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表示大气中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及大气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的统称。

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农业气象任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的研究;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农业气象灾害规律的掌握及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监测
大气组成成分:干空气(氮、氧、氩、臭氧、二氧化碳)、水分、固体杂质
对流层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平流、中间、暖(无线通讯)、散逸层。

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北半球取正,南负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投影与当地子午线间的夹角。

大气质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用大气质量表示。

当太阳位于天顶时,光线垂直到海平面时所穿过的大气路径定义为一个大气质量。

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福照度。

地面有效辐射:表示地面大气在长波辐射交换过程中地面能量的损失。

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度增加,光合强度也增加,但光照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强,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当光照度降低时,光合强度也随之降低,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同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现象:是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即白天光照和夜间黑暗的
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于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

四季形成原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方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道面始终保持66°33′的夹角,这使得太阳光线垂直投射到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变化,引起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长短发生周期性的改变,造成一年中各纬度(主要是中高纬度)所接受太阳辐射能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公式:sin h⊙=sinφ·sinδ+cos 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δ赤纬,φ该地地理纬度,ω当地时角
北半球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分冬夏两季来变。

夏季:纬度越高,日照时间越长。

冬季:纬度越低,日照时间越长。

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辐射通量F,焦每秒;辐射通量密度E,瓦每平米;光通量密度E1,lm每平米。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影响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大气光学质量、大气透明程度(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路程越长,被减弱的越多;大气透明系数越大,被减弱少)
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强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程度
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率的影响因素:颜色、土壤温度、粗糙度、太阳高度角(正午0度,下午正,上午负,每小时15度)
地面有效辐射影响因素:地面温度+、大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大气中CO2的含量、土壤表面性质、海拔高度+、风。

光能利用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贮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能或光合有效辐射之比。

提高途径:充分利用生长季、选育高光效的作物品种、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叶片的光和效率、加强田间管理
土壤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摄氏度时所吸收和放出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表示物体传递热量能力。

气温垂直梯度、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气温垂直变化的特征。

是指高度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数值。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
的现象。

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中的温度变化。

湿绝热变化:始终维持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中的温度变化。

大气静力稳定度:气块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有三个基本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

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t i)称为活动温度。

一段时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Y)。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有效温度。

一段时间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热量交换方式:辐射热交换、分子传导、流体流动热交换、潜热交换
热量平衡方程:R=P+B+LE。

R地面净辐射,P地表面与大气之间的乱流交换热通量,B地表面与下层土壤间的分子传导热通量,LE地表面水分蒸发或水汽凝结时消耗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的主要热特性: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影响土壤温度日变化、年变化因素:日,太阳高度角、土壤热特性、土壤颜色、地形、天气。

年,纬度、土壤自然覆盖、土壤热特性、地形、天气等。

土温垂直分布类型特点:日射型:土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一般出现在白天和夏。

土壤表面首先增热,热量由地表向下层传递。

一日中13时和一年中七月的土壤温度垂直分布为代表。

辐射型:土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出现在夜间和冬,土壤表面首先冷却,热量由下层向地表传递。

一日中1时和一年中一月的土壤垂直分布为代表。

过渡型:土壤上、下温度的垂直分布分别具有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出现在昼与夜(或冬与夏)间的过渡时期。

清晨过渡型和春季过渡型是辐射型向日射型转变,傍晚过渡型和秋季过渡型是日射型向辐射型转变。

都是从地面开始逐渐向较深的土层渗透的。

土壤导温率玉导热率正比,热容量反比。

热容量:水、固体、空气;导热率:固
水气;导温率:气固水
空气温度日年变化影响因素:日: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

年:纬度、距海远近、海拔高度、地形及天气状况。

逆温的种类:辐射逆温(由于下垫面强烈辐射而形成)、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使下层空气冷却形成)、下沉逆温、封面逆温
应用:清晨逆温较强时防治病虫害,可使药剂停留在贴地气层,并向水平方向及下方扩展,均匀的洒落在植株上,有效的防治病虫害。

判断大气稳定度:γ>γd,必然是γ>γd>γm,对饱和或未饱和空气都不稳定,称绝对不稳定的;γ<γm,必然γ<γd,不论气块是否饱和,大气都是稳定的,称绝对稳定;γ﹦γd,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是中性的,对于湿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是不稳定的;γ﹦γm;γ<γd,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是中性的,而干空气或未饱和空气大气是稳定的;γm<γ<γd,干空气与未饱和湿空气是稳定的,饱和空气是不稳定的,称条件性不稳定。

积温在农业中应用: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物候期预报、收获期预报、病虫害发生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作为农业气候专题分析与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负积温可用来表示作物越冬的温度条件。

