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诗经》十五国风地域考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学《诗经》⼗五国风地域考略
古代⽂学《诗经》⼗五国风地域考略
摘要:《诗经·国风》为反映当时周代社会各诸侯国⼈民风俗、⽣活特⾊的诗作。

《国风》共⼗五地,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地名地域湮没不清,本⽂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研究与对⽐,对《国风》所涉及地域的⼤致范围做⼀考证。

关键词:诗经国风地域
⼀、《国风》概述
《国风》为《诗经》重要组成部分,多为周时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

宋·朱熹曾说:“风者,⾥巷歌谣之诗也”。

清·牟庭所著《诗切》云:“风者,⼈民之风谣,观其诗,知其俗之习尚与其⼈之风操,故⽈风”。

《国风》共160篇,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五国风。

其中周南、召南、豳均为地名,“王”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均为诸侯国名。

国风⽐较直接⽽⼴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活,艺术风格纯朴⾃然,具有浓厚的⽣活⽓息。

有的表达了挚热⽽纯真的爱情;有的表达了对征⼈的思念;有的则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为,在当时具有⼀定的讽戒作⽤,在现在看来亦具有巨⼤的进步意义。

《⽑诗序》
⽈:“风者,讽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之者⽆罪,闻之者⾜以戒之”。

关于《国风》的结集,汉朝部分学者认为当时周朝曾有采诗制度。

《汉书·⾷货志》记载:“孟春之⽇,群居者将散,⾏⼈振⽊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律,以之闻于天⼦,故⽈:‘王者不窥牖户⽽知天下事’”。

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使者,以岁⼋⽉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然周代⾸开分封之制,所封诸侯之数远过⼗五【1】,为何⾄今传世之作⽌⼗五国风?由于资料有限,学术界对采诗之制是否确切存在尚有争鸣【2】,故在此暂且存疑,俟⽇后有新的资料发现后再⾏论证。

⼆、⼗五国风地名考
(⼀)周南、召南:
周南为周时南国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江汉⼀带的地区。

《诗切》:“周之畿内有周、召焉,周南之诗⾔河洲、江汉、汝坟。

召南之诗⾔江汜、江渚、江沱,皆东周之地望也。

东周在《禹贡》豫州太华外⽅之间,北得河阳,南望江汉”。

《禹贡》为《尚书·夏书》篇名,⼤约成书于周、秦之际。

当中把当时中国划为九州,保存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资料。

豫州,古九州之⼀,《尔雅·释地》:“河南⽈豫州”,疏⽈:“河南其⽓著密,厥性安舒,故⽈豫。

豫,疏也”。

太华,即西岳华⼭,《汉书·地理志》:“河南⽈豫州,其⼭⽈华”。

在陕西渭南县东南,因其西有少华⼭,故⼜称太华⼭。

外⽅,中岳嵩⼭,《禹贡》谓之外⽅。

河阳,县名,春秋晋地,汉时置县河内郡,故地在今河南省孟县。

江汉,长江、汉⽔。

因此周地当在河南省境内华⼭与嵩⼭之间,孟县以南,长江、汉⽔以北地区。

召,为周初召公奭之采⾢,在岐⼭之南。

召公,姓姬,名奭,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今北京),元⼦受实封,召公留在朝廷辅佐年幼的成王。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陕(今河南陕县)以西,召公主之;⾃陕以东,周公主之”,从此旧说,故召地⽅应在含今陕南、豫西、鄂西北以西之周王化所覆地区。

关于“⼆南”的“南”究竟为何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致可分为五种观点:(1)南化说,
见于《⽑诗·关雎序》:“南,⾔化⾃北⽽南也。

