔)插入机箱。
打开附件盒,露出插针盒。
⑵接通电源,被试利手握着镊子,坐在测试板前。
⑶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
你面前的手指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孔,插针盒里有100根插针,你的任务是用镊子将盒中的插针插入孔中。
插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根插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孔,第二根插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孔,以此类推,第100根插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
要求你插得快并要插到位,(即插到底)。
⑷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
当第一根插针插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孔时,仪器内的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根插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时,仃止计时。
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
⑸主试记录实验结果。
4.2手指尖灵活性测试
⑴将手指尖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螺栓),插入机箱。
打开附件盒,露出螺帽盒。
⑵接通电源,被试坐在测试板前。
⑶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尖灵活性的实验。
你面前的手指尖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螺栓,附件盒里有100个不同规格的螺帽,你的任务是用手将盒中的螺帽拧入对应的螺栓中。
拧入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个螺帽拧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螺栓上,第二个螺帽拧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螺栓上,以此类推,第100个螺帽拧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螺栓上。
要求你拧得快并要拧到位,即拧到底。
⑷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
当第一个螺帽拧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螺栓时,仪器内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个螺帽拧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螺栓时,仃止计时。
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
⑸主试记录实验结果。
4.3比较非利手指灵活性
⑴将手指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小孔),插入机箱。
打开附件盒,露出插针盒。
⑵接通电源,被试非利手握着镊子,坐在测试板前。
⑶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
你面前的手指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孔,插针盒里有100根插针,你的任务是用非利手握着镊子将盒中的插针插入孔中。
插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根插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孔,第二根插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孔,以此类推,第100根插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
要求你插得快并要插到位,即插到底。
⑷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
当第一根插针插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孔时,仪器内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根插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时,仃止计时。
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
⑸主试记录实验结果。
5.结果
⑴列表整理各5次的练习结果。
⑵绘制个人的练习曲线。
6.讨论
⑴根据4.1、4.3结果分析利手与非利手的差异。
⑵根据练习曲线,分析手指及手指尖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二)敲击速度测定
1.实验目的
使用敲击速度测定仪,测定敲击工作效率的个别差异,学习测量随意运动速度的方法。
2.简介
敲击的工作效率,通常以在限定时间内敲击的总次数来表示。
亦可用各阶段的速度变化来表示。
敲击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至少在6一18岁的范围内是这样的。
敲击速度与性别有差异。
一般说,男快女慢,并且这种差别随年令的增加而增大。
据统计有69.8%的男孩超过女孩的敲击速度的中数。
在成人中更有80%的男人超过女人的敲击速度的中数。
左右手敲击速度的差别:儿童比成人明显、妇女比男人明显、练习效果对右手的影响亦比左手大。
连续一分钟的敲击,可以看到疲劳(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产生。
难以给疲劳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它可以是工作时间过长而变得迟钝、也可以是缺乏睡眠而感觉困倦、还可能是大运动的能量消耗而感到累等。
在实验中只能以工作效率的降低来表示疲劳程度。
