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邮轮产业正面临“水土不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邮轮产业正面临“水土不服”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7年第12期
“邮轮一响,黄金万两”,素有“漂浮在航道上的海上黄金”之称的邮轮产业,十年间,
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粗放式生长,正式迈入扩张迅猛的黄金时代。

中国交通协会邮
轮游艇分会(C C Y I A)最新统计表明,2016年我国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10大港
口城市共接待邮轮996艘次,同比增长58%,邮轮出入境中外邮轮旅客452万人次,同比增长82%。

从数据上看邮轮行业的发展正值壮年时期,有很宽广的发展前景,然而事实上,在这个华丽的外表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颓势。

业务收紧,邮轮市场上限端倪初现
目前在各个预订平台上,邮轮产品价格仍存在明显差异。

浏览部分旅游网站会发现,在旅
游网站上仍有不少10月底开船的邮轮产品正在销售。

其中某品牌“上海-鹿儿岛-上海”的同一航次,其双人内舱在部分在线旅游网站上的定价为每人2499元起,但在另一邮轮预订网站上的价格为每人14 49元。

而在相关媒体咨询该邮轮官方后得知,该航次已被旅行社包船,该内舱
双人间的官方参考价格为每人3148元起,与各平台的实际出售价格相去甚远。

尽管邮轮公司纷纷严查邮轮产品低价出售,但实际情况却依然是屡禁不止。

受制于包船模式,旅行社往往通过价格战保证实现与邮轮方约定的“满舱率”,销售压力沉重。

可以想见,
随着国内邮轮市场的不断发展,邮轮和代理商之间的博弈仍将持续上演。

有业内人士透露:
“为防止邮轮公司发现,部分旅游网站、旅行社等代理商甚至会在卖不完的情况下,与乘客签
订保密协议,以低廉的价格将舱房卖出。


低价出售舱位对邮轮品牌形象和价格体系影响不可忽视,但各方势力纷纷进驻国内邮轮市场,随之引发的供需失衡正是致使国内邮轮市场乱象的重要原因。

包船模式也随着供给量的增大,由过去的盈利法宝变成了烫手山芋。

随着主要邮轮公司收紧中国业务,国内邮轮市场上限
已现端倪。

“目前这种情况是供过于求造成的。

大家普遍看好邮轮旅游,过去好的时候,包船能挣钱,但现在进入市场的供应商太多了,而实际消费需求并没有想象中发展得那么快。

”中国未来研
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表示,“加之日韩线向来是邮轮旅游主力,目前韩国游遇冷,进一
步加剧了供应商与邮轮公司的矛盾。

包船泡沫隐忧尚存
在邮轮市场的火热背后,隐忧也在逐渐显现。

行媒有人这样认为:邮轮运力的增加催生了
中国邮轮市场的发展,但也有拔苗助长的效果。

对于这种快速发展,中国的政府、码头、邮轮
公司等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些问题都需要阶段性解决”。

据了解,目前邮轮市场90%的产品是通过包船模式进行分销的,其中上海2015年320个母
港航次中,98%为包船。

包船是指代理商将邮轮公司某航次的舱位提前买断,根据买断的比例不同,包船又分为半包船、大切舱等不同形式。

然而,2015年对于包船商来说并不好过,绝大部
分的包船旅行社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引发的低价甩舱也打破了市场的价格体系。

对此,王凯表示,包船模式本身不分对错,其核心是包船商如何消化库存。

“一些包船商比如同业批发平台
没有自主的销售渠道,会遇到销售的问题。


对于包船模式,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未来的模式应该是包船与邮轮公司直销相结合。

《报告》指出,包船模式导致的巨额亏损让邮轮旅行社面临困局,但这一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改变,2016年,包船模式依旧是主导,但切舱、散客销售的比例将会提高。

钻石邮轮C E O刘剑也指出,
邮轮公司应该与包船商打好配合,尽可能做到市场双赢。

另一方面,在国际邮轮纷纷入华的情况下,本土邮轮的发展面临困局。

原皇家加勒比游轮
公司中国区副总经理、同程旅游集团副总裁寿晓渊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目前本土邮轮的发展
需要“偷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业者梳理经验、避免今后风险的过程。

“等交完学费的那
一天,一定是他们迅速崛起的时候。

”事实上,2006年至今本土邮轮仅出现了3艘,其中海娜
号还在去年停运,仅剩下中华泰山号和新世纪号。

过于依赖“目的地”,缺乏邮轮深度体验
不能否认的是,目前中国邮轮市场远不能说“成熟”,或者说还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在改进供给量和包船模式的同时,邮轮产品本身的问题也无法忽视。

在邮轮公司改进产品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游客与企业的合力。

长期以来,国内邮轮对目的地的过于依赖,令邮轮深度体验缺乏。

游客往往以邮轮旅游为
交通工具,而非旅游的过程。

《2017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在日韩邮轮旅游中,不少
游客将邮轮旅游的目的变为了购物旅行,中国游客目前依然把“目的地”的重要性看得大于
“邮轮”。

2015年MERS令邮轮业遭受重创,两年后韩国游遇冷令日韩线陷入尴尬境地,可以
看出这一旅游模式在近两年间并没有太大变化。

“邮轮游的体验太过倚重于目的地,而非邮轮本身的体验。

没有坐过邮轮的游客,当然就
是满足一个好奇心。

体验过了之后,与酒店有多大区别呢?而且邮轮还受制于天气。

”刘思敏表示,“目前中国市场是不成熟的,本身邮轮旅游是一个高档产品,一是消费高,二是对时间的
要求高。

国内这些航线也就是尝个鲜,欧美的航线都是半个月以上的。

邮轮本身可以去很多地方,但中国游客没有时间,航线就变短了,就肤浅了。


预计明年邮轮供给量降幅可达13.3%
“这些邮轮投入中国市场后不能马上撤出,代理商不亏就是邮轮亏。

所以在博弈时,邮轮
就要定一个规则,如果代理商打破了就惩罚。

”刘思敏表示。

但事实上,在二者博弈间,旅行
社方面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势。

有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在与邮轮公司签订合同时,邮轮公司免责
的内容甚至会占到合同的百分之八九十。

今年4月,公主邮轮旗下蓝宝石公主号离开中国,而盛世公主号也宣布在2018-2019年间
将暂别中国母港。

9月,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神话号也正式离开中国市场。

2016年,以深圳蛇
口太子湾为邮轮母港、推出了8条航线的银海邮轮“银影号”,在2018年的航线安排中,也不见从中国内地出发、回归的产品。

邮轮专家寿晓渊指出,目前中国母港出发的邮轮总数、艘次
和人次仍在迅速增加,这种势头预计将在2017年冬季或者2018年出现反转。

据一组被广泛引
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主要邮轮公司都将减少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市场容量将会下降,降幅达
到13.3%。

对于诟病已久的包船模式,目前业内也在努力寻求破局之法,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偏爱大型
邮轮的背景下,拓展分销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包船、切舱、半包、零售等多种模式,可以更有
效地分摊风险。

供需失衡正是致使国内邮轮市场乱象的重要原因。

包船模式也随着供给量的增大,由过去
的盈利法宝变成了烫手山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