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教育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和谐的。

中学语文课堂的和谐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师生的和谐,教师不仅要在“教与学”中寻找契合点,更要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中寻找契合点,只有找到了契合点才能说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因此,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功能、文学功能、运用功能和综合功能。

从和谐教育的角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和谐、文学的和谐、能力的和谐以及素质的和谐,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和谐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功能:语言的和谐
语文课堂首先解决的是语言的和谐,语言和谐的主要内涵就是解决说话的问题,这是最直接、最实际、最基本的功能,对课文的学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主要是提高这个功能。

例如:指导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优美的散文,你会被文中美妙的意境所熏陶,你会被优美的词句所感染,你会陶醉于和煦柔美的春光之中……然而,你是否考虑了它的语言功能,是否达到了通过这篇文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达到了是和谐,没有达到就不和谐。

文章的内容很好理解,教师完全可以不去讲解,只要指导学生多读,然后仿写、炼笔、讲述,再反复诵读就能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无须再泛泛地去讲很多很多,只要这样的目的达到了,我认为就达到了语言和谐的目的,语文课堂就需要这样的语言和谐。

二、培养学生的文学功能:文学的和谐
在语文课堂来讲文学和谐,似乎有一点故弄玄虚之嫌,但事实上是我们的老师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文学功能。

讲语文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只注重了文字、课文内容、习题的讲解,在现在的考试制度下,老师为了提高成绩搞题海战术,完全忘记了语文的基本功能,严重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文学和谐。

如果说语言和谐是让学生善于表达,那么,文学和谐就是提升表达能力、艺术的问题。

会说话容易,把话说好就不容易。

文学和谐实质上就是语言艺术的升华,因此,语文课堂的文学和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鲁迅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老舍的“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高尔基的“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等等,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几次,反复地咀嚼,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就能感受到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就能达到文学和谐的一种效果。

《范进中举》的讽刺性就要从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方面去挖掘,体会它的讽刺艺术,感受它的喜剧效果。

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要从杜甫所处的时代、苦难的身世去解读其社会性,从而达到文学和谐的更高境界。

因此,语文课堂的文学和谐不仅仅局限于它的欣赏功能,也包含它所涵盖的社会性和批判性,这是语文课堂中文学和谐的更高境界。

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文学和谐更好地与语言和谐结合起来。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挖掘理解,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从社会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去引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和谐。

三、培养学生的运用功能:能力的和谐
学生的未来发展最终要靠提高能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下功夫,从语文课堂教学特点来看,首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

提高认知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阅读量,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基本篇目的阅读和教学,忽视了选修课的教学,更不注重课外作品的阅读。

语文教学丢掉了课外阅读就丢掉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丢弃了能力和谐。

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在学习的同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再读几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进行比较,寻找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特点,探究菲利浦夫妇性格的社会根源,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

再如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如果先要求学生读一读《鲁迅传》或者看一看电视剧,要比单纯的教师讲解作者简介、鲁迅事迹等效果好得多。

总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最主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行的。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主要是要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生活,感受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征,去感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就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道德教育等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达到在活动中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达到提高感知能力的目的。

总之,只有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运用功能,从而达到能力和谐,只有能力的和谐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功能:素质的和谐
语文教学涉及面广,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科技军事方方面面、林林总总。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不但要知识渊博,还要有丰富的阅历、良好的素质。

语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综合功能,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素质的和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社会本位”思想,即强调社会需要,按同一个模子培养和塑造人,忽视学生的素质和谐。

《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强调个性发展”,对传统教育进行了颠覆,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社会本位”与“人本位”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只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对两方面都加以重视,遵循一般要求与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观点来改革语文课堂模式,使“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教育观融为一体,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的素质和谐。

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造就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能力、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今后教学的主要方向,以实现和谐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组稿编辑:王艳】
(作者单位:410144湖南省长沙县金井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