由于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颇多,为了使工作效率的下降程度能比较正确地衡量出疲劳的程度,就需控制其它变量。
为此在实验中一开始就要求被试尽自己最大努力,集中注意地去做;同时要求需完成的工作是被试所熟悉的。
研究疲劳现象实际意是找出它的规律,防止它的产生,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
例如对于如何科学地安排工作与休息问题:一种方式是积极休息,即当从事某种工作感到疲劳时,以改换其他工作或活动来使身体的某一部分得到休息。
另一种方式是消极休息,即当从事某种工作感到疲劳时,以停止任何活动而获得休息。
两种方式效果如何便可通过实验来判定。
巴甫洛夫认为,积极休息的作用是负诱导的效果,即由于其他部位脑细胞的兴奋,可使原来工作的脑细胞抑制程度更深,从而休息得更好。
在学习和工作中,由于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志趣水平,并根据已经达到的志趣水平对下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定出了奋斗的目标,以便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会产生促进作用。
杨博民教授曾对114名被试做过有无预定目标对学习射击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组(有预期目标)和控制组(无预期目标)最初的成绩相同,经学习后其结果是:实验组的最后成绩比最初成绩提高了182%,控制组的最后成绩比最初成绩提高了31%。
两组的最后成绩的差异已过到了极为显著的水平〔t=4.975,p<0.001〕。
所以说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个体积极的主观状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仪器即敲击速度测定仪
3.1EP703敲击速度测定仪简介
敲击棒一旦接触敲击板,定时电路开始按设定时间工作,同时计数器1记录敲击次数,至定时结束,数显1显示第一次定时的敲击次数。
开始第二轮定时计数器2记次,…,第六轮定时、记次结束后蜂鸣,显示第六次定时的敲击次数。
3.2组成及技术参数
组成;主机箱面板上有6组,共18位数码管,分别显示10,20,30,40,50,60秒,各10秒间的敲击次数。
敲击板及敲击棒。
技术参数:计时范围:0~60秒;计时分段:6段。
10秒/段;计数范围:6段。
0~999次/段
4.使用方法
⑴将敲击棒与敲击板连接好。
⑵将敲击板与主机连接好。
⑶接通电源或按面板上的复位键,面板显示为全“0”。
⑷敲击棒一旦敲击到敲击板的左边,开始计时,再记录一左一右的往复敲击次数。
⑸60秒后停止计数并蜂鸣10秒,以示工作结束。
5.实验程序
5.1预定目标测定
5.1.1实验组
⑴实验组被试坐在桌前,面对敲击板,手握敲击棒,
⑵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敲击速度的实验。
敲击时要使棒和板垂直,手臂要悬空。
你要尽量快地连续敲击1分钟。
听到蜂鸣器响后结束。
⑶被试明确实验指导语后,按要求进行实验。
直至结束。
⑷休息15分钟后,主试将被试前次敲击总次数告诉被试。
并要求被试自己定下次的奋斗目标。
⑸再次实验,主试每隔10秒报告敲击次数,直至结束。
并分别记录主机显示的结果。
5.1.2控制组
⑴控制组被试坐在桌前,面对敲击板,手握敲击棒,
⑵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敲击速度的实验。
敲击时要使棒和板垂直,手臂要悬空。
你要尽量快地连续敲击1分钟。
听到蜂鸣器响后结束。
⑶被试明确实验指导语后,按要求进行实验。
直至结束。
⑷休息15分钟后,再次实验,直至结束。
并分别记录主机显示的结果。
5.2测定敲击工作效率
⑴实验组或控制组的被试坐在桌前,面对敲击板,右手握敲击棒,
⑵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敲击速度的实验。
敲击时要使棒和板垂直,手臂要悬空。
你要尽量快地连续敲击1分钟。
听到蜂鸣器响后结束。
⑶被试明确实验指导语后,按要求进行实验。
直至结束。
⑷分别记录主机显示的结果。
⑸按以上方法,只是被试用左手握敲击棒,再次操作一遍。
5.3不同休息的工作效率
5.3.1控制组
⑴控制组被试坐在桌前,面对敲击板,手握敲击棒,
⑵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敲击速度的实验。
敲击时要使棒和板垂直,手臂要悬空。
你要尽量快地连续敲击1分钟。
听到蜂鸣器响后结束。
⑶被试明确实验指导语后,按要求进行实验。
直至结束。
⑷休息2分钟后,再次实验,直至结束。
并分别记录主机显示的结果。
5.3.2实验组
⑴实验组被试坐在桌前,面对敲击板,手握敲击棒,
⑵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敲击速度的实验。
敲击时要使棒和板垂直,手臂要悬空。
你尽要尽量快地连续敲击1分钟。
听到蜂鸣器响后结束。
⑶被试明确实验指导语后,按要求进行实验。
直至结束。
⑷按以上方法,只是被试用左手握敲击棒,再次操作一遍。
⑸按以上方法,被试仍用右手捏敲击棒,再次操作一遍。
⑹主试分别记录主机显示结果。
6.结果
⑴统计5.1中实验组及控制组的结果并绘制敲击曲线。
⑵统计5.2中左、右手的操作结果并绘制敲击曲线。
⑶统计5.3中实验组及控制组的结果并绘制敲击曲线。
7.讨论
⑴分析5.1的差异。
⑵分析5.2的工作效率差异。
⑶比较5.3的结果是否和前人的结果一致。
(二)动觉方位测定
1.实验目的
通过动觉方位辨别仪的测试,测定个体前臂位移的动觉感受性。
2.简介
动觉是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一种内部感觉。
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肌肉和肌腱内,感受器中的剌激来自肌肉的收缩和伸展。
并反映出一动作的强度、速度和轨迹的信息。
正因为各类的感受器的存在,保证了人体能确切而精细的完成所需要的动作。
一个完整的动觉过程,往往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
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往往是先作暂时性的运动,然后再根据环境的影响去逐步调整而完成的。
例如一个完善的投掷动作须把握方向、射角及初速度,而这三项中的前两项就是靠动觉方位的正确判断而决定的。
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