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设计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

环境设计专业范畴包含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软装设计等内容,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源于包豪斯建立的学科内容,其以平面构成、色彩设计、立体构成为基础,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课程为辅助,开设住宅空间室内设计、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室外景观设计等课程,讨论应用空间、材料、色彩、造型、肌理等设计语言营造特定属性的空间氛围。

但是,多届毕业生反映的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显示:学校教授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广、杂而不精;学生的理念及美感素养较好,但实际工程经验缺乏,常使项目不能较好落地;专业之外的能力培养欠缺,导致部分学生成为“设计机器”,不能有效开拓业务与捕捉社会需求动态,未能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变化。

综观种种现象,归根结底,矛盾多数源于高校对培养对象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未能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多元化、专业分工精细化的大形势,所以培养方式调整为与社会对接式势在必行,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个人发展的竞争力。

一、高校培养模式现状
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我国高校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源于领军型院校的模式,只有部分院校结合实际情况作了相应调整。

这导致的结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形式由专业课程教授和项目实践结合构成,尤其是工作室制度的采用,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项目,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汇报与修改的过程中成长。

但从学生的实践过程看,由于课时和课程结构的限制,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形态创造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提高上,学生对方案设计的理解能力较强,熟悉各种风格流派的设计语言,可较好地呈现设计效果,其设计目标集中在空间设计体现的美学效果上,忽视了由造价、施工工艺、社会客观需求等因素决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究其原因,学生未在控制的价格范围内推敲材料、造型及施工难度以降低造价,并且因生活阅历较为缺乏,不能完全从实际角度理解客户的需求。

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各种元素的提炼和空间氛围的营造,而疏于商业营销的考虑,方案中常出现集中式、面积比例较大的大厅设计,使偌大的大厅在仅有几桌人就餐的情况下愈显冷清,引发“破窗效应”,导致经营不善。

应用型培养目标下的学生设计作品大都偏于理想化状态,存在造价与预算出入较大、难以完全实施和违背使用者目标的现象。

研究型人才培养由专业课程与竞赛、研究、调查组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行业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但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自身认识的问题,其获得的多数数据和知识源于文献及相关作品,未能深究各元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未能将设计对象置于一个系统中考虑,未对现象的发生规律和诱因进行深入调研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研究型培养对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形态创造能力和设计表达上,而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多属于片段式知识,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也不能从深层次解释设计对象的规律,所以设计成果的深度不够。

以课程作业《雨水花园设计》为例,多数学生在未了解区域气候、土壤、水文、植物等条件的情况下,仅从美学角度在平面上组织几个洼地与凹地容纳雨
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王宽齐增湘黄信初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各高校的定位主要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但纵观其专业发展历程,环境设计专业内涵始终主要集中在功能和形式的范畴,未能有效拓展,培养方案形式得到变更但实质未改,导致应用型人才未能快速高效地创造效益,研究型人才未有学术突破性进展。

有鉴于此,环境设计专业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可有效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可导向性地针对大学生的弱项进行强化。

根据行业发展和专业分工的精细化趋势,该文探讨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体为“角色竞争”式和点式+线性式两种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12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
水,剖面上机械罗列水位、种植层、过滤层、垫层、基层等层面作为水文活动的结构,但设计成果能否真正使雨水自然循环良性运行,土壤结构、降雨强度、空间结构等是不是关键影响因子,景观结构和植物对水质净化是否有效,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多处于初级阶段。

长此以往,这种脱离实际目标的研究会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逐渐被模仿能力、机械复制能力替代,导致的结果为学生在寻求工作和学习机会时因缺乏相对应的经历与能力而在竞争中被淘汰。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范式
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是因为过分强调形态创造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忽略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能多角度且深入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高校未能明确自身定位并形成“精准培养”的模式,
“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华而不实。

针对这些问题,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可使培养目标更为明晰,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与要求设置课程大纲,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需求。

而根据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科研院所与高校、设计单位、设计相关企业等几类,所以,笔者提出“角色竞争”式和点式+线性式两种培养模式,以期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1.“角色竞争”式
为了深度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弥补高校教学资源有限的缺点,高校的培养模式应结合社会力量,使学生的角色转变成学生与职员的双重身份,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又可避免学时和课程内容限制,确保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了解职业的需要,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求与社会的“无痕衔接”。

因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因优秀企业和教师更吸引学生而导致的学生与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为解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资源分配问题,高校应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风。

具体操作模式为:高校教师与企业联办多个工作室,不同工作室由不同教师与不同企业进行多种类型的组合,稳定的搭配模式既可使教师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又可促使学生积极争取培养机会。

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教师及其合作企业,展开有利于以后从业的专业学习。

时间的安排为在读期间以高校课程为主、工作室项目实践为辅,以专业学习指导项目实践,以项目实践的“问题式”教学促进专业学习;假期以项目实践为主、专业学习为辅,学生跟踪项目全过程,熟悉企业运行程序,配合其他专业共同作业,改变片段式的思维方式,培养系统的职业素养。

“角色竞争”式培养模式最终目的为:根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整合高校与社会资源,相互纳优补缺,为学生创造多种可能性搭建平台,使学生对就业的态度从认为就业遥不可及变为认为就业唾手可得,引导学生积极达到阶段性的现实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体会社会竞争的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竞争所得比不劳而获更让人珍惜,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成为基础扎实、满足市场需要且具有“职员”属性的人才。

2.点式+线性式
由于行业竞争的影响,环境设计由粗放式转变成精细化作业,所以高校的培养模式应为结合院校优势学科制订精准的培养计划,向特定用人单位输送专业人才,即“点式”培养模式。

发挥优势型的“点式”培养模式,可打破高校的“大一统”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倡导“中国智造”
“中国质造”的社会背景下脱颖而出,并使高校与用人单位形成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家具专业是其优势学科,学校可针对家具生产企业、家居一体化设计单位及科研院所等的需要制订培养计划,其培养的学生相比其他高校学生在家具认知与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而提升了该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

“线性式”培养模式建立在“点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着重解决认知、学习、应用的全过程问题,使学生了解每一个环节,从而引导学生走上“精专”之路,甚至是设计工业化的道路。

以室内设计为例:室内设计师主要关注顶面、墙面、地面等界面设计,灯具、家具及陈设品的设计由专业公司定制,更有部分企业已经进入集成式环境设计的工业化阶段,所以高校的学生培养应与企业需求结合,使文化创意结合工业生产,令企业在抢占市场的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实现双赢。

以解决部分项目施工周期紧张、有害物质挥发期未过就使用的现象为例,集成式的设计因按照模数制作、预制完成后污染物挥发时间较长、施工便捷等优势可很好解决类似问题,但此过程涉及规模化生产的问题,也涉及设计特色化的问题,所以高校与企业联合的培养模式应针对研发、生产、销售全过程制订培养计划,构成以研发促进生产与销售、以生产与销售带动研发的双向模式,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线性”化。

结语
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学生在学校注重理论基础、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职业经验的矛盾;同时促进了企业设计的优化,也为相关单位储备了人才。

所以“角色竞争”式与点式+线性式校企联合模式可综合各自优点,弥补各自短板,有利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快速、高效地向职业人员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发挥优势。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2015CY008,2016CY00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SJG21,2016SJG368)。

参考文献:
[1]郑桂玉.递进式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装饰,2014(10).
[2]李涛,王宽,廖建军.企业信息反馈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适应机制构建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3]王宽,李涛,陈祖展.“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多模块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9).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编辑王旭
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