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了战斗场面,充分表达 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 “天下事”指的是收复北方的国 家大事。
精读文本
6.“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作者身怀抗金收复失地的 理想,却一直得不到任用。岁 月蹉跎,白发丛生。感情从豪 壮中陡然低落,表达了作者壮 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3.结构打破常规,自成一体。前九句写得酣 恣淋漓,却以末句否定前九句,加重末句失 望低落之情。
PÒ ZHÈN Z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九下第12课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 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 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灯观看宝剑,睡梦中又回到当
年的军营。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军营的雄壮,表 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精读文本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 得好?
“秋”。
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 战时的季节 ,突出了 沙场点兵的豪迈、壮美。
精读文本
4.下片前四句描写了什么?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 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 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 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 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 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 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 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 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 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 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 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精读文本
1.上片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7.作者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老了吗? 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①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
鬓
②杀敌之策不为统治者采纳,致使源自如收复中原大业不成;
霜
③身已老迈,胸怀报国之志,但赋
志
闲在家,得不到任用,壮志难酬;
难
④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
酬
敌报国的情景。
合作探究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解释 “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 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 种情境极其勇猛、雄壮。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全词壮丽而不“纤巧”。
课堂小结
作者追忆自己当年在起义军中激烈 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 心壮志;表现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 愤之情。
1.运用对比, 以壮衬悲。梦 里沙场的恢宏 壮阔、战争的 意气豪放与 “白发生”、 志难酬的现实 形成强烈对比, 抒发了壮志难 酬、英雄迟暮 的悲愤心情。
写作特色
2.意境雄奇。生动地描绘了一 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 直前的将军形象。
Text here
• Supporting text here. • ……
PÒ ZHÈN Z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九下第12课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 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 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 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5.“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 “天下事”指的是收复北方的国 家大事。
精读文本
6.“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作者身怀抗金收复失地的 理想,却一直得不到任用。岁 月蹉跎,白发丛生。感情从豪 壮中陡然低落,表达了作者壮 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3.结构打破常规,自成一体。前九句写得酣 恣淋漓,却以末句否定前九句,加重末句失 望低落之情。
PÒ ZHÈN Z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九下第12课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 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 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灯观看宝剑,睡梦中又回到当
年的军营。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 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军营的雄壮,表 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精读文本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 得好?
“秋”。
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 战时的季节 ,突出了 沙场点兵的豪迈、壮美。
精读文本
4.下片前四句描写了什么?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 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 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 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同甫在铅山瓢泉 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同甫为人才气豪迈,议 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 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 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 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 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 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 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精读文本
1.上片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7.作者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老了吗? 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①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
鬓
②杀敌之策不为统治者采纳,致使源自如收复中原大业不成;
霜
③身已老迈,胸怀报国之志,但赋
志
闲在家,得不到任用,壮志难酬;
难
④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
酬
敌报国的情景。
合作探究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解释 “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 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 种情境极其勇猛、雄壮。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全词壮丽而不“纤巧”。
课堂小结
作者追忆自己当年在起义军中激烈 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 心壮志;表现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 愤之情。
1.运用对比, 以壮衬悲。梦 里沙场的恢宏 壮阔、战争的 意气豪放与 “白发生”、 志难酬的现实 形成强烈对比, 抒发了壮志难 酬、英雄迟暮 的悲愤心情。
写作特色
2.意境雄奇。生动地描绘了一 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 直前的将军形象。
Text here
• Supporting text here. • ……
PÒ ZHÈN Z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九下第12课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 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 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 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