”但清·崔述在《读风偶记》中驳斥道:“江、沱、汝、汉皆在周岐之东,当云⾃西⽽东,岂得⾃北⽽南乎?”(2)南⼟说,⽅⽟润《诗经原始》:“窃谓南者,周以南之地也。

”(3)诗体说,梁启超《释四诗名义》:“《诗·⿎钟篇》‘以雅以南’,‘南’与‘雅’对举,雅既为诗之⼀体,‘南’⾃然也是诗之⼀体。

”(4)南国说,朱熹《诗集传》:“南,南⽅诸侯国也。

”(5)南乐说。

本⽂认为,较为合理的应该为“南⽅”、“南国”之说。

周族崛起时,其西北和北⽅有戎狄的阻挡,东部是强⼤的殷商政权,因此只能向南⽅的⼴阔地区发展。

“(⽂王)⼜扩充势⼒到长江、汉⽔、汝⽔三个流域,教化那⾥的蛮夷,称为江汉汝坟之国,也称南国,也称为周南、召南。

”【3】周、召两地诗中提及的许多地名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河”在先秦时专指黄河,《汉⼴》:“汉之⼴矣”中“汉”指汉⽔。

“江之永亦”中“江”指长江,《汝坟》:“遵彼汝坟”中“汝”指汝⽔。

⼜如《周南·汉⼴》、《召南·江有汜》诸篇,从中可以窥见南⽅⽔乡的⾃然环境、民俗风情,可以说是产⽣于楚境⽆疑。

故“⼆南”之地限于当时周王朝的南⽅,江汉流域之内。

(⼆)邶、鄘、卫
邶、鄘、卫,皆古诸侯国名。

《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说的都是卫地之事,故季札观乐,即把邶、鄘、卫放在⼀起评说。

《汉书·地理志》:“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

武王将商都殷地以北地封给纣王之⼦武庚,谓之邶;殷地以南地封给管叔,谓之鄘;殷地以东地封给蔡叔,谓之卫,以监督管理殷地的⼈民,谓之“三监”。

公元前⼗⼀世纪武王崩,成王即位。

成王年幼,三监尽叛,周公东征,灭三监,将其地封给康叔【4】,号⽈孟侯,以夹辅周王室,尽迁邶、鄘之民于雒⾢,因此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

《诗切》:“邶、鄘、卫者,卫之兼名也……邶、鄘接殷之故⾢。

在河淇之间”。

河,即黄河;淇,淇⽔,《邶风·泉⽔》:“毖彼泉⽔,亦流于淇”,在今河南省北部,源出淇⼭,⾃西北向东南流⾄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黄河。

淇⼭在河南省林县东南,辉县西北之界,为太⾏⼭脉。

商都殷地旧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屯村,由此可知,邶、鄘、卫三地应在太⾏⼭以东,淇⽔之南,黄河以西北、以安阳⼩屯村为中⼼的范围之内。

(三)王风
《王风》为周王室东迁之后京畿地区,含东周国都雒⾢(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王直辖地区的`民歌。

东周京畿地区⽅六百⾥【5】,约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伊⽔下游,贾鲁河上游及黄河以北的济源、孟县、温县、焦作、沁阳、武陟、修武、博爱、获嘉⼀带。

《诗切》:“王风者,西周之诗作于东迁之后者也”。

周幽王时,宠爱褒姒,⽣伯服,废申后及太⼦宜⾅。

宜⾅逃往申国,申侯⼤怒,联合⽝戎攻周,弑幽王于岐⼭之下。

晋⽂侯、郑武公迎宜⾅于申,⽴为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迁⾄洛⾢。

东迁之后,周室衰弱,与诸侯国⽆异,故其地之诗称《风》⽽不称《雅》,但其王号未失,故称“王”⽽不称“周”。

《王风·⿉离》即是东周朝⾂凭吊西周废都镐京所作。

(四)郑
郑,古诸侯国名,后为韩所灭。

本在西周京畿内地(今陕西省华县境内),《汉书·地理志》:“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正祝融之墟也。

及成皋、荥阳、颖川之崇⾼、阳城,皆郑分也”。

周宣王封季弟友于此。

《史记·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周宣王庶弟也。

宣王⽴⼆⼗⼆年,友初封于郑”。

公元前七七⼀年,⽝戎弑周幽王于骊⼭,并杀桓公,次年桓公之⼦武公随周平王迁于东都畿内,地近虢、桧【6】,后灭虢、桧,建⽴郑国,都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郑风·⼤叔于⽥》记载郑武公之⼦、郑庄公同母之弟共叔段出猎之景,《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母姜⽒向庄公要求将制地封给共叔段做采⾢,庄公说:“制,严⾢也,虢叔死焉”,据此可知《郑风》应成于虢、桧之灭后,因此《郑风》之郑国应为东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及其周边地区。