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数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该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压称。

温度升高,迅速增大。

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百分比,称相对湿度。

其表达式为:r=e/E*100%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

比湿: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大气降水:从云中落到地面的液或固态水汽凝结物。

水分临界期: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作物对水分供应最敏感的时期称作水分临界期。

气候关键期:在一个时期,作物对水分的需要敏感,但该时期恰逢当地降水经常
出现降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况,这一时期称为气候关键期。

水分利用率:作物蒸腾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

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平面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土壤蒸发的种类,影响因素:一是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主要受气候因子影响。

另一种是水分在土壤中气化后,水汽通过土壤的孔隙达到表层后逸出土表,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影响。

气象因子、大气蒸发力、土壤结构、土壤供水能力、土表状况、地形、方位
水汽凝结的条件:空气的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空气中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主要凝结物:地面上,如露、霜、雾凇和雨凇,近地气层中,如辐射雾、平流雾、平流辐射等,自由大气中,如云。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绝对温度(α) 水汽压(e)与饱和水汽压(E) 相对湿度(r) 饱和差(d) 露点(Td) 比湿(q)
雾的种类,如何形成:辐射雾:由于地面和近地层空气辐射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多余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漂浮于空气中而成雾。

平流雾:暖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其下部与冷的下垫面接触而逐渐降温,在空气乱流混合作用下,冷却向上扩散,当近地层暖湿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凝结成雾。

平流辐射雾:平流和辐射因子迭加作用下形成的雾。

影响云形成的因素:对流、强迫抬升、锋面作用、辐射冷却
云滴的增长过程种类:凝结增长过程、碰并增长过程。

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灌溉:滴灌、喷灌、暗灌、沟灌,在水分临界期灌溉;适当密植和缩小行距;大风情况下,防风林带、风障;覆膜覆草;合理施肥、应用抗蒸腾化学剂;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地转风:在自由大气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做匀速直线运动,称地转风
标准大气压:纬度45的海平面,气温0,760mmHg的气压。

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之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

气压系统的种类:高压、高压脊、低压、低压槽、鞍形场
温压场对称系统:冷高压、暖低压、冷低压、暖低压。

空气运动受到哪几个力作用,各自特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一致,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有在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才存在;水平地转偏向力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在赤道上为零;水平地转偏向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在北半球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右侧,南半球指向左侧,它只改变运动速度的方向,不改变大小;不是真实力,是在旋转的地球上研究物体运动时提出的一个假象力。

③惯性离心力:是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才起作用,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力,是在转动系统内观察到的假象力,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

④摩擦力:分为内摩擦力和外摩擦力,空气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内摩擦力和外摩擦力的矢量和。

摩擦力的方向大致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与空气相对摩擦层次的速度成正比。

风对农业的影响:调节农田小气候状况;传播花粉种子;风害:强风会使作物倒伏、折断、遭受机械损伤,造成落花、落果、落铃和落荚。

强风久吹不息会引起生理损伤,降低光和量,致使产品品质低劣;传播病原体,造成作物病害的蔓延。

三圈环流:在一个半球上面,大气从地面到高空的立体运动,由四个气压带、三个风带组成的三个圈,所以称为三圈环流。

形成: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补偿赤道高空空气的流出,形成了低纬地区的热带环流圈。

暖湿空气沿极峰爬升,向极地方向上滑,一部分流至极地上空冷却下沉,补充了极地低空空气的流出,形成极地环流圈。

另一部分在平流层中向副热带返回,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平流层的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补偿了副热带低空空气的流出,形成了巨大的中纬度环流圈。

三风:东风、盛行西风、东北信风。

四带:极地高压、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

(北半球: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东北信风带)
地方性环流的种类,特点: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吹陆风;山谷风:白天为谷风;夜间为山风;焚风:气流通过高大山脉后,在山的背风坡形成炎热而干燥的风;峡谷风;城郊风
摩擦层中风压定律:北半球背风,高压右后方抵押左前方。

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天气:一定地区内,短时间的冷暖、干湿、阴暗、风云、雨雾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的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

锋:当大气中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上有一个过渡带称为锋。

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斡旋。

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斡旋。

切变线:1500m高度上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曲线。

寒潮:冬半年由于强冷空气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干热风:高温、低温,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