(五)齐
齐,古诸侯国名,《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王天下,封师尚⽗于齐营丘”。

尚⽗,即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甚有功。

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

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孙,或为庶⼈,尚其後苗裔也。

本姓姜⽒,从其封姓,故⽈吕尚”。

是为齐太公。

《汉书·地理志》:“齐地,虚、危之分野也。

东有甾川、东莱、琅邪、⾼密、胶东,南有泰⼭、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乐、⾼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诗切》:“齐在青州,岱⼭之阴,淄潍之野”。

青州,故九州之⼀,《汉书·地理志》:“海岱惟青州”,唐·颜师古传⽈:“东北据海,西南距岱。

岱即泰⼭也”,海指渤海。

淄,⽔名,源出今⼭东省莱芜县,东北流经临淄东,北上⼩清河出海。

潍,⽔名,源出今⼭东省五莲县西南箕屋⼭,东北流经诸城,⼜北流汇汶⽔,过昌⾢⼊海。

《左传·襄公⼗⼋年》记晋侯伐齐,东侵及潍及沂。

即此⽔。

故齐应位于渤海之滨,泰⼭之北,清河以南地区。

(六)魏、唐
魏,古诸侯国名,姬姓,后为晋献公攻灭,以其地封毕万【7】。

《诗切》:“魏在禹贡冀州,雷⾸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

冀州,包括今⼭西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

雷⾸,⼭名,在今⼭西省永济县南,西起雷⾸⼭,东⾄吴坂,绵延数百⾥。

析城,⼭名。

在⼭西省阳城县西南,⼭峰四⾯如城,⾼⼤险峻,上平坦,因此得名。

河曲,在今⼭西省永济县两蒲州。

《春秋·⽂⼗⼆年》:“晋⼈秦⼈战于河曲”,即此地。

汾⽔,黄河⽀流。

源出今⼭西省宁武县管涔⼭,南流⾄曲沃县西折在河津县⼊黄河,《诗经·汾沮洳》:“彼汾⼀⽅,⾔其采桑”,即此⽔。

故魏地当在以今⼭西运城为中⼼的⼭西、河南、陕西交界地区。

唐为晋之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以此封若。

’史佚因请择⽇⽴叔虞。

成王⽈:‘吾与之戏⽿。

’史佚⽈:‘天⼦⽆戏⾔。

⾔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于是遂封叔虞於唐。

唐在河、汾之东,⽅百⾥,故⽈唐叔虞。

姓姬⽒,字⼦于。

”今⼭西翼城县西有古唐城遗址,《诗切》:“唐在冀州太⾏恒⼭之西,太原太岳之野”。

《汉书·地理志》:“ 河东⼟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

河东,黄河以东,故唐地当在黄河、汾⽔以东,太⾏⼭以西,今⼭西翼城附近。

(七)秦
秦,古诸侯国名,其祖先⼥修相传为颛顼的后代,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天下,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个封建⼤⼀统国家。

秦地本在陇西(今⽢肃省东南⼀带),周东迁时得岐雍、丰镐之地。

《史记·秦本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戎⽆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岐,有岐⼭与岐⼭县之别,岐⼭在今陕西省西部、岐⼭县之东北,岐⼭县在秦汉时为雍县,隋开皇⼗六年改为岐⼭县,故周时“岐”当为岐⼭。

岐⼭状如柱,故⼜称天柱⼭。

丰,地名,西周⽂王灭崇,⾃岐迁都于此。

《诗经·⼤雅·⽂王有声》:“既伐于崇,作⾢于丰”。

地在今陕西省户县西,故秦应在今⽢肃省东南及陕西省岐⼭以西⼀带。

(⼋)陈
陈,古诸侯国名,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史记·陈杞世家》:“⾄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後,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武王还将⾃⼰的⼥⼉⼤姬嫁给妫满,⼤姬喜好祭祀占⼘,因此陈地盛⾏巫⿁之风【8】。

公元前479年为楚国所灭。

《诗切》:“陈在禹贡豫州之东,其地⼴平,⽆名⼭⼤泽,西望外⽅,东不及明豬,最居诸夏之南,南接吴楚之地”。

明豬,即明都,古泽名。

《史记·夏本纪》:“道荷泽,被明都”,即此地。

此泽久已湮没,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

由此推知,陈应为当时中原诸国地理位置最为靠南的⼀个,确切位置在嵩⼭与商丘之间的⼴阔平原之上,今河南省淮阳市及安徽省亳县⼀带,与今安徽省、江苏省接壤。

(九)桧
桧,古诸侯国名,即前⽂为郑所灭之桧国也。

传为祝融之后,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

《史记·郑世家》记桧地近雒之东⼟,河济之南。

雒,即洛阳古名,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地近⼭西。

河,即黄河。

济,济⽔,出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现下游被黄河所夺,惟河北发源处尚存【9】。

《诗切》:“桧国在禹贡豫州,外⽅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即郑所都也”。

外⽅,即嵩⼭。

荥,古泽名,即荥泽,汉平帝后渐渐淤为平地。

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内。

溱,即溱⽔,源出今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汇洧河。

洧,洧河,发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阳城⼭,东流⾄新郑市,汇溱⽔为双洎河,⼊于贾鲁河。

《左传·襄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即此⽔。

故桧国旧址应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以南,嵩⼭之东北,西望洛阳,东北临郑州市,西北临新郑市,密县周围地区。

今密县东北尚有桧城,当是昔⽇桧国都城。

(⼗)曹
曹,古诸侯国名。

武王克商,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后为宋所灭,故地在今⼭东省荷泽、定陶、曹县⼀带。

《诗切》:“曹国在禹贡兖州陶邱之北,雷夏、荷泽之野,鲁之西,卫之东,⼩国也”。

兖州,即今⼭东省黄河以东部。

陶邱:古地名,在今⼭东省定陶县西北。

雷夏,古泽名,亦称雷泽,《汉书·地理志》谓其在济阴城阳县西北,今⼭东省定陶县地。

鲁,古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此,在今⼭东省泰⼭以南的汶、泗、沂、沐⽔流域,曲⾩市周围。

故曹地旧址应在今黄河⼭东段以南,商丘市以北,曲⾩以西,河南省安阳市以东,荷泽、定陶、曹县、成武等地范围之内。

(⼗⼀)豳
豳,古地名,殷商时公刘迁于此,(《⼤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

)豳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史记·周本纪》:“⼦公刘⽴。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地宜,⾃漆、沮度渭,取材⽤,⾏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保归焉。

周道之兴⾃此始,故诗⼈歌乐思其德。

公刘卒,⼦庆节⽴,国於豳”。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栒⾢,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

栒⾢,即今旬⾢县。

《诗切》记豳为“郇伯国中之⾢也”,然此处之“郇”⾮栒⾢,乃是另⼀古国名,为周⽂王第⼗七⼦郇侯的封地,在今⼭西省临猗县西南。

后“郇”字作“荀”,唐·颜师古:“此‘栒’读与‘荀’同,⾃别⾢⽿”【10】。

因此豳国故地应在栒⾢,即今旬⾢、彬县⼀带,陕西、⽢肃交界处。

三、结语
由以上考证可知,《诗经·国风》中所涉及地区,以北⽅的黄河流域为中⼼,向南扩展⾄江汉流域。

包括今天的陕西、⼭西、河南、河北、湖北、安徽、⼭东等地,亦可见周王朝势⼒的逐渐东扩【11】。

其诗歌内容⽣动地表现出了各个地域的风⼟⼈情,有鲜明的地域⽂化⾊彩,是“将⽂化按地域类分的先声”。

【12】
四、注释
【1】.《左传》载成鱄之⾔⽈:“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有五⼈,姬姓之国者四⼗⼈”。