气团形成的条件: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适合的环流条件
种类:按热力分类法分冷气团和暖气团按地理分类法分北极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冬)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夏)
锋的种类:暖(过境前温低压高、多云连续性降水)冷(多云雨雪刮风降温)、静止、锢囚锋
冷锋的种类:第一型冷锋(缓行冷锋):推移速度慢,降水区出现在锋后,多为连续性降水,雨区窄;第二型冷锋(急行):移动速度快,锋面坡度大,夏半年常产生发展旺盛的积雨云,出现雷暴和阵性降雨天气,但云雨区很窄;冬半年有时有云雨区较窄的连续性降水,地面锋过境后云层很快消失,但风速迅速增大,常出现大风天气。

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气旋产生低压区、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辐聚,由于气旋中心上升,水汽凝结,多云雨天气;反气旋,产生高压区、北半球沿顺时针方向辐散下沉、由于气旋中心下降,无水汽凝结,多为晴天,且少云风力静稳
锋面气旋的生命史:波动、成熟、锢闪、消亡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雨季变化影响:夏半年500hPa天气图上,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其中西部单体称为西太平洋副热高压带。

4-5月副高无大变化,位于北纬15附近。

暖空气较活跃,副高逐渐加强,与北
方下来的空气交绥,主要雨带位于南岭以南,成为华南前汛期。

6中旬,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迅速越过北纬20度,在北纬20~25°间徘徊,使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期。

西北地区东南部雨量开始增加,陕西地区6底到7初汛雨开始,华南前汛期结束。

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第二次北跳,主要雨带移到黄淮流域,北方雨季开始。

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受副高控制,进入伏旱期。

7月下旬到8月初,副高脊线第三次北跳,多雨带到达河套、河海流域、内蒙古、东北以及西北地区成为全年降水最多的时期。

随副高北移,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中旱区,向北向西扩大。

华南地区处于副高的西南边缘,进入相对多雨期,常称为华南后汛期。

这一阶段,最容易出现大旱、大涝。

八下到九初,副高脊线撤到北纬25°附近。

华北雨季结束,华中地区出现秋高气爽天气,相对多雨带西缩南退。

10月上旬以后,副高脊线再次南撤到北纬20°以南,华西秋雨和东部秋高气爽天气结束,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转入到次要地位。

寒潮路径东路:从蒙古到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主力继续东移。

中路:经蒙古到我国河套地区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西路:经新疆、青海、青藏高原东侧南下。

霜冻的种类:据季节分秋霜冻和春霜冻;据成因分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平流辐射霜冻。

防霜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各种作物的比例,选择好作物的适宜播种期和大田移栽期。

人工防霜:烟熏、灌溉、覆盖、加热等方法直接增热或减少辐射冷却。

冷害的种类: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混合型冷害。

预防措施:1躲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冷害发生规律以及农作物对热量条件的需要,合理安排作物品种布局 2抗根据各地冷害发生规律,确定育种目标,选育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早熟,耐寒,高产品种 3.采取综合的农技措施 4.开展低温冷害的预报服务
霜冻:温度条件<0℃,发生时期:较温暖期,生理反应:短时间脱水结冰,危害作物:冬作物、果树、蔬菜,危害后果:果材、植物、花果受冻减产
冷害:>0℃,温暖期,生长发育障碍,喜温作物,花器官受害或延迟发育
冻害:<0℃,冬季或早春、深秋,细胞脱水结冰,冬作物、果树,植物部分或全株死亡
干热风种类:高温低湿(高温、干旱、地面吹偏南或西南风)、雨后枯熟型(雨后高温或猛晴、日山强烈、热风劲吹、造成小麦青枯或枯熟,华北西北)、旱风(温度低、风速大、苏北皖北)防御措施:浇麦黄水:可改善农田小气候,加快灌浆速度,延长灌浆时间;营造防护林带;选用和培育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运用综合农技措施: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合理施肥,调整播种期和播种方式,改革种植制度;喷洒化学药剂
台风的形成条件:海水温度超过26.5度(能量)、地转偏向力(气旋性环流)结构特点:1、垂直结构,低空流入层、中间上升气流层、高空流出层;2.水平结构,台风眼区、涡旋区、外围大风区
台风登陆路径:偏西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
形成冰雹的积雨云需具备的条件:强烈的不均匀的上升空气、充足的水气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沙尘源;大风;大气的热力不稳定。

危害:沙漠迁移、毁坏良田、掩埋作物、中断交通。

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大气的统计状态。

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人类活动
中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多样。

形成因素: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部与太平洋相邻。

海洋性气候:温度变化缓和,气温日年较差小,最高、低温出现时间较迟,秋温高于春温,降水充沛,季节分配均匀,年际间变化小,湿度高,云雾多,日照少,风速较大。

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年较差大,最高、低温出现时间早,温度非周期性变化显著,秋温低于春温,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气候干燥,湿度低,云雾少,日照丰富。

终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
洋性气候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