《荀⼦》儒效⽈:“周公兼制天下,⽴七⼗⼀国,姬姓独居者五⼗三⼈”。

【2】.后世学者亦有否定“采诗”之说者,如清·崔述《读风偶识》卷⼆《通论⼗三国风》:“旧说‘周太史掌采列国之风,今⾃邶、鄘以下⼗⼆国风,皆周太师循⾏所采也’余按:克商以后,下逮陈灵近五百年,何以前三百年所采殊少,后⼆百年所采甚多?周之诸侯千⼋百国,何以独此九国有风可采,⽽其余皆⽆之?……且⼗⼆国风中,东迁以后之诗居其⼤半,⽽《春秋》之策,王⼈⾄鲁虽微贱⽆不书者,何以绝不见有采风之使?乃⾄《左传》之⼴搜博采⽽亦⽆之,则此⾔出于后⼈臆度⽆疑也”。

【3】.见范⽂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编,⼈民出版社,1964年8⽉第4版,130—131页。

【4】.《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开代殷後,国於宋。

颇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

【5】.唐·颜师古传《汉书》云:“宗周,镐京也,⽅⼋百⾥,⼋⼋六⼗四,为⽅百⾥者六⼗四也。

雒⾢,成周也,⽅六百⾥,六六三⼗六,为⽅六百⾥者三⼗六”。

【6】《史记·郑世家》:“於是桓公问太史伯⽈:‘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独雒之东⼟,河济之南可居。

’公⽈:‘何以?’对⽈:‘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好利,百姓不附。

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事,轻分公地。

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公⽈:‘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昔祝融为⾼⾟⽒⽕正,其功⼤矣,⽽其於周未有兴者,楚其後也。

周衰,楚必兴。

兴,⾮郑之利也。

’公⽈:‘吾欲居西⽅,何如?’对⽈:‘其民贪⽽好利,难久居。

’公⽈:‘周衰,何国兴者?’对⽈:‘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尧典礼。

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

及楚之先,皆尝有功於天下。

⽽周武王克纣後,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亦必兴矣。

’桓公⽈:‘善。

’於是卒⾔王,东徙其民雒东,⽽虢、郐果献⼗⾢,竟国之”。

【7】.《史记·魏世家》:“献公之⼗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

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夫”。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河北县,《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夫毕万,曾孙绛徙安⾢也。


【8】.“妻以元⼥⼤姬。

妇⼈尊贵,好祭祀,⽤史巫,故其俗巫⿁”。

见《汉书·地理志》第⼋下,中华书局,1975年4⽉第3版,1653页。

分页标题#e#
【9】.见郦道元《⽔经注·⽔七·济⽔》。

巴蜀书社,1985年9⽉第1版,162—163页。

【10】. 见《汉书·地理志》。

中华书局,1975年4⽉第3版,1548页注释7。

【11】.钱穆《国史⼤纲》:“⼤概周⼈势⼒,逐步东侵,分为两线,由丰、镐向东南经营汉⽔上流,渐及淮域,此⽂王已开其基。

由丰、镐向东北,经营河、洛,及于殷商,则为武王之新猷。

周初封建,即为此两线展扩之初步成绩也”。

【12】.见刘冬颖《<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第1版,第153页。

五、参考⽂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第1版。

2.《诗经》【M】. ⼴州:⼴州出版社,2001年6⽉,第1版。

3.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民出版社,1977年8⽉,第1版。

4.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第3版。

5.孙星衍.《尚书今古⽂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第1版。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第1版。

7. 钱穆.《国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第7版
8. 袁⾏霈.《中国⽂学史》【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第1版。

9. 孙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2⽉,第1版。

10. 元江.《〈风〉类诗新解》【M】.长沙:湖南⼈民出版社,2006年5⽉,第1版。

11. 牟庭.《诗切》【M】.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9⽉,第1版。

12. 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册》【M】.上海:地图出版社,1985年1⽉,第3版。

13. 刘冬颖.《<诗经>“变风变雅”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第1版。

14.郦道元.《⽔经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9⽉,第1版。

15.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12⽉,第1版。

16.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新1版。

17.⽅⽟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第1版。

18.范⽂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民出版社,1964年8⽉,第4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